课 程 设 计 说 明 书 课程名称: 《单片机技术》 设计题目: 电子秒表计时器 院(部):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2013年5月17日
课 程 设 计 任 务 书
设计题目 学生姓名 所在院部 电子秒表计时器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专业、年级、班 设计要求:用AT89S52设计一个3位的LED数码作为“秒表”。 利用单片机的定时器、计数器定时和记数的原理,结合显示电路、LED数码管以及按键来设计计时器。将软、硬件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得系统能够正确的进行加计时,数码管能够正确的显示时间,显示时间为0.0-99.9秒,每0.1秒自动加1,另外设计一个“开始”键、一个“复位”键、一个“停止”键和一个翻页键。秒表可单独分别计时,且最多可计5次。 学生应完成的工作: 1、通过单片机原理课程设计,了解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基本设计方法,设计步骤,熟悉和掌电路参数的计算。 2、设计多个方案,进行论证比较选出最优方案。 3、通过查阅手册和文献资料,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技巧。 4、进一步熟悉软件的正确使用方法,原理图设计。 5、认真撰写课程设计总结报告。 6、本次设计我主要负责软件设计部分。 参考文献阅读: [1] 张毅刚.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1 [2] 杜树春.单片机C语言和汇编语言混合编程实例详解.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6.6 [3] 谢嘉奎.电子线路(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 臧春华.电子线路设计与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工作计划:5月7日:听老师关于此次设计要求及流程的讲座。 5月8日:查阅相关资料,拟定方案。 5月9日—10日:确定硬件方案并论证。 5月11日:进行软件编程,画出硬件电路图并进行仿真和调试。 5月14日—16日:焊接并调试。 5月17日:写课程设计报告。 5月18日:交课程设计报告及实物。 任务下达日期:2013 年5月 6 日 任务完成日期:2013 年5月 17 日 指导教师(签名): 学生(签名):
电子秒表计时器
摘 要:本次设计主要完成具备基本功能的电子秒表的理论和实践设计,此计时器系统使用AT89C51单片机为中心器件,由电源电路、时钟电路、复位电路、显示电路组成。其中软件系统采用汇编语言编写程序,包括显示程序,定时中断服务,外部中断服务程序,延时程序等,硬件系统利用PROTEUS软件进行仿真,使得系统能够实现三个8位LED数码管显示,显示时间为0.0~99.9秒,能正确的进行计时,能同时进行五次计时,并能对所记录的时间进行查询,此系统易于仿真、制作简单且使用方便。
关键词:AT89C51、电子秒表、数码管显示、仿真
目 录
1.设计背景 ..................................................... 1 1.1单片机简介 .............................................. 1 1.2设计目的 ................................................ 1 2.设计方案 ..................................................... 1 2.1方案一 .................................................. 1 2.2方案二 .................................................. 1 2.3综合比较 ................................................ 2 3.方案实施 ..................................................... 2 3.1整体工作原理 ............................................ 2 3.2硬件系统设计 ............................................ 3 3.3软件程序设计 ............................................ 5 3.4系统仿真 ................................................ 5 3.5系统的制作过程 .......................................... 6 4.结果与结论 ................................................... 7 4.1结果 .................................................... 7 4.2结论 .................................................... 7 5.收获与致谢 ................................................... 7 6.参考文献 ..................................................... 7 7.附件 .........................................................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