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在思政课教育中培育大学生的环境美德-2019年教育文档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0/7 22:21:5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在思政课教育中培育大学生的环境美德

2011 年,用谷歌搜索引擎输入‘生命教育研究'获得约

656,000条结果” [2] , 2016年 3月,同样用谷歌搜索引擎输入

生命教育研究”获得约 1190,000 条结果。从搜索的结果来看, 在我国, 生命教育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对生命教育的关注度在增 加,但是 21 世纪日益加剧的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反映出的人 类对生命的漠视, 说明人们仍然缺乏善待自然的环境美德。 大学 生接受高等教育,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 他们对自然 的态度, 具有的环境美德的程度, 将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未来的 环境状况。 因此, 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人们进行尊重生命的多样 性、热爱自然、保护动植物、保护自然环境的生命教育,是思想 政治理论课 (以下简称“思政课”) 教育和生命教育的一项重要 内容和迫切任务之一。

、环境美德中关于“生命”一词的理解

生命揭示了人存在的本原, 也揭示了人与生物、 人与自然之 间的联系。 只有理解了“生命”一词在环境美德中的定义, 才能 真正站在生命教育的视角, 掌握在思政课教育中培育大学生环境 美德的一些方法和要点。

那么,何为生命? 自哲学家叔本华以来, 一词的关注度在不断增加, 然而人们对“生命”

人们对“生命” 一词的理解却不

尽相同。 首先在地域上, 东西方人们对“生命” 一词的不同理解 体现在其使用的工具书上。 在中国,《现代汉语词典》 中关于“生 命”一词是如此论述的:“生命,名词,生物体所具有的活动能 力,生命是蛋白质存在的一种形式” [3] ;在英国,《不列颠百 科全书》对“生命” 一词则论述为一一生命是由许多相互关联的 有机反应的开放系统所组成。 其次, 各个学科对“生命”一词也 有不同理解。 在生物学中, 生命是生物抽象出来的用于表现生物 本质属性的一个概念; 在医学中, 对生命的理解主要集中这三种 状态:第一,生命活着的状态;第二,生命在新陈代谢、生长、 繁衍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状态; 第三, 动植物器 官能完成其部分功能或全部功能的状态。 在哲学中, 对“生命” 一词的理解

主要集中在讨论生命的功能或机能方面的状态。 在生 命哲学中,对生命的理解是:“生命是世界的、绝对的、无限的 本原,它跟物质和意识不同,是积极地、多样地、永恒地运动着 的。生命不能借助于感觉或逻辑思维来认识, 只能靠直觉或体验 来把握。” [4] 在法律学中,生命是指动、植物或有机体的存在 状态。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 各个学科对生命的理解大多是从 广义出发, 或将生命视作世间生物的基本的存在; 或将生命抽象 化。环境美德对“生命”的理解同样从广义出发, 它不仅仅限于 指人类的存在状态, 还包括动植物和有机体等宇宙中的万物。

然,要在思政课教育过程中培育大学生的环境美德,除了要对

生命”一词有深刻的理解外, 还要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更深

一层的认识。

二、环境美德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人无法独立于其他的生命而存在, 人生活在社会中, 更生活 在自然之中、宇宙之中。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类无法脱离其周边环境而孤立存在。 人与自然是有机的统一的 整体,人的生命与自然息息相关。 “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 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对象(材料)和 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自然界, 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 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就是说,自然界是人 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

的、 人的 身体。” [5] 没有自然界丰富多彩的生命,缺乏善待生命的环境 美德,人类生命连生存都尚不能保障, 更不用提生命的繁衍和延 续了。但是人类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疯狂的掠夺自然资源,造 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恶化, 这都从另外一方面反映出了人类对 生命的漠视。 思政课教育中的生命教育不仅要教育大学生关注自 身生命、尊重他人生命、尊重人类的生命,还要引导他们欣赏自 然的其他生命形式和敬畏宇宙中的万物生灵, 让他们深刻理解和 把握在人与自然的交往中的是非与善恶, 领悟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相处,从而对个人及社会行为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 形成人与人、 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美德。环境美德 [6] 指在处 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 良好品德, 是对传统美德的拓展与升华。 “人类应当将自己的美

在思政课教育中培育大学生的环境美德-2019年教育文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v5we7mejf47hq70zb090vngk58yua010h8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