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测试题及答案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 一、字词解释:
1.发: 2.举: 3.士: 4.市: 5.任: 6、苦: 7.空乏: 8.拂乱: 9.所以: 10.忍: 11曾: 12.恒 13过 14.衡: 15.作: 16.征: 17.色: 18喻 19.入: 20 .出: 二、用原文回答问题:
1.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理: 2.经理磨难砥砺的好处:
3.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
4.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
5.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 6、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 。
7.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 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四、问答题
1、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 2、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3、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 什么道理? 4、第一段和第二段分别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5、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指哪些人? 6、第三段内容和第二段的论述有什么联系?
7、 《生于忧患, 结合 死于安乐》 一文, 说说经历磨难困苦对一个人有什么益处? 8、、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能否养尊处优,耽于安乐?我们还应有哪 些忧患常识?
9、第 1 段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
1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由此可联想到一个成语: 答案: 一、
1、起,指被任用。
2、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
3、狱官 4、市井之间 5、责任,使命。 6、使……受苦。
7、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8、拂,违背;乱,扰乱;拂乱,使做事不顺。 9、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 10、使……坚韧。 11、同“增” ,增加。 12、常。
13、犯过失 ,
14、通“横” 梗塞,不顺。 15、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16、征验,表现。 17、脸色。 18、了解。
19、在里面,指国内。 20、指国外。 二、
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人恒过,然后能改。
6、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三、略
四、1、 造就人才,治理国家。
2、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 不能”的作用。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 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3、这些人虽都出身贫贱,但他们都在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后,终于成就了一 番不平凡的事业。说明忧患可以激发人奋发有为,成功人士必经一番磨难。 4、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5、上述六个人及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6、第三段进一步论述磨难如何使人“动心忍性” 。 7、 增长经验,磨砺性情,使人充满生活的激情。
8、答:不能。结合“现代生活竞争日益激烈,个人价值能否实现,民族大业的完成, 人类美好的理想等”谈自己的看法。
9、排比。增强气势,意在引出下文议论。 10、居安思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