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学习鉴赏美术作品
美术组:
【课业类型】 鉴赏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
具】 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比较、欣赏·评述
一、教材分析
(一)重点通过对鉴赏美术作品三个角度的分析,提出美术鉴赏活 动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让学生在理性层面上初步了解美术鉴赏活动的基本特点,在实践层面上初步了解进行美术鉴赏活动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使学生了解鉴赏美术作品三个角度的基本特点。
2、学习“比较”的方法。“比较”不是目的,是运用比较的方法使中西、古今艺术作品显示出特点,从而深化对作品的感受,提高审美体验与表达能力。
难点:理解美术鉴赏活动中“再创造”的意义。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学生上节课的主要内容:
1、美术包括的门类: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设计艺术、书法、篆
刻等
2、美术作品的几个主要特征是什么?
(1)造型、空间特征。(2)视觉特征。(3)材料肌理特征。另外一
个是“静态”特点。
2、中国画画幅形式(课件展示)。 (二)、新课:
1、导入:课件展示《秋冥》、·《蒲公英》、《多拉马尔与猫》、《阿莱城的
基诺夫人》四幅作品。
提问学生:你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
视频:有关《多拉·马尔与猫》、《阿莱城的基诺夫人》的拍卖报道。教师总结:不同的同学喜欢不同风格的作品,面对同一件作品不同 的同学有不同的理解、观点。
如何理解这种差异?如何更全面、更合理、更专业的去鉴赏美术作品? 2、鉴赏美术作品的三个角度: (1) )了解作品的历史社会背景
课件展示《格尔尼卡》让学生讨论交流它的历史社会背景。
教师总结:《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 20 世纪 30 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画面表现的是 1937 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情景。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 1937 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
从历史社会背景的角度出发,进行鉴赏练习:
课件展示《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让学生讨论
鉴赏。
(2) )了解美术家的艺术观点和生活经历。
课件显示:荷兰画家伦勃朗的三幅自画像,让学生讨论、说说对这
三幅画的不同感受。
教师总结:从青年时期的自画像可以体味到他开朗乐观、充满自信的风采,中年时代的自画像中伦勃朗不动声色、若有所思的眼神中透露
出画家进入不惑之年的成熟与刚毅;晚年的伦勃朗 生活相当贫困,这
时的自画像中画家以一种超然的眼神评判着自己和社会。
课件显示:凡高的《自画像》和《鸢尾花》,让学生说说对这两幅画的
感受。并试述凡高的简历,体会他的人生经历及表现出的绘画风格。
(3) 体会作品的形式美感。
课件显示:《到前线去》和《初踏黄金路》两幅作品。让学生比较这两幅画在形式美感上有什么不同。
老师总结:《到前线去》使用苍劲有力的黑白木刻形式,表现了呐喊、 战斗的激情;《初踏黄金路》有套色版画的形式,以明亮的红、黄色调, 传达了西藏农民翻身解放,过上美好生活的幸福情绪。
巩固练习:课件显示《秋暝》让学生鉴赏。
中国工笔画《秋暝》用细腻的造型手法,表现了女青年对未来既充满向往又有一丝惆怅的复杂心情,仔细刻画的毛衣网扣也仿佛是对青年人 纷繁思绪的表现。
老师得出总结: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角度决不仅这三种,但了解美术作品的历史社会背景,了解美术家的艺术观点和生活经历,了解美术
创造的历史演变,是进行美术鉴赏的重要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创作
主题、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就会有更深入的体验。
4、什么是美术鉴赏的“再创造”?
在当我们面对一件美术作品的时候,不能仅仅看到作品画的是什么, 象什么,还要主动地、创造性地通过作品中美的形象、形式和艺术意味去体验、联想、发现、感悟,用自己的审美感受去丰富、深化作品的主题涵义。 通俗地说就是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感受出自己的东西来。
由于鉴赏者的侧重点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和兴趣爱好不同。如果大家在鉴赏美术作品的过程当中积极发表各自的观点,择其合理的,能够相互交流、补充、启发,从而使每个同学都能获得更加丰富、多样的理 解。如此,这件作品在大家不同的鉴赏体验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这就是美术鉴赏的“再创造”
5、比较是鉴赏美术作品的一个直观、有效的方法。孤立的看一件作
品,往往不知从何处着手,如果把两件作品进行比较,就会相对明确地辨别出每件作品的特点所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