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3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10 22:32:1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16、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胡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所描写的季节是(A)。

A.春天 B.夏天 C.秋天 D.冬天 17、下列不是陆游的诗句是(D)。

A.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 “伤心桥下春波渌,疑是惊鸿照影来。” C.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D.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18、“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寄奴”是指(D)。 A.孙权 B.刘备 C.周瑜 D.刘裕 19、姜夔《扬州慢》“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中的“杜郎”是指(B)。 A.杜甫 B.杜牧 C.杜荀鹤 D.杜审言 20、元散曲〔越调·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B)。 A.白朴 B.马致远 C.张养浩 D.睢景臣 21、汤显祖《牡丹亭》的男女主人公是(B)。 A.张君瑞和崔莺莺 B.柳梦梅和杜丽娘 C.蔡伯喈和赵五娘 D.侯方域和李香君 2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句的作者是(B)。 A.黄遵宪 B.龚自珍 C.李清照 D.李商隐

三、论述题(20分)

1、举例谈谈辛弃疾词作的“刚柔相济”。

辛弃疾词作有着刚柔相济,瑰奇多姿的艺术风格。他在强化词的意格风骨、为词注入阳刚之气的同时,又充分保留了传统词体温婉曼长的审美特质,形成了刚柔相济的新词风,或刚健中含婀娜,豪气中见柔情,或摧刚为柔,寓悲壮于深婉,显示出词人超凡的功力。 如晚年所作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外。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和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此词虽题为“怀古”,但处处针对现实而发。情怀悲愤激烈,却含蓄吐出,极尽沉郁跌宕之致。 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辛弃疾在京口任镇江知府时年六十五岁,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这首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抒志的多重主题。江山千古,欲觅当年英雄而不得,起调不凡。开篇即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作者这样怀念孙、刘,也正是对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苟且偷生的不满与批评。接着,他引用了“元嘉草草”“赢得仓皇北顾”的历史教训,警告南宋当权者韩侂胄切莫好大喜功,草率从事,以至造成半壁山河被敌人践踏的令人痛心的情景。仅仅“可堪回首”四个字就把作者的悲愤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结尾以廉颇自比,进一步批评了南宋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当时的廉颇还有人问:“尚能饭否?”可是有谁能启用作者呢?人老雄心在,报国却无门。这是多么令人悲哀与难堪啊!其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北方已非我有的感慨,最为沉痛。

2、《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的曲文是如何体现莺莺送别恋人时的情感波澜的?

这折戏写在老夫人的逼迫下张生进京赴考,莺莺、红娘和老夫人同到十里长亭送别。通过这折戏中的十九支曲文,将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了莺莺送行时的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充分地表现莺莺在同张生分别时内心的痛苦和怨恨。 首先,可以看到莺莺心中浓重的离愁别恨:“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此别离情更增十倍。” 其次,可以看到莺莺对张生远行的牵挂:“到京师服水土,趁程途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再次,对家长的拆散鸳鸯埋怨不满:“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这里包含着对功名富贵的蔑视。莺莺劝张生休忧“文齐福不齐”,休

提“金榜无名誓不归”,在她眼里,这些都不过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她对张生的爱,是相互倾慕的产物,丝毫没有掺杂进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她所追求的是纯真专一、天长地久的爱情幸福,而不是封建的“家世利益”。 还有对张生以及对将来无法确定的担忧:“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她内心隐忧的曲折吐露,也是当时社会中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的悲剧在莺莺心灵上的阴影的反映。 四、检索与综合分析(30分)

请你用搜索引擎,在互联网上搜索有关苏轼及《前赤壁赋》的评论文字,从中摘录5条不同网址上的信息,并注明出处。在此基础上,谈谈你对“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句话的认识。 5条网址略。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就是说,变与不变,无论宇宙还是人生,都是相对的。如果从变的角度来看,岂但人生百年,顷刻即逝,就是向来认定的天长地久,其实也是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曾保持常态;而如果从不变的角度来看,则宇宙万物固然无穷无尽,其实人生也一样绵延不息。因此,对人生而言,那天地宇宙万事万物,“而又何羡乎”?自然也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 苏轼这种宇宙和人生观只能说包含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作者不同意看问题绝对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但不能认为是科学的,因为作者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而相对主义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煞事物质与量的实际界限。同时,苏轼这种宇宙和人生观固然表现了他对政治迫害的蔑视,对于所追求的理想的坚持,身处逆境仍然那么豁达、开朗、乐观、自信,但也表现了他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往往包含着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从流连光景中寻求精神寄托。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作业四

一、理解简析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下面的诗文出自什么时代,是哪位作者的哪一篇作品,并结合创作背景写出你对这些句子字面表义与内在涵义的理解。

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時伏腊一刺之外,即经年不往也。间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跃马疾走过之,若有所追逐者,斯则仆之褊衷,以此长不见悦於长吏,仆则愈 益不顾也。每大言曰:“人生有命,彼将奈我何矣!” ①本文句出自宗臣的《报刘一丈书》,是宗臣给其父辈好友的复信。

②作者用书信体的形式来表示自己的看法,抒发自己的感情,显得自然、真切、朴实。作者以夸张的漫画化的手法,栩栩如生地刻画了权贵、奔走于权贵之门的阿谀奉迎者和权贵的走狗三种人的丑恶形象,寥寥数笔,他们的心理神态并皆跃然纸上。与这三种人相对立的,是藐视权贵、不事奉迎、刚正不阿、正气凛然的作家自我形象。

③上文为全篇的第四段,作者简略写了自己的处世为人,以作正面抒写。说明自己与权贵在除岁时伏腊送一张名片外,是终年不相往来的。因为这样,不能讨上司的喜欢,作者相信“人生有命,彼将奈我何矣!”。 这一段着墨不多,但由于上文对反面写得详细,而且写出作者对这些丑恶现象的嫉恶如仇,对比鲜明,因此,此处虽然写得简略,而作者的骨气,那种“不为五斗米折腰事权贵”的品质,却跃然纸上。

二、摘录教材中你所喜读篇章中的文(诗)句二,略作分析,并谈谈你喜爱的理由。 1、王维《山居秋暝》诗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

侧重写人的活动。岸边竹林中传出一阵阵爽朗的欢声笑语,诗人循声望去,发现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姑娘们洗完衣服在暮色中归来。这时,诗人又看到水中那些亭亭玉立的荷花荷叶纷纷摇动,原来是打鱼的男人们乘着小舟正在高高兴兴地回家。这里的自然景色清新幽静,明月素辉,青松挺立,泉水叮咚,静静流淌,绿竹青莲,苍翠欲滴。这里的人们怡然自得,他们无忧无虑,勤劳淳朴,循性而动,顺天应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当日落昏暮之时便停止劳动而回家休息,享受阖家团圆的欢乐。这种纯洁美好,不受外力干扰的生活图景,正是诗人理想中的田园生活模式,并从反面衬托出他对卑鄙污浊的官场现状的厌恶。

2、柳永《望海潮》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西湖是美的, “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杭州的桂花自来有名,据说是月中的桂树种所生。

杭州山中的桂子是让人向往的。“十里荷花”,照应“重湖”二字,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芰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 “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桂为秋季开花,莲为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据说“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虽是谣传,但可见此句之优美。

1.《氓》以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1)对比的焦点一是双方对对方不同的态度,二是两个人物本身思想行为的前后变化。(2)通过前后对比、相互映衬,显出两个人的善

恶美丑及彼此间的强烈反差。

2.以被弃为界,分析《氓》的女主人公形象:以结婚为界,分析氓的形象:(1)女主人公由单纯、天真、热情而略带软弱转变为成熟、理智、冷静而坚毅刚强。(2)氓在婚前“信誓旦旦”急于成亲,婚后“至于暴矣”终至遗弃,暴露了他忠诚是假,虚伪是真的本质。 3.分析《国殇》第一段,全景鸟瞰,局部特写,动静结合的特点:(1)第一段写激战。①描写旌旗蔽日、敌军压境的壮阔场面,有鸟瞰全局之势。②在此背景下描写敌我短兵相接:陷入泥潭的战车、死伤的战马、楚军鼓手不屈不挠的身影,如一组组特写。③“严杀尽兮弃原野”激战之后的寂静与先前激战的场面形成强烈对比,动静结合。(2)第二段礼赞为国捐

躯的战士。前段为后段的铺垫,后段为前段的升华。外形描写与精神赞美相结合。 4.分析《哀郢》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即怎样通过流亡历程的叙写表达深沉的思想感情:(1)在叙述自己流亡过程的同时,不断抒发对故都的思念和对楚国命运的忧虑。(2)表现为:离开郢都频频回首,思君念国;至洞庭湖向东,梦魂思念,离都日远;到了陵阳,恍恍惚惚,忧愁相接。然后总结郢都沦陷、百姓流亡、自己流放的原因在于君王亲近小人,

小人日进,诬陷贤者,贤者日益疏远。

5.《冯谖客孟尝君》如何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刻画冯谖、增强文章趣味:(1)抑:冯谖“无好”“无能”,弹铗而歌,诛求无厌,有了车则招摇过市,炫耀于人。(2)扬:而后收债于薛,市义而归,棋高一着;深谋远虑,“复凿二窟”。可见冯谖奇异性格与不凡的见识。 6.分析《项羽本纪》项羽形象的性格特征:(1)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等场景,刻画了项羽缺乏智谋、勇武粗豪的性格。尽管他在战场上叱咤风云,所向无敌,不可一世,然而,勇武有余而谋略不足。鸿门宴上由于寡断少谋,轻易放走了敌手,导致日后自刎乌江的悲剧。(2)作者在极写项羽豪霸之气的同时,也未忽略对他内心矛盾与痛苦的刻画。在陷入垓下重围之中,项羽夜饮不眠,慷慨悲歌,涕泪并下,这些情节和场面的描

写,展示了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显得丰满而有立体感。

7.分析“霸王别姬”的情节对于丰满项羽形象、增强文章悲剧气氛的作用:(1)“霸王别姬”充分表现了项羽面临失败的复杂心情。通过夜饮、吟唱、泣下等细节描写,可见他对难以逆转败局的痛苦,对天时不利的愤激不平,以及对虞姬的依恋不舍。(2)展现了项羽隐

于粗豪形表之后的沉重的内心世界,让人看到了项羽性格的另一些侧面,同时也渲染了作品

的悲剧气氛。

8.分析《苏武传》中苏武形象:《苏武传》是《汉书》中写得极为生动,富有文学性的一篇,也是充满爱国精神的佳作。(1)苏武处处维护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不忘使臣之命,既表现了对匈奴的修好之愿,而又不为所屈,奋力抗争。(2)他对于卫律的始而威胁,继而利诱,终以断水绝粮相通等手段一一从容处之。在受审讯时他以自刎对之,义不受辱,最后匈奴欲以冻饿置之死地,他千方百计自救,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对李陵的劝降,苏武只是以君臣和国家大义自剖心迹。(3)苏武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处事得体,不失汉

朝使节的身份,正气凛然,维护了民族尊严,感人至深。

9.分析《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兰芝、仲卿的形象,并指出他们之间的差异:(1)兰芝:知书识礼,勤劳能干,忠于爱情,不能忍受无理逼迫,对事情有清醒的认识,有反抗性;

(2)仲卿反抗性逊于兰芝,对问题的认识远不如兰芝。

10.曹操《短歌行》的艺术特点:(1)隐约曲折的表达方式。(2)引用《诗经》成句,巧妙表达自己的愿望。(3)运用比兴手法,形象生动,含蓄深沉。「参见前:《短歌行》

第8题具体说明」

11.曹丕《燕歌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1)萧瑟悲凉的秋景烘托凄清寂寞的氛围,燕

雁南归对照丈夫不归。(2)秋夜景色,牵牛织女,表达无限悲伤。

12.分析曹植《赠白马王彪》借景物抒写情思的表现手法:(1)第二章受淫雨影响,路途险阻难行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京城的依恋,对前途的忧惧。(2)第四章写初秋原野的萧条,抒发凄凉孤独之感。(3)“归鸟”“孤兽”情景交融,感物伤怀,抒发生离死别的悲哀。 13.分析曹植《赠白马王彪》艺术特点:(1)借景抒情与直抒胸臆相结合。(2)比兴手法的运用。(3)章与章蝉联的顶针形式。(诗除第一、第二章外,为首尾相接的辘轳体。如第三章结尾:我马玄以黄;而第四章开头:玄黄犹能进;结尾:抚心长太息;第五章开头:

太息将何为。以此类推,构成辘轳体)

14.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以涧底松、山上苗的对比发端,与“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人间不平现象形成鲜明的对照,揭露了门阀制度下庸才

盘据高位,英俊屈居下属的不合理现象,为古今受压抑者鸣不平。

15.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描写田园风光的特点,表达作用怎样的思想感情:(1)质朴、宁静、平和,充满生活气息。(2)热爱田园,田园生活悠闲,与官场的丑

恶、纷扰成为鲜明的对照,回到田园的诗人无比喜悦。

16.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开头“心远地自偏”四句的哲理:心远地偏,重在把

握自我。内心超脱。远离争名夺利的环境,居处自然感到脱离尘俗了。

17.分析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叙事、抒情、写景结合的艺术特点:(1)序为叙事,说明出仕与去职的原因,辞为抒情,但结合叙事与写景。(2)叙事写回归田园途中和到家情况,流露自己悠闲欣喜之情。然后写春天大批量的山水万物,悠然自得。最后是直抒胸臆。

搜索更多关于: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3 的文档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w2ku8eutl423gi8flzm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