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3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11 5:59:4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18.陶渊明《咏荆轲》如何表现荆轲形象:(1)荆轲报答燕丹知遇之恩,为知己者死,一种精神境界。(2)易水饯别,激昂悲壮,义无反顾,英雄豪放。(3)入秦行刺终于失败,

诗人赞美其人其事,“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19.陶渊明《桃花源记》提出桃花源理想社会的特点和意义:(1)没有战乱。没有官府和剥削。人人劳动、丰衣足食。(2)这是对当时社会动荡不定、战争频繁、赋税摇役沉重、

生活艰苦的现实社会的批判,表达了广大农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20.分析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景物描写的艺术效果:以景衬情。以“绮”喻晚霞,以“练”喻春江,想象奇特,比拟贴切,衬托出恋乡的深情,离乡

的惆怅。

21.郦道元《三峡》中所描写的各季节的代表性景色是什么:夏天:水大、水急;春冬:

水清、山高、林荣、草茂;秋天:萧瑟(林寒、涧肃)凄清(猿鸣)。

22.王勃《膝王阁序》段落扣合题目,层层递进,开合收纵自然流转的结构特点:(1)本文段段扣合题目。第一段扣题中“洪府”,第二段扣“秋日”和“登滕王阁”,第三段扣“饯”,第四段扣“别”和“序”。全文层层转进,开合纵收,自然流转。(2)第一段由铺写洪府而引出宴会宾主,转入正题,是先纵后收。接着由登阁眺望而引出对人生的不尽感慨,写景转为抒情,文意纵横驰骋。最后从抒怀转向自我介绍,申明作序辞别之意,再次由纵而收,结束

全文。

23.分析王维《观猎》中的将军形象:塑造了一位威武豪迈,气度非凡的将军形象。“风劲角弓鸣”,表示将军威武有力:“草枯”“雪尽”两句表示驰骋射猎,豪迈气势:“忽过”“还归”

两句是将军欢快心情,暗示治军有方;结句表示气度不凡,身手矫健。

24.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不同于一般送别诗低回伤感的原因:盛唐时代国力强盛,积极乐观、昂扬向上是其时代精神,故此诗既充满对远赴绝域的朋友的关切、惜别之情,又不无借酒壮行、鼓励其完成使命、立功边塞之意。以明朗自然的语言写出,感情深挚,气度从

容,风味隽永,情调与一般送别诗之低回伤感迥别。

25.分析《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深刻内涵:言少意多,内涵丰富。(1)“秦时明月汉时关”,边塞战争由来已久,古往今来边塞战争的矛盾和问题也由来已久,表示历史的深度。(2)“龙城飞将”句,对今将军的斥责,作战无能与不恤士卒,呼唤李将军,渴望得到边塞战争的胜利,结束“万里长征人未还”的局面,胜利而归,结束绵延已久的边塞战争,

还边塞以和平。

26.高适《燕歌行》边塞诗第三部分描写士兵心理活动对丰满土兵形象的作用:第三部分从战事转写征入与妻子的两地相思,再现了士兵们内心感情的种种变化;从久戍边地的辛苦到两地相思的幽怨,从边庭生活的凄凉到身陷绝地的悲痛,思绪起伏转折,笔致婉曲缠绵。通过这些心理描写来创造一种悲凉的气氛,来启发人们深入思考:这些土兵为什么会身陷绝

境?罪在何人?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27.高适《燕歌行》写了哪些内容,重点是什么:(1)边境告急,出师征伐。军书频传,敌人猖獗。战士血战,艰苦万分。思妇断肠,战士思乡。边境萧条,寂寞凄凉。诗人呼唤李

将军,渴望胜利;同情士卒,斥责今将军。(2)重点是写苦乐悬殊。

28.李白《蜀道难》的浪漫主义特点:(1)运用神话传说。(2)强烈的感情色彩。(3)

丰富的想象。(4)句式灵活多变,语言奔放恣肆。

29.分析李白《将进酒》中诗人情绪变化的特色:蹉跎岁月的深沉忧虑;由悲转乐,酣

饮狂放;由酣饮纵乐中表达埋没于世的激愤;最后点明借酒浇愁。

30.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艺术特色:(1)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手法,组成一幅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梦游图,奇瑰惝恍、缤纷多采的艺术境界中,寄托着强烈的主观情感。(2)句式参差,以七言为主,兼用四、五、六、九言。参用《楚辞》句法,造成波澜起伏、收纵自如的气势。(3)至于“吟留别”而无一字抒别意,旨在借“别”抒慨,另

有寄托,也是此诗的一个特色。

31.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如何体现“诗史”的特性:诗写于安史之乱爆发之际,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贤者不得用,诗人蹉跎岁月;外戚擅权,君臣淫乱,臣下不恤国事;百姓受尽压榨,贫富尖锐对立,国家岌岌可危。由自己的遭遇联想到天下的“失业徒”“远戍卒”,民不聊生,动乱迫在眉睫。真实地本质地写出了安史之乱爆发时的社会情

景。

32.杜甫《春望》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以诗人自我形象作结的作用:尾联以正面描绘诗人的自我形象作为全篇的收束,通过白发日稀、频频搔首的外在形态,表现

了诗人内心深处“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北征》)的深广忧思。

33.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如何通过人物行为表现其内心感情:意外听到直捣叛军老巢表现惊喜。“初闻涕泪满衣裳”是喜的情态,又是百感交集。“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

书喜欲狂”是喜的动作。“纵酒”是“喜欲狂”的形态,“好还乡”是“喜欲狂”的原因。 34.杜甫《秋兴》之—抒情与写景是如何紧密结合的:(1)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寓老大伤悲、情怀落寞。(2)骇浪滔天寓时局动荡、心潮翻卷。(3)阴云匝地寓国运暗淡、心情

沉闷。“丛菊”“孤舟”句显示乡思浓郁。(4)结束二句寓心绪惆怅苍凉。

35.分析杜甫《登高》写景的特点:(1)用“风急”两字领起。风急传来猿啸声,风急鸟在空中回旋,风急落木萧萧,风急滚滚波涛。(2)近景与远景结合。一、二句为局部的近景,三、四句为整体的远景,表现了宽广的境界。(3)俯仰兼顾,动静相衬。仰看“鸟飞回”“落本萧萧”,俯看“渚清沙白”“长江滚滚”。景中有动有静。(4)寓情其中。猿啸使人哀。“鸟

飞回”有挣扎之意,落叶纷纷有萧条之感,滚滚长江有时光流逝之叹。

36.分析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设色明面的特点:这首小词,颜色字用得鲜亮明快,如“白鹭飞”“桃花流水”“青箬笠”“绿蓑衣”等,分明是一幅江南春雨渔翁图。 37.韩愈《师说》的对比论证方法:(1)“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古之圣人从师而学,今之众人耻学于师。(2)童子之学与成人解感:愿童子学于师,而自己不要解惑之师。(3)

“巫医百工”与“士大夫之族”: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巫医百工之人肯从师。三层对比,批判

师道之不传,批评士大夫不肯从而学。

38.韩愈《张中丞传后叙》议论与记叙的特点:议论辩诬,理论上张英雄之气;记叙事

实,以逸事证明他们的英雄气概。两者相得益彰。

39.分析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个人物形象:他们同仇敌忾,都表现出维护国家利益、英勇无畏的英雄本色,但三人又各有不同的形象特征:张巡临危不乱,视死如归,又博闻强识,威武豪爽;许远宽厚温和,胸怀磊落,为抗敌大局而坦然让贤;南

霁云正气凛然,嫉恶如仇,忠勇刚烈。

40.说明韩愈《张中丞传后叙》议论风发、气盛言宜的特点:韩愈主张以“气”主“文”,认为气盛则言宜。本文气势充沛,激情饱满,无论叙事抒情,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均极为浓厚,饱含其对英雄的信任与景仰。尤其是“守一城……其谁之功也”一段文字,议论风发,义正辞

严,激情鼓荡,震撼人心。

41.韩愈《进学解》措辞曼妙、似庄实谐、似谐实庄的特色:本文借先生与学生对答的

形式抒发不平之情,根据陈辞者不同的身份特点措辞造语,似庄似谐,意在言外。 42.分析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情景交融的特色:从“登柳州城楼”写起,展现在眼前的是辽阔而荒凉的空间,愁思充溢在空阔的填界中。第二联写近处所见,“芙蓉”“薜荔”形象实与诗人横遭摧折的处境感受融为一体。第三联转写远景,“岭树”“江流”,

景中寓情,愁思无限。

43.分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写景时所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本文为了突出西山之异,运用了对比、烘托的手法。首先以永州其他山水与西山构成对比,作者先极意叙写永州“山水有异态者”。但在发现西山并登览之后,此前之景黯然失色,这一感受强化了西山之景与永州其他景色的对比。其次以山外之景烘托西山。通过放目远眺,把笔墨著于西山四周

之景,因所见之广远清晰而体悟到西山的特立。

44.分析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段太尉的性格特征:刚勇、仁义、气节凛然。 45.说明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所用对比、衬托手法:以白孝德之懦怯、焦令谌之横

暴及朱泚之奸诈作对比衬托,使段秀实的形象倍添光彩。

46.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为什么打破三件逸事的时间顺序而重新排列:先写勇服郭

晞,突出段秀实刚勇无畏的品格。

47.分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将传记与寓言融为一炉的特点:作品以传为题,并以人物传记的方式来结构全文,但文章的意旨则并非为人物作传,而是以种树之法来喻治民之

道,体现了寓言的表现特征。故可谓本文具有将传记与寓言熔为一炉的文体特点。 48.分析白居易《长恨歌》现实描述与艺术想象结合,叙事、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杨妃专宠、杨妃之死、玄宗思念重在现实描绘,道士见到仙山上的杨妃纯为想象。两者的结合表现李、杨生生死死的爱情。在叙事的基础上抒情,在写景中表现人物的感情与心理活动。

叙事、抒情、写景的结合,更好地塑造李隆基与杨玉环的形象。

49.分析白居易《长恨歌》的情节特点:曲折离奇、描写人物情感推动情节发展。本诗情节生动曲折,按理,杨妃死后,悲剧已经完成,作者却匠心独运,大肆铺写李在幸蜀途中、还京路上以及回到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细致地描写出人物的情感活动,推动了情节继续深入发展,使诗波澜迭起,生面别开,而且大大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气氛,强化了“长恨”的主

题。

50.分析白居易《琵琶行》中音乐描写的艺术特色:(1)新颖精妙的比喻,将抽象的音乐化为人们熟知的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2)描写琵琶女娴熟的演奏技巧和饱含的深情。(3)描绘乐曲的变化和传达的琵琶女的情感活动。(4)写了听者的感受。(5)写了琵琶

女的三次演奏,互不重复。

51.说明白居易《琵琶行》比兴相纬、寄托遥深的特点:琵琶女受人冷落摒弃的悲惨命运与诗人横遭贬谪的坎坷际遇有某种类似,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孤寂之情与诗人身处穷乡僻壤的郁郁心境也暗相契合。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描述与同情,寄托着自己沦落天涯的身世之感。二者比兴相纬、融合为一,从而生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意义。 52.分析琵琶女形象:通过她令人心酸的凄怆自述,“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等举止及“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的乐曲情调,揭示出她布满伤痛的内心世界,

塑造了一位饱经风霜、满怀忧思的风尘女子的形象。

搜索更多关于: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3 的文档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w2ku8eutl423gi8flzm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