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AM教育环境下的小学美术跨学科融合探究
当今教育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学校教育的风向标。STEAM教育让学生在问题引领下跨学科地探究学习,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科融合与实践创新中培养适应新时代所需的核心素养。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美术实施跨学科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综合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认为,只有综合教学“能够承担教育所要求的建立整个思想体系的任务”。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主张教育应该培养整体的、自我实现的、创造性的人。其主要代表人之一罗杰斯在其著作《学习的自由》中明确指出:教育目标应该促进“整体认知的学习”。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重建整体的、有机的世界,极力主张消除学科之间的界限,极力主张学科整合,使教学走向知识、生命与生活的多元整合。由此表明,学科融合是人整体发展的必要途径,也与现如今提倡的创新教育里的STEAM教育思想相吻合。
就美术学科而言,美术的四大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包罗万象,其本身就有多学科知识的融合特征,涉及多学科内容。美术学科所提炼的五个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中后三项核心素养在其他学科中也有体现。不言而喻,美术学科与
其他学科之间存在共通之处,如若只注重各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就无法全面地关注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美术的灵魂是创新,而学科融合是创新的最好实践途径。基于此,美术跨学科的融合是学生整体发展的需要。 二、美术学科实施学科融合策略
(一)学科联动、师资整合保障学科融合的顺利实施 单个教师的力量完成学科融合往往会捉襟见肘,跨学科的师资力量的加入是学科融合成功实施的有力保障。现在的教材中有些内容往往会在多个学科或不同年段中重复出现,如关于环保主题的学习,包含美术在内的多个学科都有涉及。让各学科参与学科融合,发挥多学科师资力量,将各科知识综合成一个立体的学习框架,突出学科特点及学科间的联系,增强学习系统性与知识的立体性。
(二)加强教师一专多能、跨学科学习以促进学科融合的有效开展
美术学科包含的知识、技能的学习内容非常之广,这就要求老师必须一专多能。然而,相对课程融合所涵盖的学科范围而言,这些显然还不够,这必然要求美术教师根据教学所需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掌握其技能,为自己的课堂“锦上添花”。如,美术教师可以尝试学习物联、3D打印、激光切割、小金工、小木工、编织等技能,扩展美术课堂的空间。老师的技能不断增多才能更好地拓展学生思维,有效地促进学科融合,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核
心素养。
三、美术跨学科融合的实施途径 (一)常规教学中的课程融合
1.美术与语文学科融合促进美术学科人文性的增强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在阐述美术课程性质时指出: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美术与语文学科的融合,既锻炼了学生的美术综合表现力,也促进了美术学科人文性的增强。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提炼语言,为今后把握文章脉络、提升语言表达与写作架构能力做好铺垫。如三年级《演电视》一课,“演电视”的故事采用语文课中的寓言故事、童话故事等内容。学生对课本上的故事情节进行提炼、划分环节、编排分页内容等,以绘画、剪贴画等形式表现出来,然后将连接在一起的画面安装在纸箱做的“电视机”上,再配上对白就可以“演电视”了。这堂融合了语文学科的美术课除了提升学生美术实践能力,还提升了学生文章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美术学科的人文性也得以增强。 2.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融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2016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众创空间’、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中的应用,着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也提出要“注重创新精神”的课程理念。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融合是付诸于STEAM教育实践活动的一
种尝试与探索,也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美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体现为电脑绘画、电脑美术设计、3D打印、激光切割、物联网技术、定格动画等。如五年级《巧用动漫形象》一课,学生要用电脑画图软件、办公软件PowerPoint、Word等设计贺卡。学生利用计算机完成画面的构图、文字排版、背景装饰等,最终完成一张卡通元素的贺卡的制作。又如二年级《大树的故事》一课,学生将编写的故事写成脚本,用超轻黏土、卡纸等制作好场景、道具与故事角色形象,然后利用定格动画软件拍摄成动画,最后配上音,一部完整的动画短剧直观、生动、有趣地呈现出来了。再如五年级《我的书包》一课,学生要设计一款安全警示书包,能在光线较暗时闪灯警示,提醒后面的电动自行车或机动车。现如今图形化的程序编写软件小学生也易于掌握,如好好搭搭在线编程、Arduino开源软件平台等。小组活动中,学生就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以光线感应器等电子模块来实现这个多功能书包的创意。这种跨学科的融合,打破学科壁垒,让课堂变得多姿多彩,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得以提升。 3.美术与劳动技术教育课程融合促进实践能力的提高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的课程性质,指出“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来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劳动技术教育课也以动手实践内容为主,美术与劳动技术教育课程上有相通的地方,如五年?《手提袋设计》一课,学生依据各种材料的特性
设计一款手提袋,而手提袋所涉及的诸如裁剪、缝制等技能恰恰又是劳动技术教育课的内容。又如美术与小木工课融合的《童话小木屋》一课,学生完成木屋的主体设计后,小组合作进行材料的锯切、拼接,或是利用激光切割机处理好材料完成制作,上色后摆放在校园半米高的矮绿化林里,添上树枝或细木棒做的篱笆、超轻黏土捏的小人和动物,充满童话色彩与童趣。可以看出,美术课的这些制作技能与制作过程与劳动技术教育课是分不开的。 4.美术与科学融合实现学生美化生活的愿景 科学课给了美术非常多的表现素材,美术学科里的图案、肌理、色彩都与科学有紧密联系。如美术活动课《制作小书签》一课,可以与科学课叶脉的制作相融合,漂亮的网络状叶脉让人新奇,在科学课上学习制作叶脉,将做好的叶脉拿到美术课上进行实物写生、拓印,或是直接装饰,一枚漂亮的叶脉书签作品就呈现在学生面前。再比如树叶画、植物种子粘贴画等课程,都要用到科学中的植物结构、标本制作等知识。每个学生都有美化生活的愿景,美术与科学的学科融合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美术技法、装饰美化生活,这也是美术学科课程目标的一个体现。 (二)课程统整式学科融合
课程统整是综合性学习的一种方式,统整课程式教学打破学科壁垒,系统地统领整合课程,充分落实学生培养目标,以主题式、项目式、实践式为课程实施方式,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和创新点,遵循学生本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践探究能力。美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