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初中升学统一考试历史学科试卷分析
淮南市教研室历史组
一份成功的中考试卷就是一杆引导教学改革的大旗,2007年安徽省中考历史学科试卷(开卷),是我国新一轮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以来,体现教改和课改全新理念的一次成功尝试。历史学科的本质就是探究与创新,本套试卷通过许多全新的设问方式,以及对于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事件本质作用的探究的考察,全面反映了教改和课改的全新的理念。因此对本套试卷进行全面分析,对学习领悟新课程改革,把握我省历史教学的脉搏与方向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下面我们从试卷基本结构、试卷特点、学生答卷情况和对今后教学的启发四个方面对本卷进行分析。 一、试卷基本结构
本套试卷共四大题19小题,满分70分,其中《中国古代史》和《安徽历史》内容为9分,占试卷比例12.9%;中国近现代史内容37,占试卷比例52.9%;世界史内容24分,占试卷比例34.2%。
(图一)
试卷以四种题型展现试题,即单项选择题(11小题,占22分);对号填空(6小题,占6分);材料解析题(3题,占30分);分析与探究题(1题,占12分)。其中开放性试题19分,客观性试题51分,试题力求体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教育理念,体现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到能力目标再到知识目标的三维目标进行考查的总体要求。
题型 分值 单项选择 22分 对号填空 6分 材料解析 30分 分析与探究 12分 总计 70分 比重 31.4% 8.6% 42.9% 17.1% 100%
(图二)题型与分值比重
试卷内容覆盖面大,考查内容涉及100多个知识点,13幅插图,分布于《中国历史》第一、二、三、四册,《世界历史》第一、二册,《安徽历史》七本教材,以及地理、政治、语文等其他人文学科。命题思路开阔新颖,涉及面广泛,布局合理,立意很高。命题者依照《安徽省2005年历史中考说明》的要求,用学生较为喜闻乐见的形式把试题以选择、对号填空、材料解析与综合探究四种形式展现给广大考生,并将新课程理念贯穿于考查内
容之中。以考查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位学生展示特长和潜能提供空间和平台,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考查的同时,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重视对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重视考查学生收集、分析、整合运用信息的能力,以促进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二、 试卷特点
1、体现知识与能力的考核
对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考查,渗透于整套试卷中。试题采用了多种设问方式,如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变换的设问前提、多角度的设问等,使考试内容紧扣教材,依托考纲,又要求超越简单的记忆范畴,在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将对知识的把握转化为能力,通过归纳、分析、判断等方法解决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从而很好地实现了知识向能力的迁移。
在本套试卷的选择题中就体现了多种设问方式的创新,如1、2题是把对知识记忆的考察放在刚刚发生的事件中设问,使得试题更贴近社会更鲜活。3、7、9题是以历史实物图片的方式考察,可以引导学生对历史现象的深入观察、深入认识,尤其是第3题,作为社会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服饰文化,在过去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往往是被忽视的部分,通过本题的考察我想肯定对加深老师和学生对服饰文化的理解。6、11题是以变换的时空概念来考察学生对西安事变和苏联解体的认识,不仅体现了思维的创新,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本套试卷的重头戏是“活动与探究”的设计,央视大型电视记录片《大国崛起》以更新的视角更加翔实的史料更加深入地探寻大国的崛起之路,这部记录片不仅体现了我们今天在历史教学中着重强调的探究精神,同时对于当今飞速发展的中国如何实现真正的强国之路,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本套试卷以此作为探究活动的切入点,不仅很好地宏扬了探究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感。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 2、
体现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核
强化过程与方法是新《课程标准》的突出特征之一,它使得教育评价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在课程目标中,过程与方法是一个注重学生从感知历史——积累历史知识——理解历史过程——做出自己的解释的学习过程,在方法上注重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解决现实问题,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思维。这一课程目标的要求在本卷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如:第13、14题,在三年初中学习中学生已了解、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与题目相关的历史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但题目将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后,就成为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学生需要利用已有的历史知识及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分析,结合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对问题进行综合、归纳,构建新的认知,进行深层次的再理解,才能做出自己的解释,解决历史与现实问题。因此这两题是对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持续性学习等能力的考核。 3、
体现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核
情感教育是历史教育的重要功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是新《课程标准》的最高目标,这不仅仅是政治导向问题,而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能力的形成和能否学有所成,学有
所用都起着决定的作用。突出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核正是本套试卷最亮点。题目中大量溶进了爱国主义情感,健康审美情趣,积极人生态度,求实创新,崇尚科学的精神,及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的思想内容,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如:第13题通过对汉字发展历史的考查,展现了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第16题通过历史小论文的写作,可以使学生增强报效祖国的历史使命感。 三、学生答卷情况分析
淮南市2005中考,历史学科考试成绩,通过对全市考生试卷随机抽样统计分析,总体水平比2004年有所提高,从分析数据显示,成绩分布尚属合理,其中最高分68分,优秀率15%,平均分47.7分,得分率为68%,及格率为77%,优秀率为37.7%,难度系数为0.72,区分度为1.04。说明本套试卷,难易适中,有较强的区分度,同时兼顾各种层次的学生,是一套成功的选拔考试试卷。
依据抽样(210份)统计结果显示,学生考试成绩分布为:(详细内容参见附件) 0分-20分:5人; 21分-27分:6人; 28分-34分:10人; 35分-41分:29人; 42分-48分:35人; 49分-55分:55人; 56分-62分:67人; 63分-70分:3人。 从抽取的样本210份试卷中看,反映出各题得分情况不尽相同,从选择题来看,第3、6、7、9四题均属材料型选择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部分考生对材料不能很好理解,没有与教材内容结合,而是仅凭主观猜想。第4题有些学生对“民用工业”的概念理解不清导致失分,第11题只是变换了时间考查方式,结果由于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没有建立很好的历史感而失分较多。第13大题的第(3)小题的失分较多,可见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理解不深所致。学生答题问题最为严重的还是历史小论文,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学生对于先进的社会制度和科学技术,这两股人类社会最大的推动力量认识不足,所以没能很好地抓住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导致偏题现象严重。②史实不清,论述过程中感情色彩多于理性,不能做到论从史出。甚至还有很多史实叙述错误。③文字表达能力较弱,条理不够清楚,行文不流畅,逻辑不严密。
除对试卷进行抽样分析外,我们对阅卷教师进行普遍调查,从各种情况综合来看,学生失分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阅读不足,探究精神缺乏。
历史学习的根本方法就是阅读与思考,历史教学改革和现行的历史开卷考试方式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改变过去只囿于书本知识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只有大量的阅读和思考才能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只有大量的阅读和思考才能培养出很好的历史感。以上列举的很多失分都是由于学生理解不到位而导致的。
2、缺乏与其他人文学科渗透意识
在平时教学中各学科都处于独立状态,各不相干,而忽略了人文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发挥各学科之间相互融通,相互促进的教学功能,导致学生的知识体系,也是按学科以孤立的板块状呈现,所以在考试中弊端就突显出来。如第14题的失分就是反映学生在地理知识和识图能力的不足,第16题更是直接反映学生的作文水平的地下。
3、审题不清
正确审题是正确答题的先决条件,许多学生审题时不能将题目的要求读懂,读全面。如时空界定,属性界定,内容界定及答题方法要求等,往往做出错误判断,导致答题偏离方向,如:第3、4、5、11、12、13、15、题上都有考生因此失分。
此外还有历史事件、概念、线索不清,语言表述障碍,表述不够准确,不够全面,逻辑关系差,政治、历史合场考试时间分配不当等导致失分,在此就不一一枚举。
四、对今后教学的反思
通过以上对试卷的认真分析,我们发现在历史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今后在教学中加以改进。
1、解放思想,改变观念,紧跟“教改”、“课改”步伐,向新课标靠拢。
新《课程标准》对今后的教学提出了“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的要求 。这预示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是今后的方向,在这一转变中教师应当是先行者,因此就需要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学习新教育思想,掌握新教育理念,彻底转变观念,改变教学行为,钻研与探究新的教学方法,鼓励和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大胆探究,勇于创新,实现学习方法的根本转变,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真正落实到教学中去。
2、教学中以课本为主,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在历年中考试题中基础知识部分是占主体的,掌握基础知识,是学生综合运用,灵活掌握知识的前提,也是学生取得好成绩的前提,在教学中一定要以每个学生能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为前提,同时要注意历史事件与史实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在平时的讲课和练习中勤于思考教材,把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类似的事件从不同角度进行对比,要把历史上的分期强调清楚,为学生在各个知识环节上建立起联系,教会学生用历史的思维方法去分析历史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3、加强各学科间的渗透。
首先,人文学科之间原本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相辅相成。其次,高中教育改革中,文综合、理综合已成为主流,使得学科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另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当前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加强历史与其他人文学科的渗透都是必要的,教师要树立大课程的观念。但要注意找准切入点,做到有机结合。这一点本次考试有多处体现,作了很好的示范,可供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借鉴。
4、要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针对试题的灵活性越来越强,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教会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切不可把知识教死,学死。
此外,通过这次考试,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如: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如
何拓展学生思路,如何加强学生时空概念等,都是值得我们深思,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研究与探索。 五、不足与建议
⑴、题目类型略显单调。材料解析题所占比例偏多,已占整个试卷近一半分值。而此前在考试纲要中提到的改错题并没有出现,作为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综合能力的列举题也没有出现。多种多样的题目类型能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促进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
⑵、关于第15题对中非关系的考察,我们认为考察目的不明确、不系统,并且
探究价值不大。本题的考查的主题应该是在中非合作,而第一小题关于非洲古猿和黑奴问题的考查是似乎和主体有些牵强。第2小题对“郑和下西洋”探究价值不大,众所周知“郑和下西洋”起于郑和也止于郑和,虽然当时声势很大,然而在郑和以后再无人西行,甚至起了海禁,所以它对世界进程的发展响却很小,探究价值自然不大。
⑶、中考试卷的答案设计略显简单。作为文科试卷答案设计应该更加丰富一些,
同时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升学考试,丰富细致的答案设计,应该更容易改卷老师在批改试卷中的合理操作,以提高中考的公正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