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俄罗斯超视距空空导弹技术发展及应用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8 21:42:5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纪录。

目前R-37正在生产当中,它将装备在升级后的米格-31BM截击机上,其中包括将出口到叙利亚的米格-31.虽然之前有要将其整合到苏霍伊战斗机撒谎那个的打算,但目前没有相关的进一步报道。 R-172/K-100

R-172由“诺瓦特”(Novator)设计局研制,是目前俄罗斯唯一一款不是出自“三角旗”设计局之手的超视距空空导弹,“三角旗”在俄罗斯空空导弹研制领域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R-172使用过的名号繁多,如RVV-L、AAM-L、KS-172、K-100等。值得注意的是“诺瓦特”设计局并不是一家专门的空空导弹设计局,R-172只不过是它的“业余产品”,相比之下该设计局的S-300V(SA-12)防空导弹则更为世人所熟知。

与R-37类似,R-172的主要定位是作为一种“预警机”杀手,它采用中段惯导+末端主动雷达制导的方式,使用的导引头也与R-37相同。其射程则因其动力不同而不同,在没有加装助推器的情况下射程为313千米,而加装助推器的情况下射程将能够达到400千米。在R-172并未像R-37一样成熟时,并已经决定自资助该导弹的后期研发并且希望获得R-172的许可生产。

超视距空空导弹作战概述

俄罗斯对超视距空战的关注始于“冷战”时期,当时的苏联根据实战模拟和实际操作分析发现,低杀伤概率的导弹及其弹头,将使空战的成功率大大折扣,尤其是在强对抗环境下更是如此。上世纪70年代,苏联标准的超视距空空导弹攻击方式进行两轮导弹齐射,使用导弹包括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和红外制导导弹,同时使用两种不同制导类型的导弹将加大敌方拦截的难度。为此前苏联的一些战斗机甚至包含一个武器选择模式,这种模式可以为两轮导弹的最佳分离时间进行自动测算。

有一个关于苏式飞机的问题经常会被问起,为什么经常看到苏式战机挂载数量众多的超视距空空导弹?8枚,甚至是12枚!其实很简单,那是因为拥有充足的导弹它们就可以在空战的最初阶段便通过2轮、3轮,甚至是4轮导弹齐射便将敌机消灭在天际的另一端。面对苏式战机的这种优势,另一方的飞机一旦被锁定,想要通过干扰、诱骗、机动等方式逃脱接踵而至的3-4轮导弹齐射将是极其困难的,假定在进行一轮齐射的情况下杀伤概率只有普通的30%,那么连续进行3-4齐射的话,杀伤概率至少将达到75%以上。

当然在对俄罗斯超视距空空导弹的效用和战术进行比较时,人们往往会提及目前西方国家应用最广的超视距空空导弹——AIM-120“先进中距空空导弹”(AMRAAM),并与之进行对比。AIM-120A在“冷战”末期开始投入使用,AIM-120A是一种装备可以“发射后不管”主动雷达导引头的新型导弹,它采用中段惯导并可以接受载机利用数据链提供的指令支持。AIM-120A后来被进一步改良的B系列所代替,之后变化较大的要属C系列的AIM-120C-3了,为了能够使导弹挂载在F-22A的内置弹舱它采用了更短的弹翼。其后的改进型也大都有各自特点,AIM-120C-4采用了更大的固体火箭发动力并缩短导弹的控制部分,以进一步提高了机动性能;AIM-120C-6采用了更好的引信。AIM-120系列中目前最先进的要属AIM-120D,这种最新改进型采用了双向数据链、用最新的GPS制导技术补充原来的惯性制导、进一步提高导弹的机动性能、使用更好的导引头以对付那些大离轴角目标,同时优化了导提高它适应大机动过载下抗震动的能力。

到目前为止AIM-120A\\B\\C在空战中表现算不上“壮观”,美国曾在AIM-120C系列上进行过214次试验中,导弹的命中率为85%。而根据美国国防部公布的实战数据(对照下方表格),实战中的AIM-120的A\\B\\C3个系列一共击落了10个目标(其中包括误击己方的一架UH-60直升机),并且在这10个被击落的目标中只有6个目标是在真正的超视距情况下被击落的,击

落这6个目标共用12没AIM-120,命中率50%,这与AIM-120C试验中的85%的相去甚远。需要指出的是被击落的战机并没有装备现代的电子战自卫装置,并且是在一个“单向透明”的战场中进行的,因此这并不能代表同时期俄罗斯的真实超视距空战水平。而正是在对付这种“软目标”的情况下,AIM-120杀伤概率仅有50%。AIM-120虽然目前已经发展到了“第四阶段”的D系列,但即使这中最新的D系列能否面对俄罗斯基于最新数字射频存储器(DRFM)技术研制的单脉冲干扰机仍是个疑问。这种新型干扰机很可能在很大程度的降低以往实战中50%的杀伤概率,更遑论那种理想条件下的85%了。

AIM-120实战击落敌机一览

时间 92\\12\\27

93\\1\\17

94\\2\\28

射落导机

弹型

米 格F-1-26 5

米 格F-1-26 3

海F-1鹞 6

作战地区

AIM

- 1

伊拉克 2 0A

AIM

- 1

伊拉克 2 0A AI

M波斯尼亚 -

1

20A

米格AIM

- F-199\\3\\24

99\\3\\24

99\\3\\24

99\\3\\26

-26* 9

米 格F-1-25 9

米 格F-1-25 9

米 格F-1-25 9

1

科索沃 (RNeAF) 2 0B

AIM

- 1

科索沃 2 0C

AIM

- 1

科索沃 2 0C

AIM

- 1

科索沃 2 0C

米格-29

AIM

-科索沃 1

20C

AIM

-科索沃 1

20A

99\\3\\26

F-15

99\\5\\4

米格-29

F-16

来源:美国国防部(US DoD)

那么当装备AIM-120的西方战斗机面对装备超视距空空导弹数倍于自己的苏式战机将会是怎么样的呢?举个关于F/A-18E/F“超级大黄蜂”和F-35“联合攻击机”的例子,在空优作战的情况下最多可以携带两枚AIM-120,而F/A-18E/F最多则可以携带6枚AIM-120(注:在挂载3个副油箱的情况下,如果去掉这3个油箱将可以再多挂载6枚AIM-120,但航程将受到影响)。假设在与苏式战机进行作战时,苏式战斗机飞行员不利用其射程上的优势进行抢先攻击(乐观假设),在这种有力的情况下发射2-4轮AIM-120的情况下的最佳杀伤概率可能达到90%——首先考虑苏式飞机进行规避机动和自卫干扰下使导弹杀手概率大致能维持在50%上下,那么齐射2轮AIM-120的话那么杀伤概率可望达到75%,而齐射4轮AIM-120的情况下杀手概率则有可能达到90%。然而这样的话F/A-E/F或F-35将会消耗掉其所有的AIM-120,由于这两种飞机的速度较慢,因此如果进行的是“机群对机群”的空战,那么F/A-E/F、F-35将无疑被苏式飞机的伙伴“追-杀”。这并不是凭空揣测,而是参考一些典型的模拟空战和历史上典型空战的数据而得出的。

可以看出即使是在“最理想”情况下的“机群对机群”空战,F/A-18E/F或F-35在与苏-35MK/BM一类顶尖苏式战机进行超视距空战使得战损比至少达到1:1,何况在实战中达到这种“理想”的情况(苏式战机不利用其导弹的火力和射程优势、导弹的导引头不如AIM-120、新型干扰机的性能有限等等)更是难上加难。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正常情况下苏式战机飞行员在获得“先发”优势时,可能会立即齐射3-4轮的R-27导弹,导弹采用不同的导引头。并且发射完导弹之后,苏式战机的弹架下仍将有至少拥有齐射2轮超视距导弹的能力。同时苏式战机出色的机动性和新型干扰机将赋予其很强的自卫能力,新型干扰机可以使对方的AIM-120远低于50%,而如果新型苏式飞机采用矢量发动机的话将具备更强机动性能以进行有

效的机动规避,两者相结合将能使苏式战机有效的应付AIM-120的攻击。再有与苏式飞机使用的导弹相反,所有AIM-120的导引头及机动性能均一样,因此苏式飞机在躲过了AIM-120的首轮攻击之后将能够比较容易“适应”下一波攻击。 现在许多装备都强调多功能作战,比如APG-79和APG-81(分别为F/A-E/F、F-35使用的雷达)有源相控阵雷达兼具有作为X波段大功率干扰机的能力。但这并不是什么万灵膏药,甚至有可能在实战中成为F/A-E/F、F-35的“催命符”。原因很简单,要对苏式飞机进行干扰,APG-79/81就必须得对对方的雷达频率进行干扰,利用这点俄方设计人员完全可以在飞机的雷达设置一个“诱惑模式”,如此APG-79/81便等于把自己的频率拱手交给了对手,此时APG-79/81所发出去的大功率信号就有可能像一座“灯塔”,指引着R-27EP和R-77P一类反辐射导弹对自己进行攻击。

与电子战相对应的另一种“游戏”同样不容乐观,F-14A/B/D舰载战斗机装备有AAS-42红外搜索和跟踪系统,它可以在保证即使AWG-9/APG-71被干扰的情况下仍正常工作。类似的做法在F/A-18E/F和F-35上得到了应用,F-35采用了先进的电光瞄准系统(EOTS),而F/A-18E/也确定将配备与F-14一样的AAS-42(注:由于涉及之初并未考虑到这一问题,如果现在要将AAS-42整合到机身的话,必将导致对机身的对规模修改。因此波音公司另辟蹊径,将AAS-42与集体腹部的外挂油箱进行整合,从而形成了一个“红外-油箱吊舱”),采用这些技术的F/A-18E/F和F-35的相控阵雷达可以利用数据链为AIM-120提供持续的中继制导,不过这对苏式战斗机抢先发起超视距进攻并没有什么影响。此外一些想通过自卫电子干扰设备和红外诱饵应对俄罗斯最新的“数字化”空空导弹想法,终究只是乐观的一厢情愿。

在现代电子战的辞典中,没有哪一方是占据绝对优势的,但是苏式飞机飞机和空空导弹在机动性能和射程占有优势,导弹的携带量(最多可6倍 于对手)也具有优势。因此得出的简单结论是尽量避免与新型的苏式战机发生超视距空战,倘若真的不可避免的话,在相对理想的情况下双方战机的交换比可能相 当,条件不好的情况下优势无疑将倒向苏式战机一边。俄罗斯实在一些设计上获得了优势,但这并不什么大灾难,这使的我们能够静下心来从实际操作方面与同类俄 式超视距空空导弹对比,从而发现自身的局限并进行改进。

俄罗斯超视距空空导弹技术发展及应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whkp1m54t1j03v4hzd2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