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不正常,D错误。
点睛:分析本题关键要抓住实验的设计思路、实验结果与结论,对比选项进行判断。 二、非选择题
7. 某研究人员将某种绿色植物放在温度适宜的密闭玻璃容器内(如图1所示),经黑暗处理后置于恒定光照下并测量容器内氧气的变化量,测量的结果如图2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将甲、乙、丙三株健壮的生长状态相同且大小相似(假设干重相同)的该植株幼苗分别置于Ⅰ、Ⅱ、Ⅲ三个图1装置中(Ⅰ、Ⅱ装置均为无色玻璃材质、Ⅲ装置为红色玻璃材质)。甲、丙适宜且相同光照处理,乙黑暗处理,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一段时间后,将甲、乙、丙三植株烘干称重,分别记为M甲、M乙、M丙 ,则M甲_______M丙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若M = M甲 - M乙。则M的准确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2中,B点时叶肉细胞内的光合作用速率______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呼吸作用速率。在5~15min内,该容器内氧气量增加的速率逐渐减小,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该植物的呼吸速率始终不变,则在5 ~ 15min内,该植物光合作用的平均速率(用氧气产生量表示)是___________mol/min。
【答案】 (1). 大于 (2). 甲植株在实验过程中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总量 (3). 大于 (4). 密闭容器内CO2浓度逐渐降低,使光合速率减慢,产生O2的速率减小 (5). 6 x 10
【解析】分析:结合题意和图示分析,在0-5min之间,密闭容器处于黑暗条件下,此时植物进行呼吸作用,因此氧的减少量表示呼吸作用消耗量,同时可表示出植物的呼吸速率=(5-4)/5×10moL/min=2×10 moL/min;5min之后给予光照,此时植物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因此氧气的增加量可以表示净光作用量,同时可表示出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如5-15min内植物的平均净光合速率=(8-4)/(15-5) ×10-7moL/min=4×10-8 moL/min;达到15min后,由于氧气量没有增加,此时植物的净光合速率=0,说明植物的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此时限制
-7
-8
-8
植物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密闭容器内CO2浓度的下降。
详解:(1) 据题意可知:甲、丙植株经适宜光照处理,乙植株黑暗处理,经过相同时间后,分别烘干称重,分别记为M甲、M乙、M丙 ,假若三株植株起始质量为X,则(M甲-X)、(M丙-X)分别是甲组、丙组植株在相同时间内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的量,即净光合量,X-M乙是乙植株在该时间内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量。由于三株植株除光照条件不同外,其余条件都相同,说明三株植株的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量相同,都为X-M乙。根据M = M甲 - M乙=(M甲-X)+(X-M乙),所以M的准确含义是甲植株在该时间段内(或实验过程中)光合作用的净光合量与呼吸消耗量之和,即甲植株在实验过程中合成的有机物总量。结合题意,由于甲和丙株经相同光照处理,但甲植株可接受所有单色光照,而丙植株只能接受红色光照,所以甲植株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比乙植株多,则M甲 大于 M乙。
(2) 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图2中B点时,容器内氧气量不再变化,就整个植株而言,其光合速率=呼吸速率,但是植物体有些部位只进行呼吸作用如根,故叶肉细胞内的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在5-15min内,由于密闭容器内CO2浓度随光合作用的不断进行而逐渐降低,所以植株的光合速率减慢,产生O2的速率减小,导致容器内氧气量增加的速率逐渐减小。 (3) 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植株的呼吸速率=2×10 moL/min;在5 -15min内,该植株的平均净光合速率=4×10-8 moL/min;所以该植物光合作用的平均速率=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6×10 moL/min。
点睛:分析本题关键要抓住植株的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而三株植株的呼吸速率在光照下与黑暗中相同。
8. 下图甲乙为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常见的两种不同方式;丙为中枢神经元之间的一种连接方式,图中各结构均正常,M和N为连接在神经元表面上的电流计,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8
-8
(1)若图甲中的信号分子为甲状腺激素,则靶细胞是_______________。
(2)若图乙③所释放的信号分子是一种不可“回收”的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在突触位置能与之特异性结合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在图丙A处给予一个适宜的刺激,M的指针发生偏转,而N的指针未发生偏转,推测
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N的指针偏转,则其偏转次数的情况是________(填“一次”、“二次”或“多次”)。
(4)当一个健康人饭后血糖浓度升高时,可以通过自身生命活动调节降低血糖恢复正常水平,请从图甲、乙所示的两个方面描述下丘脑通过相关调节降低血糖的具体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全身细胞 (2). 乙酰胆碱受体和水解乙酰胆碱的酶 (3). A处神经元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 (4). 多次 (5). 图乙下丘脑通过相关神经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图甲胰岛素通过体液的运输作用于各类组织细胞,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恢复正常水平
【解析】分析:结合题意和题图分析,甲图表示体内两细胞之间进行信息传递,需要通过血液循环(图中①为毛细血管)协助信号分子的运输才能完成,一般激素的分泌与传递给靶细胞就是这种方式;乙图神经细胞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的过程,其中②为轴突,③为突触小体,它释放的信号分子叫神经递质。丙图中涉及三个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当A处受到刺激,产生的兴奋,首先引起电流计M发生两次相反方向的偏转;之后兴奋传到下一个神经元,引起电流计N发生两次相反方向的偏转,同时传给上方的神经元,再次经突触传递到连接有电流计N的神经元上,如此反复循环,则可引起电流计N多次偏转。 详解:(1)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几乎是全身细胞。
(2)若图乙③所释放的神经递质(乙酰胆碱),首先与突触后膜上的递质受体(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之后再与递质水解酶(水解乙酰胆碱的酶)结合,使其水解而不至于一直与突触后膜结合。
(3)若在图甲A处给予一个适宜的刺激,M的指针发生偏转,而N的指针未发生偏转,推测A神经元产生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若图甲的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均表示兴奋性神经元,则兴奋能多次传导到左侧神经元,会导致电流计N的指针发生多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4)图甲、乙所示分别表示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当一个健康人饭后血糖浓度升高时,下丘脑通过相关这两方面的调节使血糖恢复到正常水平的具体过程是:血糖浓度升高,刺激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通过神经元产生兴奋并传到胰岛B细胞(图乙所示),分泌胰岛素,胰岛素再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图甲所示),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使血糖浓度恢复到正常。
点睛:注意两点,一是与释放的乙酰胆碱先后结合的两种物质(乙酰胆碱受体和水解乙酰胆
碱的酶);二是图丙中刺激A,电流计N多次偏转的分析。
9. 自20世纪中叶系统分析方法引入生态学后,在解决复杂的生态学问题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图为一般系统的结构模式图。表格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调查结果,表中的A、B、C表示生态系统中三种不同的组成成分,字母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Pn表示生物体贮存的能量,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______________散失等过程。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时,应该以___________为基本单位。
(2)从生态系统的功能来看,图中①、②、③双向箭头不能用来表示物质循环,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表格数据(能/不能)反映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传递、转化 (2). 种群 (3). 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且在群落内部物质只能从生产者传向消费者而不能反过来 (4). 不能 (5). 逐级递减是在营养级之间,不是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
【解析】分析:结合题意分析题图,左图表示生态系统中能量或者物质的输入和输出,但图中①、②、③双向箭头既不能用来表示物质循环,也不能用来表示能量流动,因为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是沿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渠道进行。分析表格内容可知,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Pn(表示生物体贮存的能量)+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但不能完全确定A、B、C三种成分属于生态系统的什么生物成分。
详解:(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等过程。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时,应该以种群为基本单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