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人皆知自守而不贪于货赂矣。
名之所在,上之所庸,而忠信廉洁者显荣于世;名之所去,上之所摈,而怙侈贪得者废锢于家。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 民间当妇女不幸夫亡之日,见其跄地呼天、迫不欲生之状,亲族人等苟有人心者,自应恻然动念,从旁劝慰。乃闻闽省有等残忍之徒,或慕殉节虚名,或利寡妇所有,不但不安抚以全其生,反怂恿以速其死。甚或假大义以相责,又或藉无倚以迫胁。
——《福建省例》三十四《杂例·禁止殉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社会风俗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顾炎武的意图。(15分)
[解析] 第一小问,从年少“专更以交游为业”,国士“以趋势求利为先”可看出;第二小问从“蔑周、孔之书,习老、庄之教”可看出;第三小问从“以学问为本”“以孝悌清修为首”可看出。
[答案] 变化:轻视学问;趋势求利。 原因:轻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盛行。 意图:以儒家思想重建风俗。
(2)据材料二,顾炎武主张为官者应如何改善风俗?(9分)
[解析] 据材料“天下之士,有能笃信好学”“官之以翰林”“庶司之官,有能洁己爱民”“赐之以五顷十顷之地”可知为提拔天下好学之士,奖励廉洁的官吏,据材料“名之所在”“名之所去”可知为推崇名声。
[答案] 改善:好学劝学;奖励廉洁爱民者;推崇名声。
(3)材料三中对妇女贞洁认识的变化说明了什么?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明清之际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出现怎样的变化?(6分)
[解析] 第一小问从材料中可看出对待妇女贞洁的两种不同的做法,有人同情劝慰,有人残忍怂恿,说明在当时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有所动摇。第二小问,据以上三则材料可以看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于儒家思想持批判继承的态度。
[答案] 说明: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有所动摇。 变化:批判地继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