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行为与习惯:培养学生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学会在失败中找原因,并汲取失败的经验与教训,认真改过,为取得下一次的成功而努力进取,从小事磨练坚强的毅力。
3、 过程与方法:通过说故事、小表演两个活动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学会正确正确面对生活、学习中的挫折和失败。
教学准备:
1、 学生准备:搜集名人经过多次失败,但经过努力最终取得成功的例子。 2、 教师准备:教师设计一个情景,与学生共同表演一个小片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三课——尝尝苦滋味。通过前段时间的学习,你们知道“苦滋味”是指什么吗?
(挫折困难,遇到的倒霉事。 ……)
师:是啊,舒适美满、事事如意的生活自然能给我们带来快乐。但是,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就像浩瀚的大海,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我们的生活也是如此,也会遇到困难、挫折甚至失败,可是当你们遇到它们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1:沮丧。2:难过、困惑。 ……)
师:我想知道,当你们身处逆境时,你会怎么做呢?
(1:迎难而上,克服困难。2:不断努力,用谚语勉励自己。……) (设计意图:在师生的对话中,老师的语言应该生动、有感情,应该用语言和肢体语言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故事,深入主题
1、 看书,读美国著名演员的故事。说说这则故事讲了些什么?你从中收获了什么?
2、 交流汇报。
(美国著名演员他曾经遭遇过多次拒绝,但他毫不气馁,最后取得成功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坚持到底,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少不了要遇到失败。失败是我们成长所需要的。)
3、师:你们还知道类似这位演员的名人故事吗?
(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一位员工为了帮助妻子打字,发明打字机的故事。)
师:是啊,爱迪生他发明电灯经过了多次失败,可他有一句勉励自己的话,我们来看看.
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故事内容,不如老师以讲故事的形式说出来。那样,学生对这则故事会更感兴趣,进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4、 在我们的生活中,类似爱迪生的事情屡见不鲜,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此处如果先请个别学生先说说自己的事例或者老师在此时也参与其中,谈谈自己遇到的挫折以及在失败中汲取的经验,从中获得的教训,做一个示范,那么在下面的教学中有助于学生的发言,不至于学生不知道该怎么说。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再进行汇报讨论情况,最后完成表格。
按照这样的程序,我们的教学讨论才真正落到了实处,而不是一个空架子。并且在学生小组讨论时,教师也要也要到各小组倾听他们的发言,如果有出彩之
处可以立即鼓励他,那么他们的积极性就更高了,在汇报时,点出来并且让他发言,又可以给其他同学树立一个榜样,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我的实际教学中,我只充当了一个引导者,而没有成为一个参与者。教师应该具有引导者和参与者的双重身份。)
5、我们也来向爱迪生学习,自己想出一句作为我们在遇到挫折、逆境时,勉励自己的话。
6、俗话说:“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了看看18页中的图片又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它又给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
7、交流,思考:“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8、明确“早当家”是什么意思?(与同龄的孩子早些懂事、早些承担责任。) 9、小组交流讨论后,全班交流。
有些学生同意这个说法,有些不同意。说到富有的孩子也能做的很好,而一些穷人的孩子喜欢攀比,不思进取,浪费父母的血汗钱。
10、 小结: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周全,这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不论穷人、富人,只要你对待一件事的态度正确,也就是有一颗上进心、一颗自信心、还有一颗恒心,就能取得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悦。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就是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因此,在讨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你同意这种说法时,我们就可以与语文学科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开展一次辩论赛,这样既丰富了教学课堂,又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何乐而不为呢?)
四、总结
师:失败,对积极进取者是一股力量,这股力量让他像风筝一样自由飞翔,飞向一个个更高的目标;对不思进取的人来说犹如磐石,他就是那磐石下终年不见阳光的不毛之地。所以说:“挫折和逆境也是一种财富。”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呢?
(要积极、乐观地对待每件事。2:要笑面人生。3:任何人做任何事都要有恒心,要有坚强的毅力。)
板书设计: 尝尝苦滋味 挫折和逆境也是一笔财富 ↓ ↓
挫折 失败也是成长所需要的
↓ ↓
逆境 梅花香自苦寒来
吃穿住话古今(一)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远古时代人们生活状况的了解,感受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艰辛与漫长,知道我国历史的源远流长。
2.从食的角度,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农业发展及其对世界的影响。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劳动人民的智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从服饰和建筑的角度,了解我国服饰建筑的产生与发展,认识他们的特点。由此体会人的创造与社会的发展。
4.学习用比较 发展的眼光研究和看待事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
1.人类从发展到现在,在饮食服饰建筑方面的进步。
2.中国对世界做出的贡献,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三.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预习,回答有关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饮水思源”。
每个人都知道: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今天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如此之多,我们就该了解是如何发展到现在的,感受其来之不易。
本课就从吃穿住三方面来研究社会的发展。 (二)新授: 1.吃
(1)距今70万年至20万年,北京人开始使用火。在此之前,人类不用火甚至害怕火。人类就开始生吃动物的肉 骨髓 野果鸟蛋等。但这些东西腥臊 恶臭,不能除,伤肠胃,多有疾病。
(2)燧氏人发明了钻木取火,吃上了熟食物,从此告别了饮血茹毛的时代。人类的身体得到了好转。(思考:饮血茹毛是什么意思?)
(3)随着人口的增多,动物熟食已远远赶不上人口需求。炎帝经长期实践发明了农耕。这是中华民族为人类的生存与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
(4)人口越来越多,需要有足够的粮食来供应,如何能够提高产量呢?古代劳动者经长期实践和总结得出了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