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2018·黄山模拟)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
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 B.2003年,某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29% C.橡树的植株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D.由于薇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
解析:选C。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反映的是数量特征的“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也属于种群数量特征;而某种植物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反映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 2.(2018·潍坊模拟)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表示为:Nt=N0λt B.一个物种引入新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 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
D.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增长速率最大 解析:选B。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可能不适应变化的环境而被淘汰,也可能因环境优越、缺少天敌而呈“J”型增长;对于呈“S”型增长的生物种群来说,增长速率最大时,种群的数量在K/2左右。
3.社鼠是主要生活在山地环境中的植食性鼠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
的是( )
A.社鼠与其天敌黄鼬的种群数量波动是不同步的 B.社鼠的种群数量总是处在环境容纳量之下
C.生活一段时间后,社鼠种群就会从增长型转变为衰退型 D.在食物十分充足的条件下,社鼠的种群数量一定呈“J”型增长
解析:选A。社鼠与其天敌黄鼬之间是捕食关系,它们的种群数量波动有先后;社鼠的种群数量可能会短时间超过环境容纳量;生活一段时间后社鼠种群就会从增长型变为稳定型;仅仅食物充足,社鼠的种群数量不一定会呈“J”型增长,还要考虑生存空间、天敌等情况。
4.(2018·青岛模拟)自然条件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假设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种
群数量,据表分析不正确的是( )
曲线上的点 N S1 20 S2 50 S3 S4 S5 100 150 180 (K-N)/K 0.90 0.75 0.50 0.25 0.10 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 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之前进行 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
D.(K-N)/K值为0.50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解析:选A。S3点N值为K/2,该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防治蝗
虫应在该点之前进行;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1点后。
5.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单位:年)的变化关系。
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为200只。下列有关叙述正
确的是( )
A.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一直呈“J”型增长
B.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 C.导致第5年到第9年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下降、种群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包括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
D.如果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
解析:选B。本题中的柱状图表示的是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与时间的关系。由图可知,第1~5年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不断增大,种群数量增加得越来越快;第5年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加最快;第5~9年种群数量增长速率虽然逐渐减小,种群数量增加得越来越慢,但种群数量依然在增加。由此可判断,图示时间内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但未达到K值);由于第5年时
该种群数量为200只,等于K/2,故理论上K值(环境容纳量)为400只;防治鼠患时,若将其数量控制在K/2左右,则在该条件下鼠种群具有最大的增长速率,很快就会恢复到较大的数量,故应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以下。
6.生态学家对某地区两个生物种群(Ⅰ和Ⅱ)的存活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
对种群Ⅰ和Ⅱ实施重点保护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Ⅰ和Ⅱ都为7~10岁 B.种群Ⅰ和Ⅱ都为1~10岁
C.种群Ⅰ为0~1岁,种群Ⅱ为6~7岁
D.种群Ⅰ为1岁以后各年龄期,种群Ⅱ为7岁以后各年龄期 解析:选C。由题意可知,对于种群Ⅰ来说,在0~1岁种群存活数下降较快,也就是死亡率较高,所以应重点保护;同理对于种群Ⅱ来说,6~7岁应重点保护。
7.下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