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皮组织
1. 内皮(位置及定义):衬贴于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2. 间皮(位置及定义):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3. 连接复合体(定义):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和缝隙连接四种细胞连接中,只要有
两种或两种以上紧邻存在称连接复合体。
血液
1. 红细胞(结构特点、功能):双凹圆盘状,无核、无细胞器,细胞内充满血红蛋白,具
有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功能。
软骨和骨
1. .骨单位(定义):又称哈弗氏系统,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由多层同心圆排列的哈弗
斯骨板围绕中央管构成。
肌组织
1. 肌节(定义、组成):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肌节。肌节=1/2 I带+A带+1/2
I带。
2. 细肌丝(在肌节中位置、组成):位于肌节两侧,一端附着于Z线,另一端伸至粗肌丝
之间,与之平行走行,其末端游离,止于H带的外侧,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组成。 3. 三联体(组成):骨骼肌纤维的每条横小管与其两侧的终池组成三联体。 4. 闰盘(定义,电镜下结构):是指两心肌细胞之间的连接结构,在光镜下与心肌纤维相
垂直。电镜下其横向部分为中间连接和桥粒,纵向部分为缝隙连接。
神经组织
1. 突触(定义):是指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 2. 尼氏体(光镜、电镜结构、功能):光镜下呈嗜碱性的颗粒状或斑块状,电镜下由发达
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构成;功能是合成分泌蛋白质。
免疫系统
1.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包括单核细胞和由其分化而来的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包括结缔
组织和淋巴组织的巨噬细胞、骨组织的破骨细胞、神经组织的小胶质细胞、肝巨噬细胞(库普弗细胞)和肺巨噬细胞(尘细胞)等。 2. 胸腺小体(位置、组成):是胸腺髓质的特征性结构,由胸腺上皮细胞呈同心圆排列而
成。
3. 毛细血管后微静脉(位置、形态结构特点、功能):位于淋巴结副皮质区,其内皮细胞
呈立方形或低柱状,淋巴细胞再循环的重要部位。
内分泌系统
1. .滤泡旁细胞(位置、染色特点、功能):位于甲状腺滤泡之间和滤泡上皮细胞之间,在
HE染色切片中胞质着色较浅,于镀银染色切片可见其胞质内有黑色的嗜银颗粒。能分泌降钙素,使血钙降低。
2. 赫令体Herring body(来源、形态、嗜色性):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的分泌颗粒沿轴
突运输到神经部,分泌颗粒常聚居成团,使轴突呈串珠状膨大,光镜下呈大小不等的嗜酸性团块。
消化腺
1. 门管区:相邻肝小叶之间呈三角形或椭圆形的结缔组织小区。 2. 窦周隙(定义、内容):肝血窦内皮与肝板之间的狭窄间隙,内充满血浆,含贮脂细胞、
网状纤维。
3. 肝小叶(定义、构成):肝小叶是肝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中央静脉,周围的肝板
(肝索)、肝血窦、胆小管和窦周隙组成。
呼吸系统
1. 气血屏障:是肺泡内气体与血液内气体进行交换所通过的结构,包括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层、I型肺泡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 2. 肺小叶(定义、形态):每一细支气管连同它的分支和肺泡,
泌尿系统
1. 滤过屏障(位置、组成、功能):由有孔毛细血管的内皮、基膜、足细胞裂孔膜构成。 2. 球旁复合体(定义):由球旁细胞、致密斑、球外系膜细胞组成。 3. 髓袢(组成):由近直小管、细段及远直小管组成。
女性生殖系统
1. 月经周期(定义):指从青春期开始,在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的作用下,子宫底
部和体部的内膜功能层发生周期性变化,即每28天左右发生一次内膜剥脱、出血、修复和增生。
2. 排卵(时间、排出内容):一般发生在月经周期的第14天,次级卵母细胞连同放射冠、
透明带和卵泡液排出的过程。
胚胎学
1. 蜕膜(定义、组成):植入后的子宫内膜称蜕膜,由基蜕膜、包蜕膜、壁蜕膜组成。 2. 胎膜(组成):由绒毛膜、羊膜、卵黄囊、尿囊和脐带组成。 3. 植入 (时间、定义):胚泡进入子宫内膜的过程,又称着床。植入约于受精后第5~6
天开始,第11~12天完成。 4. 胎盘(组成、功能):由胎儿的丛密绒毛膜和母体的子宫基蜕膜组成,具物质交换和分
泌激素的功能。
5. 胚泡(形成时间、组成):约在受精后第4天。由滋养层、内细胞群、胚泡腔组成。 6. 前置胎盘(定义):指植入位于近子宫颈处形成的胎盘。 7. 受精(定义、部位):精子与卵子融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一般发生在输卵管壶腹部。 8. 绒毛膜(构成、演变):由滋养层和衬于其内面的胚外中胚层组成。分化为丛密绒毛膜
和平滑绒毛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