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8年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科学复习资-料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1/28 15:17:5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总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第1课放大镜

填空题 1、 人的眼睛可以收集到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只能看清楚 出_毫米的微小物体。 2、 放大镜又叫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它具有 放大物体、会聚光线、成像 的作用。 3、 放大镜不仅能将物体图像 放大,而且能让我们观察到 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使我们获 得更多的信息。(这就是放大镜的作用)

4、 圆柱形和球形的透明器皿装上水也有 放大 的功能。

5、 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会产生 折射 而弯曲,而人以为从物体反射的光是 沿直线 传播 的,所以,通过凸透镜看物体会感觉 放大。

6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 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7、公安人员、农业科技人员、考古工作者、仪器修理工等都会用到放大镜。 判断题

1、我们可以利用烧瓶、烧杯、广口瓶装上水自制放大镜。 2、用放大镜观察电视机或电脑的屏幕时,看到的点状物是由红绿蓝 3、 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光线不会发生改变。 4、 用眼睛直接观察树叶和用放大镜观察没有什么区别。 5、 早在1000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V )

3色组成的。(V ) (x ) (X )

(V )

6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是用透明水晶打磨成的。 (V ) 第2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1、 昆虫的身体分为 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1对触角,胸部有_3_对足。 2、 用放大镜观察发现,蝴蝶的翅膀上布满 彩色的小鳞片,其实这是 扁平的细毛 3、 蟋蟀的耳朵在 足的内侧。 4、 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

5、 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 6蝴蝶的触角是棒状,蝗虫的触角是丝状,天牛的触角是華鞭状,蚕蛾的触角是 羽毛 状。

第3课放大镜下的晶体 1、 名词解释

晶体:食盐、白糖、味精、碱面的颗粒都是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 这样的固体物质叫晶体。

精品资料

2、 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晶体有 食盐、白糖、 味精、碱面 等。 3、 制作晶体的方法有 结晶和蒸发。 4、 晶体的形状有立方体、金字塔、针状等。 判断题

1、 晶体的形状很有规则,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 2、 晶体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3、 所有透明的固体都是晶 体。

4、 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有规则。 第4、5、6 7课 显微镜下的微小世界

1、 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 微观世界。

2、 显微镜中的两个透镜的焦距 不相同,对着物体的透镜焦距较 大,叫做 物镜;对着眼 睛的透镜焦距较小,叫做目镜。

3、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倍数X物镜倍数,如果一台显微镜的目镜上标12X,物镜上标40X, 那么,这台显微镜能把物体放大 480倍。

4、 显微镜由五部分组成: 目镜、调节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

5、 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6 电子显微镜已经可以把物体放大到 200万 倍。用于观察SARS病毒、大肠杆菌 等。 7、 迄今为止,最先进的显微镜是 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 。 8、 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必须要把物体制成 玻片标本,不能直接观察。 9、 细胞学说 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0、 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玻片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

相反。 (X )

(V )

(V )

(X )

11、 1663年,英国科学家 罗伯特?胡克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了 细胞。 12、 细胞是生物的最基本的 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有 功能单位。 13、 细胞的作用有:生长、发育、呼吸、消化、排泄、繁殖、遗传。 14、 列文虎克

在井水、雨水、河水中都能找到微生物。

15、 水中常见的微生物有:草履虫、变形虫、喇叭虫、眼虫、团藻等。

判断题

精品资料

1、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能够观察到非常小的物体以及物体的精细结构。( 2、我们可以直接把要观察的物体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3、 细胞是没有生命的。 4、 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5、 我们利用放大镜能观察到洋葱的表皮细胞 6鱼缸里的水发绿是因为其中有 微生物 的缘故 7、 微生物是生物,具有同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 8、 我们可以在鱼塘中找到微生物。 9、 我们不可以自己培养微生物。

10、 克隆羊是人类研究微小世界的最新成果。 11、 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将会变成垃圾的世界。

12、草履虫、变形虫、喇叭虫、眼虫、细菌、鸡蛋都是单细胞生物。

(V )

(V ) (V )

(X ) (V )

(X ) (V ) (V )

(V )

(X )

(X )

第二单元

第1、2、3课身边的物质

1、 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 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 物质 构成的 2、 名词解释

物理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物质,这类变化叫物理 变化。如折叠纸张、铁丝弯曲、混合沙和豆子等

化学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物质产生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如蜡烛燃烧、铁 钉生锈等。

3、 在白糖加热的过程中,白糖熔化是物理变化,白糖碳化是化学变化。 4、 在蜡烛燃烧的过程中,蜡烛熔化是物理变化,蜡烛汽化是化学变化。 5、 很多食物中都含有淀粉,如:大米、玉米、面粉、大豆、红薯等。 6米饭里的主要成分是淀粉。

7、米饭为什么越嚼越甜?答:因为米饭里含有淀粉,咀嚼时,由于唾液的作用,产生淀粉酶, 生成麦芽糖,就感觉甜了。 判断题

1、 唾液能消化淀。

2、 淀粉和滑石粉遇到碘酒都会变蓝色。 3、土豆中含有淀粉,滴上碘酒会变黑色 (X )

精品资料

(V ) (X )

4、 肥肉中含有丰富的淀粉。 5、 淀粉就是滑石粉。

6空气和声音看不到、摸不着,所以它们不是物质。 7、 马路、房屋等长久使用和居住,不变化。

8、 米饭、馒头遇到碘酒变蓝紫色,因为它们都含有淀粉。 9、 米饭遇到碘酒会发生蓝紫色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10、 往猪肉上滴碘酒,猪肉会变成蓝紫色。

11、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发光、发热现象。 12、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一定生成了新物质。 13、 生成气体的变化肯定是化学变化。 打和白醋的变化

(X )

(X ) (X ) (X ) (V )

(V ) (X ) (X ) (V )

(X ) 第4课小苏

1、 醋+小苏打=二氧化碳(表示醋和小苏打混合后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2、 二氧化碳 能使燃烧的火焰熄灭。我们喝的饮料中就含有二氧化碳,当打开瓶盖时,冒出的 气泡就是二氧化碳;我们呼出的气体中也含有二氧化碳;蜡烛燃烧也有 二氧化碳产生。 第5、6 7课 关于铁生锈、硫酸铜与铁钉反应 1、铁和铁锈的对比

颜色 灰白色 红褐色

空隙 无空隙 有小孔

光泽 有 没有

手感 光滑 粗糙

敲击 有韧性 较脆

导电 能

磁性

铁锈

能被吸

不能吸不能

2、 硫酸铜与铁钉反应时出现的现象:①浸入溶液的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这是铜附在铁钉表 面;②原来浅蓝色的硫酸铜溶液的颜色逐渐变浅。

3、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有:①改变颜色。如米饭和碘酒;②发光发热。如蜡烛燃烧;③产生 气体。如小苏打和白醋;④产生沉淀物。如硫酸铜与铁钉。

4、 怎样防止和减缓铁生锈?答:把铁与水、空气隔绝是最好办法。如涂上油漆、电镀等。

第8课物质变化与我们

1、 物质的变化一般分为两类:物理变化 和化学变化。

2、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发生物理变化 3、物理变化的特点:不产生新物质

精品资料

化学变化的特点:产生了新物质 判断题

1、铁生锈是一种物理变化。 2、铁片的颜色和铁锈的颜色很接近。 3、铁生锈和水、氧气有直接关系。 4、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能产生红色的铜。 5、化学变化过程中只能出现颜色的改变。 6淀粉遇到碘酒变监是一种化学变化。 7、物质变化的速度都是一样快的。 8、油和水混合后会放出很多气体。 9、物质只要变化都会产生新的物质。

10、沙和黄豆混合后,我们观察到的两中物质都没有发生变化。( 11、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物质可以使火柴烧得更旺。( 12、蔬菜当中含有丰富的淀粉,所以我们要多吃蔬菜。 13、小苏打和醋混合后,留下的液体仍然是醋。 14、铁和铁锈实际上就是一种物质。 15、硫酸铜与铁反应能产生一种红色的物质。 16、光线从空气中进入凸透镜时会产生折射而弯曲。 17、草蛉是蚜虫的天敌。

18、晶体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19、微生物对人类都是有害的。

20、在我们的感官中,人眼的最高视力只能看清楚 21、所有透明的固体都是晶体。 22、微生物对人类只有危害,没有好处。 23、物质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4、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能产生棕红的铜。 25、铁生锈和水、氧气都有直接的关系。 26、淀粉遇到碘酒都会变黑色。

(x )

(x ) (V )

(V ) (x ) (V )

(x ) (x ) (x )

V ) x ) (x )

(x )

(x )

(V )

(V )

(V )

(x ) (x )

1/5毫米的微小物体。(V )

(x ) (x ) (V ) (V )

(V )

(x )

x )

27、我们周围的物质都会发生变化,而且变化的速度都是一样的。(

28、 制作柠檬汽水的过程中发生了物理变化。

29、 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V )

精品资料

30、 人也是由物质构成的。

31、 有些物质会发生变化,有些物质永远不会发生变化。 简答题

(1)自然界的岩石会发生那些变化?答:①风化变成小石块;②变成土壤;③水流的腐蚀 ( 2)火柴燃烧发生的变化与木条折断发生的变化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x )

(V )

答:相同点: 形状

发生变化;不同点:火柴燃烧:发光发热、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而木条折断:没有产生 新物质。 选择题

1、把 沙和豆子混合,轻轻搅拌,豆子发生变化了吗?( A、 没有明显变化

B、变成了其他物质

A)

C、豆子发芽了

2、 用蜡烛火焰加热调羹中的白糖,白糖会( A) A、 变成了液态的糖

B、变成水

C、不变

3、用 蜡烛火焰加热白糖的过程中,白糖会发生( C) A、 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A)

C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C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 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先熔化成蜡烛油。这种变化属于( A、 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用蜡烛火焰加热白糖 5 分钟,白糖( B) 5、

A、 只变成液态的糖B、先变成液态的糖,然后变成黑色的物质

C 、先变成水,然后变成黑色

的物质

6、 列选项,属于小苏打的特点是( C ) A、 白色大颗粒

B都是立方体颗粒

C、粉末状颗粒

7、 列选项,属于白醋的特点的是( A C) A、 具有酸味

B、白色液体

C无色液体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的气体( B) 8、 A、 氧气

B二氧化碳

C、氢气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留在杯中的液体( C) 9、

A、 全部是白醋

B全部是水 C是含有新物质的液体 B)

C燃烧半分钟后熄灭 A)

10、把点燃的细竹条伸进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杯中,火焰会(

B、马上熄灭

A、继续燃烧

11、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倒向蜡烛的火焰,火焰(

B不会熄灭

精品资料

A、会立即熄灭 C、半分钟后熄灭

12、硫酸铜溶液的颜色是(C ) A、白色

发光发热

B、无色

C、蓝色

13、 把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能看到(C ) A、产生大量气体

B、溶液变颜色

C、铁钉上有红色物质

14、 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发生变化属于(B ) A、物理变化

15、 影响铁生锈的速度(C) A、只是空气 的共同作用

16、 下列哪个地方的房屋铁窗容易生锈?( B) A、干燥的沙漠 B潮湿的热带海边

17、下列哪些方法可以有效地防止铁器生锈? ( A B F) A、涂上油漆B、放在干燥处C、用纸包起来D、放在地窖里 油中

C、干燥的高原

B、只是水

C、是水和空气

B、化学变化

C颜色变化

E、放入水中F、完全放入食用

?观察记录一一记录白糖在加热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答:白糖加热前:白色、颗粒状 预测:会变成糖水

加入后变化:糖开始熔化,变成糖浆,逐渐冒气泡,有赤褐色物质出现,最后有焦味的有害物 质产生。

?连线题

在米饭上滴碘酒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生成气体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 蜡烛燃烧

颜色变化

体积变少

水变成水蒸气 第三单元宇宙

2、对月球的探索历程:肉眼观察一一天文望远镜一一探测飞行器一一登月考察 3、 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登上月球。 1、月球是地球的

卫星,围绕地球

逆时针 方向运转。

4、 月球知识卡:①月球直径大约是地球的 1/4 ;②月球质量大约是地球的1/80 ;③月球体积 大约是地球的1/49 ;④月球引力大约是地球的1/6 ;⑤月球与地球距离约38万千米;⑥月球 上没有大气层,连声音都无法传播;⑦月球上没有水,没有生命存在;⑧月球不发光、不透明, 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5、名词解释:月相: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月相。

精品资料

2018年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科学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yrkt8wzt344s0w0d4ij47hq70zb7d011wy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