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得其所”教育管理模式初探
冯成江
摘 要 传统教育对教师和学生片面强调整齐划一,遏止教师和学生的创造能力,阻碍人才培养。“各得其所”教育管理模式提倡以思想引领为先导,以方法制度为工具,倡导在学校教育中师生人人各得其所,人人激发潜力,人人成功。此模式包括两个方面:教师各得其所,学生各得其所。教师各得其所,可以真正体现“教无定法”,又使教师实现自身价值;学生各得其所,让所有学生乐学爱学,怀有梦想,使我们的教育变成希望的教育和圆梦的教育。
1、中学学校教育管理方面现存误区
1.1忽视教师个性差异
片面强调统一性、单一化的管理方式,使教师失去个性,共性化、脸谱化、模式化,千人一面;使教师没有特点,教学趋同、生活趋同、兴趣趋同;使教师思维僵化,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管理之下,教师的个性得不到张扬,锋芒只能宥于心中,激情与见解减退,自主精神、独立意识和创新思想逐渐消亡。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被弱化为单一的传授知识。教师从“传道授业解惑”的学者角色,转变为缺乏创新意识、不尊重教育规律、只追求分数高低、匠气十足的教书匠。
忽视教师个性差异的管理,必然抑制教师个性发展,使教师潜能得不到有效开发,难以形成自己的优势与特色。这不仅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可怕的是,严重影响个性化人才的培养。
1.2忽视学生个性差异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优势和特点。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不同的个性特点容易形成不同的优势:内向型的人善于思考、思维深刻;外向型的人乐观豁达、热情奔放;抑郁质型的人细心谨慎、稳重踏实;多血质型的人充满自信、勇于开拓。学生的个性往往潜藏他的优势与能力。当前不少教师往往很少注意甚至完全忽视学生中存在的个体差异,忽视学生不同层次的性格差异、心理差异和认知差异,用同一标准去要求所有学生,用同一方法去教育所有学生,用同一标准分出高低优劣。而这种“整齐划一”、无视学生个性差异的教育模式,把所有的学生都变成同一机器铸造的“标准件”,人才的个性和优势在这种教育机器的加工下丧失殆尽,它使个人创造力衰退,也使相当多的学生在这样的教育下成为“残次品”。
1
2.“各得其所”教育管理模式内涵
2.1、内涵阐释:
“各得其所”教育管理模式包括两个方面:教师各得其所,学生各得其所。
教师各得其所,就是依据教师自身的特点,用自己最擅长、学生也易接受的教学方法,达到对于自身来讲最佳的教学效果。不拘形式,少来模套,真正体现“教无定法”。
学生各得其所,是说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以高度责任心,教育各层次所有学生都早到适合自己的高中阶段的学习目标,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就是说,让所有学生在学习上都充满希望、怀有梦想,使我们的教育变成希望的教育、圆梦的教育、“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最大限度地扩大我们的教育成果。
这一教育管理模式,将使教师和学生在各自现有的基础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达到各自发展的最佳程度,达到“人人成功”的教育管理目标。
3、“各得其所”教育管理模式的实际操作和运用
3.1思想引领,激发个体潜能
用思想引领学校,用思想推动发展,可以从内在引导教师学生的精神方向,使其心灵有归依,行动有指南,奋斗有目标;使其精神饱满,状态积极,充满自信地寻找自己的最佳位置,从而达到“各得其所,人人成功”的目标。
3.1.1.加强理想教育
加强学校师生理想教育是“各得其所”模式所必须具备的思想前提。 3.1.1.1加强教师理想教育
以往,理想教育只覆盖学生常忽略教师。实际上,成功的理想教育是不分阶段、不分年龄、不分身份、不分地位的。
现代教育家朱永新曾说:“教师需要理想,因为有理想的老师才能在岗位上做出出色的贡献。”有理想的教师,是一堆充满激情的火焰,他能给学生带来一场又一场45分钟的精彩;有理想的教师,是一潭温暖博爱的泉水,他能用源源不断的爱心,洗涤学生心灵的尘埃,温暖学生善感的心灵;有理想的教师,善良自信、刚毅严谨、人格完善,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有理想的教师,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具有敏锐眼光和批判精神,能将学生带到全新的高度;有理想的教师,不断追求,不断挑战,不断完善,在自我成功的同时,也能带给周围人以无穷的动力。
2
“没有远大的理想,就不能够有成就”,加强教师理想教育,激发潜能,使每一位教师都能找准自己的位置,确立自己的目标,从而促使教师各得其所,各尽其力,各有成就。
3.1.1.2加强学生理想教育
现在中学生常出现无心听讲、上课睡觉、打架、骂人、上网、玩游戏、男女同学非正常交往等一系列行为问题,出现自私自利、惟我独尊、虚荣攀比、狭隘短视等一系列道德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很大原因在于:没有理想。
朱永新说:“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为学生寻找生活的榜样,用真实、感人的道德形象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英雄主义精神”。理想是激情而美丽的。每一位学生都是隐藏起翅膀的天使,只要用理想引导,就可以露出翅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没有真正意义的差生,只要给学生树立理想,让他们沿着理想之路攀登,一定可以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展示属于他们自己的精彩。
3.1.2、利用细节,渗透思想
海尔总裁张瑞敏曾说:“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滴水穿石,聚沙成塔,利用细节,利用零散时间,可将思想之泉渐渐渗透,日久天长,在校园中形成巨大的精神力量。
3.2各得其所,倡导人人成功
3.2.1.教师工作各得其所 3.2.1.1班主任工作各得其所
班主任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枢纽,是学生工作的骨干力量。在“各得其所”教育管理模式中,首先,要求班主任能够正确剖析自我,认识自身特点,扬长避短,根据自身实际进行班级管理。其次,学校决策层尊重班主任的个性特点,尊重班主任的治班理念,尊重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模式,尊重班主任个人的独特性和创造性。鼓励班主任拥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特点,鼓励具有独特个人魅力的班主任出现,鼓励具有不同个性特点的班级出现。 “各得其所”模式中,管理者抓大放小,宏观掌控,将创造的自由还给班主任,让班主任在愉悦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掘自身潜在优点,个性治班。
3.2.1.2教学风格各得其所
第一,认可教师的不同性格、不同优势。“各得其所”管理模式中,尊重每一位教师的特点优势,教学可以不拘形式,不受套子束缚。每位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创造属于自己
3
的独立的课堂艺术和教学风格。
其次,认可教师的不同目标、不同方向。针对不同学生、不同内容等实际情况,允许教师制定不同的目标和方向。
3.2.1.3教学活动各得其所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学校广泛开展教学活动,营造浓郁的学术研究氛围,促进教师交流学术思想、激发学术智慧、加强学术互动、提升学术品味,给予学术研究以自由发展的空间。
3.2. 2.学生发展各得其所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校教育应以学生为本,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用不同的方式引导教育,使学生不厌学,以学为乐,让每一位学生从“各得其所”教育管理模式中获益。
3.2.2.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认知差异和性格差异。认知差异是指学生获得信息、做出计划,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差异。必须承认,中学生中存在着不同智力类型的差异。想让学生乐学爱学,得其所,得成功,首要前提是,帮助学生正确剖析自己,找到自己的优势和特点,从而扬长避短,挖掘最能使其成功的点,并以点带面,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全面发展。
3.2.2.2分层异步教育方式
提倡“学好自己能会的,学习自己不会的”学习模式。在学习上,对不同学生有不同要求,分层异步,各得其所。
在教的方面,承认差异,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以学为乐,学有所得。在学的方面提倡个体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探求知识的能力。在教育教学上采取“分层异步”的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各得其所,享受学习中属于自己的成功之乐。
3.2.2.3开展特色教学
在传统办学的模式上增加特色办学,开设音、体、美特长班,为具有不同素质的学生创造最好的发展空间。2008年,学校音体美特色教育取得了可喜成绩。
3.2.2.4界定成功范围
在“各得其所”模式,提倡从精神层面让教师和学生明确成功的概念:成功是尽自己最大努力,是做到自己所能做到的最好,爬到自己能够爬到的最高峰。让师生共同明确,成功不是名车豪宅,不是金钱名利,是全力以赴之后的从容坦然,是踏实求索之后的欣慰喜悦。
4
通过“各得其所”教育管理模式,让学生达到四会——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
事,学会健体。
3.2.3.建立评价奖励机制
学校建立一系列评价奖励机制,对优秀学生、先进教师,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奖励。通过合理公平的奖励制度,认可师生的成就,增加师生成就感,提升自信心,为进一步提升能力,走向成功铺平道路。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各得其所”教育管理模式,就是用最大空间来容纳所有人的理想,成就所有人的辉煌,追求古人“和而不同”的境界,来打造人人得发展、人人得成功、人人得其所的真正和谐的校园教育。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