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好战,请以战喻
1、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作比喻,含蓄地说明了梁惠王:“ , 。”的疑问。 邻国之民不加少, 寡人之民不加多。
2、文中对王道的开端描写的句子是:“ , 。”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3、孟子从渔业方面进行阐述,并符合当下可持续发展观的两句是:“ , 。”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4、《寡人之于国也》中,能体现孟子注重民众教育,通过认真兴办学校“
,
最
终
达
到
和
谐,
社
会
的
句
子
是
:
,
。”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
的
,
梁
惠
王
的
疑
问
是
:
“ , 。”孟子则强调:“ 。”孟子告诉梁惠王当君王实行王道仁政的保民教民之后必然会出现:“ 。”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斯天下之民至焉。 6、在《寡人之于国也》说明君王的态度用
了对比的说理方法的语句:“ 。”(诸侯贵族的奢侈浪费行为)与 “ 。”(对待下层百姓没有仁慈之行为)的对比强调要施仁政。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7、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执政者没有本质区别,也就是数量不同,实质相同的流传至今的成语为:“ 。” 五十步笑百步 二、王何必曰利 1、舜和蹠的差别在哪
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蹠之徒也。
2、孟子对梁惠王谈论在国家层面的利义观是什么: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三、民为贵 贼:残害
1、孟子关于人民最重要的言论是: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泰誓》中表现民所欲之,天必从之的句子是: 天视有我民视,天听由我民听
3、践行仁义的行为比鼓吹仁义的言语更能深入人心: 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
4、善政和善教的区别是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孟子关于成就王业,与民同乐的主张是: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五、人和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即中心论点)是:“ ,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 。”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 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那句话(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君子做到人和的原因是: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5、君子行有不得者时: 皆反求诸己
6、顺从人生的际遇,努力的追求幸福: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7、在尊重长辈和爱护儿童时要推己及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用四个四字句形容浩然之气:
至大至刚,直养无害,配义与道,助长害之
2、孟子眼中的大丈夫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了艰苦磨炼益处的句子是:“ , 。” 答案: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说明了亡国原因的“
句
子,
是
:
,
。”
答案: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 。” 答案: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阐述凡是将来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
必然要在身体、内心各方面经受一番痛苦的磨练,并以此来增长自己的才干的句子是:“ , 。” 答案: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1、孟子的四端说: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2、做到仁义礼智首先要你从内心觉得;“ ”,然后“ ”,两种实施办法是“ ”,“ ”。仁,最重要的是:“ ”
我固有之。 扩而充之。 反身而诚。 强恕而行。 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2、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为什么庶民和君子有那么大的区别: 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