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南昌大学2013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定稿 - 图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4 7:43:5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南昌大学2013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青年人·中国梦”2013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评选活动中,护理学院“爱佑童心”志愿者服务队从近4000支团队中脱颖而出,获得全国三等奖第一名。在团中央层面争取资源,推进了学校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开设“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二级学科”项目的落实,2014年开始招生。

5.推进国(境)外交流合作

加强境外学习交流,拓宽学生国际视野,选拔组织278名学生赴英国、美国、新加坡和台湾等境外高校开展学习交流,组织20名日语专业学生、26名西班牙语专业学生赴日本、西班牙修读课程,组织7名俄语学生赴俄罗斯开展短期学习交流,选派50余名学生赴印度、爱尔兰和台湾等境外公司与高校开展课程学习与毕业实习,录取留学生155名。

(五)教学改革

1.稳步推进学分制改革

2012年,学校在江西省率先启动了学分制改革。2013年,学校修订了《南昌大学本科学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等12个教学管理制度,形成了由选课制、学分收费制、弹性学制、专业调整机制等多种机制有机构成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对课程、学分设置、收费标准、学生选课、学费结算、课程考试、毕业等教学各个环节做了严格具体的规范,稳步推进学分制改革。学生选课制在《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公共课以及理学院、经管学院和信工学院三个学院的《有机化学(上)》、《国际经济学》和《低频电子线路》等专业基础课进行了试点;在个性课程中,设置2个创新学分,鼓励和引导学生接受创新教育,尝试创新实践,强化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提高。

2.不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深化通识课程改革,鼓励Ⅰ类通识课开展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加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倡导体验式教学、现场教学,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通过实行课程准入制、任课教师资格审查制、鼓励资深教师开设Ⅱ类通识课等措施,进一步提高Ⅱ类通识课教学效果。

积极开展MOOC课程教学改革。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是最具代表性网络学习平台,学校顺应教育发展大趋势,积极参与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建设工作,成为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的20多个高校之一,享受联盟学校的优质课程资源,

14/31

南昌大学2013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珠宝鉴赏》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门课程供我校学生选修。

积极改革课堂教学,推进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加强网络辅助教学,建设小班信息化教室,选择若干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试点,积极推动研讨式、互动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改革。卢忠萍教授的“高校思政课‘五步教学法’的应用与探索”被评为教育部2013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入选项目和培育项目。

3.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为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接受创新教育,尝试创新实践,强化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促进个性发展和素质提高,学校在培养方案个性化课程中设立了创新学分。创新学分获取途径为:选修创新学分课程(学科竞赛类或者实验模块类),参与科研训练,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参加学校组织的赴国(境)外学习实践项目,参加文艺类演出、体育类竞赛,参加省级及以上的学科竞赛等。

4.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体系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性需求和人的个性化特征,依托优势学科,发挥综合优势,加强协同育人,构建“基本规格+特色”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体系,大力培养拔尖人才、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

(1)拔尖人才培养

在继续办好本硕班、国学班等实验班的基础上,学校2013年筹备成立前湖学院, 开办综合实验班,进一步深入探索大众化教育下的精英教育,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大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并为进一步开展我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示范作用。

(2)复合型人才培养

学校深入探索学分互换、学位互通合作方式,加强双学位、辅修办学管理,落实双学位培养方案,有效拓展学生专业视野和知识结构,2013年毕业生获双学位和辅修学位的学生达1096名;开办“卓越传媒人”实验班,在校内招收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探索复合型新闻人才培养方式,满足新闻与传播机构对人才多样化需求;推进办学国际化进程,推进学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项目和昆山杜克大学、台湾元智大学访学计划,组织近140名学生分赴英国、美国、澳洲和日本学习交流。

(3)应用型人才培养

遵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原则,学校与国内知名企业

15/31

南昌大学2013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强强联合,积极实施“卓越计划”,创立切实可行的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形成符合专业行业需求和人才培养规律的人才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新增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2个和“卓越农林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个。目前学校各类各级“卓越计划”专业有34个(其中校级9个、省级11个、国家级14个),进入这一计划的学生约1889人。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较为突出,深受企业好评,如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江铃实验班”两届毕业生学生,除个别读研外,均进入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就业。

5.开展教学改革研究

邀请国内高等教育领域知名专家来校讲学,拓宽师生视野。举办相关讲座、辅导160余次,约16000人次参与。积极建设“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初步形成了国家、省级、学校三级“本科教学工程”体系。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研究,新设立101项校级教改课题,52项省级教改课题。

四、质量保障体系

(一)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学校始终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心任务,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教育生命线,把教学作为中心工作,以本科生教育为主体,全面推行素质教育。2013年,学校出台《南昌大学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着重从五方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是思想重视,充分认识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二是知行合一,树立人才培养的忧患意识;三是抓住重点,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四是健全机制,切实保障校领导深入一线研究教学工作;五是抓师德师风建设,建设优良校风和学风。

学校继续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精神,始终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投入、更有效的措施加强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各方面进一步完善以涉及每位教师的“授课质量评估”为点,以涉及每个专业的“专业评估(或认证)”为线,以涉及每个学院的“教学工作状态评估”为面的点、线、面结合的立体化质量监控体系,并加大投入力度,加快质量监控体系科学化、程序化、信息化和规范化的进程。

16/31

南昌大学2013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二)日常教学运行监控

1.实行双轨制的日常教学运行监控体系

学校实行教学运行与质量监控双轨并行的两条线管理。教务处以保障培养高素质专业型人才为目标,以教学运行管理为重点,以教学改革为抓手,负责布置、检查、管理和指导全校教学工作,及时解决教学督导在教学运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教学督导与评估办公室以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为依据,以教学质量评估与监控为重点,以教学信息的采集、分析、反馈为主要内容,针对各环节的教学质量运行情况,实行科学有效的监督、检查、评估和反馈。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精心对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日常监控及维护,对停电、断网、报错等突发事件进行紧急处理,定期备份平台数据,同时清理平台冗余信息,保障网络教学平台安全稳定运行,对全校网络课程进行监测。

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对理论教学、实践性教学、成绩考核等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进行规范和监控,建立了教学检查制度、听课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学生教学信息反馈制度、学风检查制度、毕业生社会调查制度、教学评估制度等日常教学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并与教学计划质量评价、课程建设质量评价、专业建设质量评价、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教材质量评价等周期性教学质量评价相结合,利用计算机技术,升级功能完备、优越的教务管理系统,为加强日常教学运行监控的有效实施奠定了信息技术基础。

2.特色化的教学督导工作

学校在加强专家型督导员队伍建设,坚持日常教学督导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教学督导在专业、教学上的优势。督导与评估办公室以纪念学校教学督导工作十周年为契机,开展了“如何上好一堂课——南昌大学特色教学与个案分析”专题调研活动,调研成果既有教学督导员对教学质量优异的授课教师进行的追踪调查和个案分析,也有优秀教师的教学体会。

(三)教师教学能力保障与提升

学校于2012年成立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以“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分层培训”为原则,积极开展多层次、多方面的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为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中心在2013年共组织239名教师参加各类培训;组织开展“南昌

17/31

南昌大学2013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定稿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z8gn4kr5f03gjy5z8as_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