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有水,水为溶剂 液体溶于液体,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无水,量多的为溶剂 (1)概念: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降温、蒸发溶剂、加溶质 升温、加溶剂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
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5
(1)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
(2)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
克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②温度 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
2、气体的溶解度
(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 ①气体的性质 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
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3、混合物的分离
(1)过滤法:分离可溶物 + 难溶物 (2)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
结晶的两种方法 蒸发溶剂,如NaCl(海水晒盐)
6
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KNO3)
《酸和碱》知识点
一、酸、碱、盐的组成
酸是由氢元素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 如:硫酸(H2SO4)、盐酸(HCl)、硝酸(HNO3)
碱是由金属元素和氢氧根组成的化合物 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氨水(NH3·H2O)
盐是由金属元素元素(或铵根)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 如:氯化钠、碳酸钠 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原因:溶于水时离解形成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二、酸
1、浓盐酸、浓硫酸的物理性质、特性、用途
颜色、状态 气味 浓盐酸 “纯净”:无色液体 无色粘稠、油状液体 工业用盐酸:黄色(含Fe3+) 有刺激性气味 挥发性 特性 (敞口置于空气中,瓶口有白雾) 强氧化性 腐蚀性 ①金属除锈 用途 ②制造药物 ①金属除锈 ②浓硫酸作干燥剂 无 吸水性 脱水性 浓硫酸 ③人体中含有少量盐酸,助消化 ③生产化肥、精炼石油 2、酸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酸离解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
7
(1)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2)金属 + 酸 → 盐 + 氢气 (3)金属氧化物 + 酸 → 盐 + 水 (4)碱 + 酸 → 盐 + 水
(5)盐 + 酸 → 另一种盐 + 另一种酸(产物符合复分解条件) 3、三种离子的检验
Cl- 试剂 AgNO3 及HNO3 SO42- ①Ba(NO3)2及HNO3②HCl 及BaCl2 CO32- HCl 及石灰水 三、碱
1、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用途 颜色、状白色固体,极易溶于水(溶解放热) 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态 烧碱、火碱、苛性钠(具有强腐蚀俗名 性) Ca(OH)2+Na2CO3== CaCO3↓制法 +2NaOH CaO +H2O== Ca(OH)2 熟石灰、消石灰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钙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