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如何提高整合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能力范文(2)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3-10-13 本文由追梦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意识形态是一种观念形态的文化。作为一种精神体系和精神系统,意识形态既深刻地反映在人的价值观层面上,也反映在人的生活方式的层面上。而生活方式又是人们认知经验的行为表现。人们的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这是人的意识形态来源,而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又反作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由此而形成了生存方式的意识形态性和意识形态的生存方式性。意识形态集中表现和凝结为价值观,并通过价值观影响人们的行为而标志自己的存在。于是,当意识形态具体地表现为价值观和价值观念体系的时候,价值观和价值观念体系就具有塑造和改造人们生存方式的功能。在这里,意识形态就具有了安全的意义。也就是说,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价值观念的体系构成,能否为一种生活方式提供长久的安全支持和保障,就成为判断意识形态是否安全的重要标准。而也正因为意识形态对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具有安全保障的意义,因此,把意识形态作为突破口,对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进行分化瓦解和渗透颠覆,也就自然地成为国家安全博弈的重要领域和重要手段。争夺意识形态主导权,自然地成为维护和捍卫国家安全和国家文化安全的新任务。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这是定义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原则。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是由这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历史发展和所信奉的以一定的思想理论为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在中国,坚持以什么思想理论为指导,是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关系政党的性质、国家的方向,关系民族的命脉、人心的凝聚。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决定了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目标和方向、政策和主张,也成为一代代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精神支柱和最鲜明的身份标识。正是这一身份标识,鲜明地塑造了当代中国的国家形象和精神标识。

  价值观是意识形态构成的核心要素。“价值观念在一定社会的文化中是起中轴作用的”,影响和决定了整个文化系统的生命运动。没有了价值观,文化也就不存在了。因此,“文化的影响力首先就是价值观的影响力”。正因为文化的影响力取决于价值观的影响力,因此,对价值观的争夺,也就成为对整个文化争夺的核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就是价值观之争,也是人心之争、意识形态之争,正所谓‘一时之强弱在力,千古之胜负在理’”。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最集中最本质的体现,直接影响和规定了文化的存在与发展。正是由于价值观在整个文化系统中具有“中轴作用”,因此,对于价值观的争夺,也就成为对意识形态争夺的关键。在这里,价值观安全,即意识形态安全直接地影响和规定了文化安全的前途命运与发展走向。苏联的解体就是一个教训。

  “‘谎言重复一千遍就会变成真理。’各种敌对势力就是利用这个逻辑!他们就是要把我们党、我们国家说的一塌糊涂、一无是处,诱使人们跟着他们的魔笛起舞。各种敌对势力绝不会让我们顺顺利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郑重提醒全党必须准备进行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一个原因。”历史经验表明,国家动荡、政权更迭往往始于思想领域的混乱、指导思想的动摇。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及一些国家发生的“颜色革命”就是前车之鉴。马克思主义既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一种社会制度,一种意识形态制度。

  “我国文化建设长期实践表明,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得好、把握得牢,就能形成文化繁荣兴盛的生动局面,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坚持得不好,发生动摇和偏差,就必然造成思想文化上的混乱,给党和人民事业带来损害。现在,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社会文化生态更加复杂,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同时存在,先进的和落后的相互交织,积极的和消极的相互影响,民族的和外来的相互碰撞,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统领多样化文化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只有高度自觉、始终不渝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保证道路不偏向、江山不变色,保证国本永固、事业常青。因此,在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正确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国家是一个共同体,这个共同体通常有共同的价值观。这种共同体一旦组成,原来的共同的价值观作为一种文化认同便上升为国家意志。这就是国家意识形态。在这里,一定的意识形态,尤其是作为国家意志的意识形态,影响和决定了这个国家存在的全部合法性与合理性,“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马克思的这句话,是要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吸取国际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的教训,重视意识形态在文化安全和国家安全中的重要性;也是为了说明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铸魂的工作,具有极端重要性;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能忽视思想的力量、忽视意识形态的作用。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充分印证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作的科学预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共产党宣言》时强调指出:“我们重温《共产党宣言》,就是要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追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理论源头,提高全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当代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把《共产党宣言》蕴含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运用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中去,不断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内外环境更趋复杂,境外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加大渗透和西化力度,境内一些组织和个人不断变换手法,制造思想混乱,与我争夺人心。针对这一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

  “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是面临的‘最大变量’和‘心头之患’,西方政要也声称‘有了互联网,对付中国就有了办法’,互联网这个战场能否顶得住和打得赢,关系到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工作成败的关键。

  在现代国家体系中,文化是一个包括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表演艺术和互联网在内的庞大的精神产品生产体系。所有这些文化产品的生产工具和传播手段,可以为任何阶级、任何国家和任何意识形态的生产与传播所用。掌握和利用这些文化生产和传播系统为本国的国家意识形态所用,并把它用作开展对他国进行舆论战、信息战、文化冷战等,这是世界意识形态斗争最显著的特征。作为一种手段和工具,文化是服从与服务于一定历史时期、一定国家利益的。要使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有利于国家根本利益,就必须把本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乃至地缘政治主张,全部贯彻到所有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中去,以实现国家安全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意识形态决定了国家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就具有特别重要的国家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意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就成为做好这一工作的根本保障。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申请书如何提高整合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能力范文(2)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如何提高整合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能力范文(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fanwen/1535356.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8-2022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