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人教版初二物理质量教学设计(共十七篇)(8)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3-11-03 本文由追梦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2、功的计算:作用在物体上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这个力的成效越显著,说明力所做的功越多。物理学中把力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用公式表示:W=FS,符号的意义及单位: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m)

功的单位:焦耳(J),1J=1N·m。

注意: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②公式中S一定是在力F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必须与F对应。③功的单位“焦”(牛·米=焦),不要和力和力臂的乘积(牛·米,不能写成“焦”)单位搞混。

3、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也就是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说明:

①功的原理是一个普遍的结论,对于任何机械都适用。

②功的原理告诉我们,使用机械要省力必须费距离,要省距离必须费力,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是没有的。

③使用机械虽然不能省功,但人类仍然使用,是因为使用机械或者可以省力、或者可以省距离、或者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给人类工作带来很多方便。

④我们做题遇到的多是理想机械(忽略摩擦和机械本身的重力)理想机械: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FS)=不用机械时对重物所做的功(Gh)。

压强

1、压力:

⑴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注意: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水平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F=G

⑵方向: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压的物体。

2、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

⑴课本P30图9.1—3中,甲、乙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乙、丙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液体的深度:液体中的某点到液面下的距离叫做该点在液体中的深度

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3、压强:⑴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压强。

⑵公式:p=F/S推导公式:F=PS、S=F/p

⑶单位:压力F的单位:牛顿(N),面积S的单位:米2(m2),压强p的单位:帕斯卡(Pa)。

(4)应用:减小压强。如:铁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

增大压强。如:缝衣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

牛顿第一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

1.定义: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和科学推理得到的。

3.说明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不是维持运动状态的原因。要改变力的运动状态,必须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

4.牛顿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二、惯性

1.定义: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2.关系:惯性大小与速度无关,与质量有关。

3.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是物体的属性

注意:由于,具有,因为惯性是对的。受到、获得、惯性力是错误的。惯性不是一种力

二力平衡

一、定义: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平衡状态)

二、受力平衡: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三、受力不平衡:做变速运动,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改变。(人造卫星)

篇15:初二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知道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的目的、方法和结论。

2.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3.会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答和计算有关浮力的简单问题。

(二)教具: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溢水杯、烧杯、水、小桶、弹簧秤、细线、石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浮力是怎样产生的?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2.如何用弹簧秤测出浸没在水中的铁块所受浮力的大小。要求学生说出方法,并进行实验,说出结果。

3.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物体浮在液面的条件是什么?

二、进行新课

1.引言:我们已经学习了浮力产生的原因。下面来研究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系?下面我们用实验来研究这一问题。

2.阿基米德原理。

学生实验:实验1。

①简介溢水杯的使用:将水倒入溢水杯中,水面到达溢水口。将物体浸入溢水杯的水中,被物体排开的这部分水从溢水口流出。用空小桶接住流出的水,桶中水的体积和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相等。

②按本节课文实验1的说明,参照图12-6进行实验。用溢水杯替代“作溢水杯用的烧杯”。教师简介实验步骤。说明注意事项:用细线把石块拴牢。石块浸没在溢水杯中,不要使石块触及杯底或杯壁。接水的小桶要干净,不要有水。

③将所测得的实验数据填在下表中,(课上出示写好的小黑板)并写出实验结论。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⑤总结:

由几个实验小组汇报实验记录和结果。

总结得出: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相等。

说明:如果换用其他液体来做上述实验,结论也是一样。即使物体不是浸没,而是一部分体积浸入液体中,它所受的.浮力的大小也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3.学生实验本节课文中的实验2。

①明确实验目的:浮在水上的木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有什么关系?

②实验步骤按课本图12-7进行

③将实验数据填在下表中,并写出结论。(出示课前写好的小黑板)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⑤总结:

几个实验小组分别汇报实验记录和结果。

教师总结得出:漂浮在水上的木块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

说明:实验表明,木块漂浮在其他液体表面上时,它受到的浮力也等于木块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4.教师总结以上实验结论,并指出这是由多年前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发现的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

板书:“二、阿基米德原理

1.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教师说明: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出计算浮力大小的数学表达式,即:F浮=G排液=ρ液?g?V排。

介绍各物理量及单位:并板书:“F浮=G排液=ρ液?g?V排”

指出: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强调物体全浸(浸没)在液体中时V排等于物体的体积,部分浸入液体时,V排小于物体的体积。

例1:如图12-3所示(教师板图),A、B两个金属块的体积相等,哪个受到的浮力大?

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由于,F浮=G排液=ρ液?g?V排,A、B浸入同一容器中的液体,ρ液相同,但,VB排>VA排,所以FB浮>FA浮,B受到的浮力大。

例2:本节课本中的例题。

提醒学生注意:

(1)认真审题、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的物理量。

(2)确定使用的物理公式,理解公式中每个符号所代表的物理量。在相同的物理量符号右下角写清角标,以示区分:

(3)解题过程要规范。

5.教师讲述: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体积是1米3的氢气球,在空气中受到的浮力等于这个气球排开的空气受到的重力。

板书:“2.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

浸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气体受到的重力。”

三、小结本节重点知识: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计算浮力大小的公式。

四、布置作业?:本节课文后的练习1~5各题

篇16:初二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生活体验认识摩擦力;

2.能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用弹簧测力计粗略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改变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4.认识摩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利用与防止,并能正确说出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能表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所受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2.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控制变量法在物理研究过程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乐于参与、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设计实验、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与实践使学生了解摩擦在实际中普遍存在,既有利也有弊。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辩证观点;

2.通过生活中实例的研究,激发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本专题是在弹力、重力之后,研究第三种常见的力──摩擦力。弹力、重力等知识的学习可以对摩擦力的学习起到正向迁移的作用,另一方面,本节的知识又为力的概念的形成起到巩固和深化的作用。

本节内容由“摩擦力”和“摩擦的利用与防止”两部分内容组成。教学的重点是测量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这个实验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必做的测定性实验。为突出重点,选取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作为探究性实验,这需要学生具有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实验技能。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难得的训练学生开展科学猜想、实验检验、分析论证的好选题。因为学生虽然对摩擦现象不陌生,但对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却不清楚。

摩擦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有些摩擦是有益的,有些是有害的。有益的摩擦应该增大,有害的摩擦应该减小。针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有助于学生领悟客观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教学策略

对摩擦现象,学生们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可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现象引入新课。例如可先向学生提问: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时,无论路面多么光滑,总会慢慢停下来,为什么?(回答:受到地面的摩擦力。)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接触面间就产生摩擦力阻碍相对运动。这里不要解释动摩擦和静摩擦的问题。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申请书人教版初二物理质量教学设计(共十七篇)(8)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人教版初二物理质量教学设计(共十七篇)(8).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fanwen/153632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8-2022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