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深加工的茶饮料行业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经济走势等。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2月号农学中旬刊第10卷第5期(),JournalofYantzeUniversitatSciEdit Feb.2013Vol.10No.5 gyN·75·
茶饮料研究进展
赵 莲
向 文 ()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北荆州430025()湖北省仙桃市园林绿化管理局,湖北仙桃433000
[摘要]茶饮料在我国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型产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发展速度迅猛,有很大的上
升空间;全面了解茶饮料现状有利于准确定位市场和发掘新型产品。从茶饮料的发展历程、市场现状、
技术研发以及所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综述了茶饮料的研究现状,并对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茶饮料;销售;品种;消费;沉淀;技术
[中图分类号]TS275[)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409(20135007504---
茶饮料是用水浸泡茶叶,经抽提、过滤、澄清等工艺制成的茶汤,或在茶汤中加入水、糖液、酸味
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茶饮料越来越受欢剂、食用香精、果汁或植物抽提液等调制加工而成的制品[
迎,如果说20世纪是碳酸饮料的时代,那么21世纪将是茶饮料的时代。美国和日本茶饮料起步较早,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目前,茶饮料品种琳琅满目,品牌间竞争激烈。在研发技术上,虽有很多先进技术被研发成功,但因为成本、技术难度等原因未被推广使用,还停留于基本技术生产阶段,导致茶饮料问题很多。为此,笔者综述了茶饮料研究进展,希望为茶饮料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1 中外茶饮料发展历程
1971年斯纳波冰萘风行美国饮料市场;1992年斯纳波冰茶等系列液态茶饮料销售额达2.32亿美
,销售额达2元;1994年茶叶总量比1990年翻一番,产值近40亿美元,销售量达200多万t5.5亿美
,4个品牌的冰茶消费量就达8元,人均消费量7.9k0%,液态茶饮料在美国极为普遍;1999年产量达g
[]210多万t2-4。
,人均消1,日本伊藤园公司1981年推出马口铁三片罐装乌龙茶饮料;1992年产值达198万t0.5kg
市场占有率16.8%,仅次于碳酸、咖啡和果蔬汁饮料;1994年日本茶饮料公司达数家,整个饮料市场
,销售额达的占有率为19%,仅次于咖啡和饮料之后;1996年市场占有率为21%,产量达356.2万t
[]。日本的乌龙茶发展速度相当快,125亿美元,年人均消费22k995年比1989年销量翻一番多2-4。g
我国台湾1992年茶饮料销售额为87亿元;1993年整个饮料市场占有率达33%以上,产值达116亿元,比1992年增加29亿元台币;1994年饮料市场茶饮料占有率达35%以上,销售值达138.6亿新台币,改变了饮料市场销售结构,达最高峰,乌龙茶饮料为龙头产品;1995年已步入成熟阶段,增长
,在各类饮料的销售居第一位;2,2开始减缓;1997年人均消费18k002年产量达到300万t003年产g
]24-。量仍持续增长[
综上所述,台湾、美国和日本茶饮料进入成熟时期分别是1995年、1994年和1992年。而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茶饮料处于萌发期,1996~998年为茶饮料的成长期,消费量稳步增长,1999~2001年我国茶饮料进入快速增长期,产量和消费量成倍增长。因此,目前我国茶饮料刚刚步入增长稳定期,市场潜力巨大。
收稿日期]20121022 [--
,女,现从事茶叶化学与制茶工程研究。作者简介]赵 莲(1989 [-)
茶叶深加工的茶饮料行业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经济走势等。
2 茶饮料生产销售现状
2.1 种类多
/、调味茶饮料、复按《茶汤)GBT217332008茶饮料》规定,茶饮料按产品风味可分为茶饮料( -
1]5](,按品种可以分为纯茶饮料、调味茶饮料和含汽茶饮料[,或纯天然型、混)合茶饮料和茶浓缩液[
6]。纯茶饮料是用热水或冷水浸提茶鲜叶得到的茶汁,或稀释可溶性茶成分,营养型饮料和保健型饮料[
如红茶饮料、绿茶饮料、乌龙茶饮料、花茶饮料和其他茶饮料。调味茶是在果味饮料或果汁饮料中加入
]78-。茶茶成分,如果汁茶饮料、果味茶饮料、奶茶饮料、奶味茶饮料、碳酸茶饮料和其他调味茶饮料[
饮料种类很多,各企业主要生产调味茶,具体制法大同小异,如花卉型茶饮料是利用具有药理特性和香气怡人的花卉研制,果汁型饮料是利用营养丰富、具有美容作用的果汁研制,药茶饮料是利用药材研
9],用发酵作用制造酒茶饮料等。这种将各类物质应用到制,菌茶饮料是用对人体有益的不同菌种研制[
茶饮料中的方法,不仅可以增加饮品的香味、口感,而且可以保留茶叶的部分滋味、营养和保健价值,非常值得开发。因此,市场上的茶饮料种类与日俱增,花色繁多。
基本的茶饮料满足不了人们对生活品质的更高需求,只有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才能一直饱受消费者青睐。如原汁原味、无糖、无添加剂新型茶饮料,满足了人们对健康、时尚、方便、快捷生活的憧憬与
,很受追捧。一向往。2无糖无添加剂饮料”004年以木糖醇为主的无糖饮料已拉开序幕,日本已推出“
些厂家不断更新茶饮料包装,试图吸引消费者已成为人们新宠。如现在的气雾剂速溶茶饮料,主要是使用密闭耐压、带有喷嘴导管的包装瓶,经灭菌净化后,真空条件下灌料,再加压充氮完成罐装,食用时
10]。只需轻按喷头降液体呈雾状喷出,冷水热水都可冲饮[
2.2 受欢迎
茶饮料集传统与现代元素于一身,与传统的纯净水相比,口感好、解暑、有营养、生津止渴强,比
]1112-。据调查,茶饮曾经走红的碳酸饮料更止渴、更健康、更爽口、更提神,有望成为未来的饮料主角[
[3]。料的消费人群主要是40岁以下的年轻人群体,并且主要是青、少年和女性,且一般女性多于男性1
女性减肥一直是近几年的热门话题,很多女性谈“肥”色变,非常苦恼,而比起其他饮品,纯茶饮料有
14]“。此外,迫于城市生活的压力,低脂肪、低糖、低热量”的“三低”优势,迎合了这群肥胖的女性[
人们越来越崇尚返璞归真的生活,追求健康、天然、精致、时尚的生活,茶饮料刚好迎合这个需求,所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2.3 竞争激烈
茶饮料行业各品牌你追我赶,竞争激烈。2002年,前三名品牌依次是康师傅、旭日升、统一,康师傅一直排名第一位,其次是统一,康师傅和统一始终占龙头地位,二者为第一集团,而像娃哈哈、旭
15]。日升、可口可乐、三得利、麒麟等属于第二集团[
康师傅之所以稳固占领首位,是因为从一开始所走的路线比起其他企业就略胜一筹,即采取了通路深耕的渠道策略,不仅简化了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步骤、缩短上市时间,而且利用高费用的广告来开拓
[5]。另一方面,市场宽度,其广告铺盖了全国26个省56个电视频道,这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稳固基础1
康师傅的产品不断创新,在品种、口味、价格、包装上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利用广告传递“天然、健康、清新、纯正”的理念,使它的市场占有率很高。统一打着“友善、快乐、年轻”的主题占有市场率,位居第二,其广告费投放也是数一数二的,主要面向中、南部和部分北部城市。2001年,往日生产碳酸饮料的可口可乐公司不得不开始涉足茶饮料,在很短的时间内可口可乐的茶饮料品种就踊跃上市,其中一款“岚风”得到了好评,在绿茶中加入蜂蜜后,其口味清淡怡人,茶香中伴着甜味,在日本
15]。娃哈哈一上市就名列榜首,再加上其他系列的茶饮料,完全具有与康师傅、统一一争天下的潜力[
企业生产纯净水和儿童饮品一直有口皆碑,为保住市场份额,也不得不一改往日生产理念,开始开发茶
茶叶深加工的茶饮料行业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经济走势等。
饮料。随后,大约在2001年5月,各种品牌的茶饮料群雄并起,连国外企业尤其是日本的三得利、麒麟也开始茶饮料生产。
3 茶饮料技术的研发
3.1 工艺技术
茶饮料的生产工艺与其他饮料相似,具体工艺流程是:茶汁浸提→过滤→调配→浓缩→干燥。浸提分为热水浸提和低温长时浸提,后者的温度为零下30℃,时长4~5h,具体又可分为分批浸提和连续浸16]。茶汁的浸提除了受内质因素影响外,还与水质、温度、时间、水量、茶水比有关。茶汁萃取方提[
17]。比较而言,3种方法中渗透式所得茶汤浓度尽管差强人法可分为浸出式、浇渗式、逆向式连续萃取[
意,但是成本高、操作复杂,需要人力多;浸出式所得茶汤浓度低,但操作所需人力最少,效率最高,连续化程度最高;逆向式连续萃取法所得茶汤浓度最高最理想,它比浸出式所得茶汤浓度高1.5~2.5倍。浸提出茶汁可使用自动化程度高的连续板推式压滤机进行过滤。调配是饮料成品的关键工序,将所需要的物质按比例装配混合,为了保护色泽、防治沉淀,液体饮料添加了许多抗氧化剂、防腐剂、螯合剂和色素等物质,是目前不得不为的做法。浓缩设备有真空浓缩、冷冻浓缩和膜浓缩,一般浓缩过程会损失部分香气,非常可惜,后2种技术不但可以减少香气的损失,而且得到的香气品质很好;膜浓缩有
18]。干燥的方法也很多,如发泡干燥、喷雾干燥、冷冻干燥、真很多方法,如超滤、透析、逆渗透等[
空滚筒干燥等,基本的可简化为真空和冷冻干燥;比较而言,冷冻干燥花费高,但风味不会损失,而喷雾干燥速溶茶冷溶性好。
3.2 技术难点及克服
茶饮料生产上容易发生很多问题,如沉淀,汤色难保持、香气损失严重等,目前还没有完美的解决16,19]。沉淀主要表现为“的方案[冷后浑”和“茶乳酪”现象,前者是好现象,后者主要是一些茶多酚及其氧化物、蛋白质、生物碱、脂质等物质构成,它们通过氢键、盐键、疏水作用、溶解特性、电解
16,18]。沉淀可以采取超滤技术和低温处理技术等物理方法解决,也可以采取质、电场等使茶汤沉形成[
化学方法解决,若将酸碱度调整好后,加入其他外源物添加物,如助滤剂、离子鳖合剂、食品添加剂、
]2021-。茶饮料的液体体系很不稳定,容易氧化,高温变褐,失酶等,根据原理不同添加物的类也不相同[
去色泽、滋味,萃取和杀菌工艺特别容易改变汤色、破坏香气,可以采取包埋法、酶处理、添加抗氧化
]2223-;添试剂的使用严重破坏香气,降低损失的措施有:尽量使用当年剂、离子护色法等方法保护颜色[
新茶;毛茶用火再次烘焙,改善其香气;萃取时加入β-环糊精包藏香气减少损失;利用回收装置回收香
]2425-。气等[
4 存在的问题
4.1 产品标准不完善
我国的茶饮料只有产品标准,没有生产标准,但产品标准根本不能制约生产过程。2000年我国只
4]。而且我国的一些产品标准和其他国家相比要求很低,往往明确规定了茶多酚和咖啡因2项产品标准[
只规定了产品的上限,没有规定下限,很多厂家生产只遵循上限,往往把上限当下限,最终生产的产品不合格。例如,我国的农残和重金属含量在本国检测没有超标,往往在产品出口时被其他国家检测为严
26]。茶重超标。我国也很少有禁止使用添加剂的规定,为了使产品耐看耐品尝,添加剂的使用很泛滥[
10]。饮料最终要与国际接轨,但是我国的产品离国际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
4.2 生产技术相对落后
我国生产技术相对落后是有目共睹的。在设备上,很多厂家设备相对简单,自动化程度低、机械精度不够准确、速度慢,很难满足茶饮料的工艺生产需求,尤其是提取、灭菌、澄清、无菌灌装等关键步
5]。在技术上,饮料的浑浊沉淀、色泽难保持、风味变异大等问题还不能很好地解决,骤,设备很缺乏[
4]。虽有解决之道,但都因成本太高而无法广泛实施[
茶叶深加工的茶饮料行业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经济走势等。
5 展望
国外茶饮料的发展已步入成熟阶段,进入纯茶饮料即饮阶段,而我国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要进军
27]。茶饮料经历原料选择、水质控制、萃取、调配、澄清、杀菌等步骤,国际市场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28]。在产品上应每一环节技术因子的控制都会影响着茶汤质量,要通过改进相关处理技术来改善茶汤[
打造自己的优势品牌,因为品牌不仅意味着优质,还意味着产品的文化,有文化有内涵的产品才能走得
先富带动后富”的战略模式,利用自身的历史文化、产地优势,选择品牌影响大、模更远。我国应走“
化程度高、市场占有度好的茶企业,整合资源、加强管理,努力打造几个高品质品牌,引领其他茶企业发展,最终跨入国际市场。国家应该重视茶业和茶饮料业的发展,加快完善从生产到成品的各项标准。
[参考文献]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1GBT217332008茶饮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
[]金寿珍.液态茶饮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62J.中国茶叶加工,1999,(29.-
[]高曼峰,国内外茶饮料发展概况[]):23J.饮料工业,2000,2(3326.-
[]伊军峰.我国茶饮料现状及发展趋势[]):64J.中国茶叶,2004,(17.-
[]赵和涛.我国液态茶饮料研制开发进展[]):25J.广东茶业,1996,(3629.-
[]黄海涛,何 炜,屠幼英,等.调味茶饮料的研究与开发[]):66J.茶苑,2004,(37.-
[]陈长武,张立才,王陆玲.红景天乌龙茶饮料的研制[]):47J.食品工业科技,2002,23(5243.-
[]孙兰萍.罗望子果汁茶饮料的生产工艺[]):88J.食品工业科技,2002,23(3788.-
[]王 霞,高 云.乳酸菌茶饮料的研制[]):29J.食品科学,2002,23(806208.-
[]庾莉萍.茶饮料:待开发的金矿[]):610J.餐饮世界,2009,(12667.-
[]俞裕常,尹军峰,叶卫阳.超滤技术对绿茶汁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211J.中国茶叶,2002,24(4829.-
[]王盈峰,朱跃进,宿迷菊,等.市售茶饮料感官及理化品质分析[]):312J.中国茶叶加工,2009,(3538.-
[]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2]):113001年茶饮料市场现状和与消费行为分析[J.中国茶叶,2002,24(4214.-
[]胡 苑.液体茶饮料市场问卷调查结果与探讨[]):114J.中国茶叶加工,1999,(2012.-
[]王翰文.中国茶饮料现状扫描[]):215J.经贸导刊,2003,(3728.-
[]李荣林.茶饮料研制开发的技术与策略[]):216J.农牧产品开发,1997,(7325.-
[]阮逸明,张连发.国外研习茶糟生产技术报告[]):117J.台湾茶叶研究汇报,1983,(201.
[]陈 铭,李 燕.茶饮料的开发与高新技木的应用[]):318J.中国茶叶加工,1999,(3740.-
[]广东潮阳华城食品有限公司.茶饮料技术进展[]):119J.饮料工业,2000,6(3517.-
[]赵育漳.包种茶汤之茶乳形成及其对膜澈缩加工之影响[20D].台北:台湾大学,1994.
[]P,21etersonBR,DenmarkC.Enzmaticmethodforroductionofinstanttea[P].USPatent1984:4483876. yp
[]高新蕾,彭丽伟.绿茶饮料色泽的保护方法[]):122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2,(3315.-
[]叶 倩,梁月荣,陈瑞鸿,等.茶饮料护色技术的研究进展[])123J.茶叶,2006,32(10:1822.-
[]蔡金星,刘秀凤.茶饮料研究进展(]):6综述)[24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16(4467.-
[]方元超,赵晋府.茶饮料保香及增香途径的探讨[]):325J.饮料工业,1999,2(3134.-
[]陈 谦.茶饮料市场分析初探[]):826J.福建轻纺,2002,(410.-
[]尹军峰,许勇泉,宿迷菊,等.国内液态茶饮料产品现状及发展趋势与对策[]):827J.中国茶叶,2010,(910.-
[]胡 南.浅论中国茶及茶饮料如何进入国际市场[]):328J.魅力中国,2010,(530.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互联网资料茶饮料研究进展_赵莲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