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编译原理课程教学探讨
作者:夏 斌 刘 艳
来源:《数字技术与应用》2010年第10期
摘 要:编译原理课程是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针对这门课程内容抽象、理论性强、难教难学的特点,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和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编译原理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0)10-0104-02 引言
编译原理是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继“数据结构”、“计算机原理”等专业基础课之后的又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以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理论为基础,讨论编译程序构造的基本原理[1]、基本设计方法和主要实现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深化学生对计算机信息处理本质与计算机工作过程的认识,加深对程序设计语言的理解,为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将编译程序构造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应用于一般软件的设计。因此,努力提高这门课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正掌握这门课的精髓,并应用到实践中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编译原理课程现状与问题
编译原理课程由于理论性强,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应用其他课程的知识较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内容抽象、算法复杂、难于理解,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编译原理被普遍看做是计算机专业本科教学中最难讲解、最难学习的课程之一,在教学上不同程度的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 理论知识抽象难懂,学生有畏惧心理
这门课程主要讨论编译的基本理论和编译器构造的基本方法,涉及的理论知识抽象、难懂,如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理论、语法制导翻译以及各种算法,又综合运用到前面所学的相关课程的知识,确实具有相当的难度,使得学生产生了畏惧心理。此外,不少学生认为学习这门课将来只能用于编译器的设计上,而大多同学将来都不太可能去从事编译器的设计工作,因此普遍认为这门课没有用,学习热情不高。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幼儿教育编译原理课程教学探讨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