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暨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2008年度学术年会日程(初步)
(2009年2月12-13日)
2月11日下午 16:30-18:30 注册 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会议中心一楼大厅 2月12日上午 08:30-09:00 注册 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会议中心一楼大厅
2月12日上午 会议地点: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会议中心一楼多功能厅 09:00-09:30 开幕式 中国气象局领导致辞
国家气候中心领导讲话
09:30-12:00 特邀报告(报告25分钟,讨论5分钟) 中国季风雨带年代际尺度移动和预测 丁一汇 院士,国家气候中心
全新世中国气候湿润度变化的两个基本模态 王绍武教授,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气候变化与中国粮食安全 林而达研究员,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东半球夏季越赤道气流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研究
孙照渤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流域水循环与水文预测 夏军研究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12:00-13:30 午餐午休
2月12日下午-13日 分会报告(10-15分钟,包括答疑2分钟)
专题讨论、小结(30分钟)
2月12日18:15 招待会(地点:待定)
2月13日17:00 大会总结 闭幕式
第一分会 气候变率的机理及预测方法研究
2月12日下午 13:45-17:45 S1-1 气候变率的诊断与机理研究
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准两年振荡与ENSO 贾建颖 孙照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秋季北太平洋海温对我国冬季降水的影响
艾孑兑秀 杨明珠 孙林海 韩荣青,国家气候中心
南亚高压活动特征及其与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关系 周 兵 胡景高,国家气象中心
亚洲-太平洋涛动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的关系 周波涛 崔 绚 赵 平,国家气候中心
1
变年循环参考系下的中国气候年际变率研究(开放课题) 钱 诚 赵天保 吴召华 符淙斌,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北半球中高纬大气环流异常对拉尼娜事件的衰减作用 韩荣青 任福民 李维京,国家气候中心
东亚冬季风对中国东北冬季气温变化影响的分析 刘 实,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冬季大气环流系统变化对中国冬季气温的影响分析 朱艳峰,国家气候中心
南亚高压气候异常研究
彭丽霞 孙照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MJO对我国冬季降水和环流的影响 贾小龙,国家气候中心
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对中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影响
刘芸芸 丁一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家气候中心
热带印度洋SST海盆模态的“充电/放电”作用—对夏季南亚高压的影响 杨建玲 刘秦玉,宁夏气候中心/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实验室
淮河流域降水的时空变化的标度特征
宋 寔 陈 星 程兴无,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青藏高原冬春季积雪异常与西南地区夏季降水关系的SVD分析 周 浩,重庆市气候中心
北半球绕极涡的变异特征及其在汛期降水预测中的应用 顾思南,宁波市气象台
海温异常与东亚季风及信风之间的关系 向 华,浙江省湖州市气象局
专题讨论,小结
2月13日上午 08:30-12:00
S1-2 气候模式与预测方法研究
中国气象局气候系统模式研究进展 吴统文,国家气候中心
2
利用CAM-RegCM嵌套模式预测我国夏季降水异常 邓伟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中国区域月平均温度和降水预测方法的预测能力分析 陈丽娟 李维京,国家气候中心
区域气候模式在气候预测业务中的应用 张英娟,北京市气候中心
An Simulation Study of the 20th Century Climate By the BCC Climate Model 董 敏 吴统文 王在志,国家气候中心
CAM3模式海气湍流通量参数化的改进及其应用 李忠贤 孙照渤 陈海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中国区域卫星遥感土壤湿度同化系统研究 师春香,中国气象局卫星研究所
气候模式中不同积雪覆盖率参数化方案的比较分析 李伟平,国家气候中心
基于赤道中太平洋冬季表层-次表层海温异常早期信号的淮河流域降水预报 陆 波,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
基于SWAT模型的汉江流域径流模拟 夏智宏,武汉区域气候中心
青藏高原气温极值概率变化的模拟试验
任 雨 张雪芹,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公度法预测模式的建立和应用 吴 泓,南京市气象局
广东热带气旋预测系统简介 胡娅敏,广东省气候中心
近57年常州寒潮的变化特征及寒潮预报 雷正翠,江苏省常州市气象局
朝阳市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系统设计
常中波 张国林 梁 群,辽宁省朝阳市气象局
基于月动力延伸预报最优信息的中国降水降尺度预测模型(确认摘要) 山东省气候中心
3
专题讨论,小结
2月13日下午 13:45-17:00
S1-3 区域气候及极端气候事件成因分析
社会对极端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应急响应程度的定量评估研究 陈正洪,武汉区域气候中心
2008年甘肃省河西地区春、夏旱影响及成因分析 冯建英,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
北大西洋涛动与吉林省夏季降水异常的关系 张 丽,吉林省气候中心
2008年南方冻雨与夏季风降水的早期信号
符娇兰 钱维宏,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
基于RS和GIS的2008年湖北省特大雪灾的监测评估 梁益同 夏智宏,武汉区域气候中心
2008年初江南雨雪冰冻过程的天气气候分解 丁 婷 钱维宏,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
陕西春季干旱的环流特征分析 方建刚,陕西省气候中心
2008年1-2月宁夏持续连阴雪低温极端天气气候背景及成因分析 纳 丽, 宁夏气候中心
2008年华南前汛期一次连续大暴雨过程成因的分析 李兴荣,深圳市气象局
安徽省气温序列的均一性检验 程 智,安徽省气候中心
辽西地区春播期干旱及天气特征研究 张国林, 辽宁省朝阳市气象局
2008年常州两次寒潮天气的对比分析 史诗杨,江苏省常州市气象局
焦作市持续冰雪低温天气气候特征及其分析预报 司福意,河南省焦作市气象局
4
阿克苏地区大降水天气的气候特征 胡翠珍,新疆阿克苏地区气象局
副高脊点的东西移动与冬夏季风中的经向垂直切变-2008年我国北方冬旱的应用诊断 王万里 武汉区域气候中心
重庆汛期极端降水事件分析(确认摘要) 张天宇,重庆市气候中心
辽宁区域性春旱的大气环流及影响因子分析(确认摘要) 阎 琦, 辽宁省鞍山市气象局
专题讨论,小结
第二分会 气候变化检测,预估和气候资源评估
2月12日下午 13:45-17:45 S2-1 气候变化监测和预估
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历史、现状与问题 陈 星,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未来10-20年中国气温变化趋势估算
赵宗慈 王绍武 罗 勇 江 滢,国家气候中心
中国北方未来20-50年干旱前景的预测研究 封国林,国家气候中心
2050年前中国旱涝格局趋势预估
翟建青 曾小凡 苏布达 姜 彤,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国家气候中心
北极海冰遥感监测与分析 郑照军,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小兴安岭红松树木生长的气候响应机制研究
尹 红 刘洪滨 黄 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家气候中心
全新世气候变化信号的检测-孢粉气候响应面函数的应用 赵传湖 陈 星,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气候变化对祁连山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及生态环境的影响(确认摘要) 张存杰,兰州区域气候中心
5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幼儿教育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暨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