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儿童发展导论
第一节 概述
一、儿童发展心理学含义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是研究人类心理系统发生发展的过程和个体心理与行为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广义的发展心理学
狭义的发展心理学:从个体的胚胎期到衰老死亡的全过程中的心理,包括婴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历史 ? 西方早期的儿童观
? 自然主义教育运动与进化论的影响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标志: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儿童心理》的出版
(一)20世纪20年代早期
西方儿童心理学形成,代表人物 霍尔“美国儿童心理学之父”,首创“问卷法”。 (二)20世纪40年代—60年代
代表人物:皮亚杰、彪勒夫妇、格赛尔、瓦龙 (三)20世纪60年代— 80年代 重新发现皮亚杰理论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范围的扩大 (四)20世纪后期—今天
三、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研究对象
从出生到青年期个体,0—17、18岁 (二)研究内容
描述:是什么(what) 心理现象 什么时间(when) 发展的年龄 解释:为什么(why) 心理机制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 2、儿童发展中的个别差异 3、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及机制 4、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5、发展的指导措施 四、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二)发展的顺序性与定向性 (三)发展的不平衡性 (四)发展的个别差异 (五)发展的关键期 (六)发展的年龄特征
? 常用的年龄划分标准 新生儿期(0~1个月) 乳儿期(1个月~1岁) 婴儿期 婴儿期(1岁~3岁)
幼儿期/童年早期(3岁~6、7岁) 童年中期(6岁~11、12岁)
少年期/童年晚期(11、12岁~14、15岁) 青年早期(14、15岁~17、18岁)
第二节 研究设计及研究方法
一、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设计 (一)横断设计
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儿童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优点——时间短,取样大,省时省力。大样本更具代表性。不易受时代变迁的影响。 不足——不能确切反映心理发展的延续性,有碍转折点的了解。不能说明发展的因果关系,早期经验对后期发展的影响无法知道。
(二)纵向设计(追踪研究)
对同一个或同一群被试,在较长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优点——可获得心理发展的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资料,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早期发展与后期心理的关系。
不足——被试的代表性问题。时间长、耗资多,被试验规模有限,且可能中途流失(死亡、失踪)。多次测验的学习效应或厌烦情绪,易受时代变迁和家庭变故的影响
(三)聚合交叉设计(序列设计)
将横向设计和纵向设计相结合,在不同时间内,选取样本序列进行多次观察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
优点——保留了横向与纵向研究的优点,省时省力,能对不同变量进行分离,且可对不同时代的群体进行比较
缺点——程序复杂,耗时,发展变化有可能不具有普遍意义 (四)微观发生设计
纵向研究的一种变式。在短时间内重复给被试呈现一个诱发变化的刺激或学习的机会,观测个体发生变化的过程。
优点——关注行为发生细节,能够描述变化如何发生以及变化的数量和性质;密集的观测有助于确定行为模式变化的转折点;能够观测到个体的内部差异、变化的速率和时间;能够确定变化最有可能发生的条件。
不足——耗时费力,被试数量有限,只适用于动机强的被试,难以分清变化的能力。 (五)跨文化研究
同一个课题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儿童进行研究,以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及不同的社会文化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1、观察法:自然观察与结构观察 2、调查法:问卷法和访谈法 3、测验法 4、评估法 5、临床法
第二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儿童发展的几个问题
? ? ? ? ? ?
遗传与环境
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发展在时间上的稳定性 发展在不同情境中的一致性 发展的“关键期”
第二节 儿童发展的理论简介
一、精神分析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 1、人格学说
? 本我——生物成分;无意识中的所有原始欲望,遵循快乐原则 ? 自我——心理成分;意识中的理性部分,遵循现实原则 ? 超我——社会成分;良心和理想自我, 遵循至善原则 2、性心理发展阶段 ? 口唇期(0~1岁) ? 肛门期(1~3岁) ? 性器期(3~6岁) ? 潜伏期(6~11岁) ? 青春期(11岁后)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观
在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自我和环境都发生着积极的互动作用。 ? 基本的信任感对不信任感 (0-1岁)发展任务 ? 基本的自主感对羞耻感 (1-3岁)发展任务 ? 基本的主动感对内疚感 (3-6岁)发展任务 ? 基本的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发展任务 ? 自我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 (12-20岁)发展任务 ? 亲密感对孤独感 (20-40岁)发展任务
? 繁殖感对停滞感 (40-65岁)发展任务 ? 自我整合感对绝望感(65岁后)发展任务 二、行为主义理论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 ? 发展的基石是S-R的联结
? 发展是由个体独特的环境所塑造的行为改变的连续过程。行为通过经典条件反射而
获得。
(二)斯金纳的行为主义
? 人类的发展取决于外部刺激而不是成熟等内部力量。
? 儿童的发展是行为塑造的结果,即一系列的操作条件反射形成过程,及时强化在行
为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班杜拉的认知社会学习理论
? 核心:观察学习,儿童的大部分学习都是通过观察、模仿进行学习,模仿的行为通
过以下方式得到加强: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三、认知理论
(一)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1、影响发展的四个因素 ? 成熟 ? 自然经验 ? 社会经验
? 平衡化(决定性因素):同化、顺应 2、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 ? 0-2岁:感知运动阶段 ? 2-7岁:前运算阶段 ? 7-11岁:具体运算阶段 ? 11-15岁:形式运算阶段 (二)信息加工理论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幼儿教育儿童发展考试大纲DOC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