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高中政治广东高三高考模拟测试试题【7】含答
案考点及解析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选题
1.清咸丰年间,宁波附近海域海盗很多,已经缴过各种税费的商人和渔民们,面对水师的不
作为,不得已自己凑钱激励水师。刚开始还管用,但时间长了,水师再度懈怠起来,又不干
活了。这一历史现象告诫我们()
A.公民必须采取合法方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B.公民的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是一致的C.政府工作的效率取决于百姓的支持D.必须通过民主的方式对公权进行监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中“商人和渔民们面对清朝水师的不作为,采用自己凑钱激励水师的办法,刚开始还管用,但时间长了,水师再度懈怠起来,又不干活了”,说明了商人和渔民们面对水师的不作为采取的措施并不恰当,故A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在我国,国家与公民个人的
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故B项表述不科学,不能入选;C项中“政府工作的效率取决于百姓
的支持”的表述是错误的,故不能入选;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A 项。
考点:本题考查对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的相关知识。
2.为进一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某省人大常委会修订了《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改
无目标的“海选”为有组织的直选,“自荐直选”被列为选举方式之一。据统计,全省88.2%的
村采用“自荐直选”方式,受到村民的欢迎。这反映了()
①通过创新选举方式,扩大公民的民主权利
②通过改革选举方式等途径,健全基层民主
③我国公民享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日益制度化、规范化
④通过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我国公民的民主权利由宪法规定,不会随意扩大,①说法错误;材料中的村民委员会选举是基层选举,而公民享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选举人大代表和被选为人大代表的权利,③与题意不符;村民委员会的选举采取“自荐直选”的方式,深受村民的欢迎,健全了基层民主,有利于保证基层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②④说法正确。该题选D。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的基层民主自治。
3.“若在理上看,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朱熹的这一观点属于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理在物先,朱熹认为绝对理念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说法正确;ABC与其观点不符。
考点:本题考查客观唯心主义。
4.2013年6月,韩国新任总统朴槿惠访华,并在清华大学发表了“韩中信心之旅,共创新20年”为主题的演讲,在此次演讲的开场和结尾,朴槿惠总统熟练地使用了中文,充分展现了其“中国通”的汉语实力。汉语成为了拉近两国关系的“秘密武器”这展现出
A.语言是文化传播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特征C.文化融合有利于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D.文化软实力会对政治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韩国总统熟练地使用中文拉近了中韩两国关系,说明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对政治生活产生重大影响,D说法正确;ABC与题意不符。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5.有人说:“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容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永远老去。”通过乡愁,我们可以感悟到
①积淀在民族心灵深处的情愫是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②留存于民族心理中的传统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品质
③一定精神文化的感受总要通过一定的意象和载体来表达
④现代多元文化的碰撞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与导航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思乡之情”不会因为人的老去而渐失,而是永远鲜活,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
的民族性,积淀在民族心灵深处的情愫是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①说法正确;思乡之情通过诗歌进行表达,说明一定的精神文化感受要通过一定的意象和载体表达,③说法正确;②④与题意不符。该题选B。
考点: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与生活。
6.面对社会热议的英语高考存废之争,甲认为,废除英语高考可以拯救母语,提高国学素养;乙认为,废除英语高考不利于国际型人才的培养。据此,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的不足之处在于把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对立起来
B.乙的合理之处在于看到了外来文化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C.学习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D.随着高考方案的改革,对外来文化的抵御将进一步增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中甲的观点“废除英语高考可以拯救母语,提高国学素养”,把英语与汉
语对立起来的,其实质是把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对立起来,故A项表述正确,但并不符合题
目要求,故不能入选;本题材料中乙的观点“废除英语高考不利于国际型人才的培养”,认为
学习英语具有重要意义,该观点看到了外来文化对中国发展的影响,故B项表述正确,但不
符合题目要求,故不能入选;C项表述正确,亦不符合题意题目要求,故不能入选;D项中“抵御外来文化”的表述是错误的,符合题目要求,故可以入选。因此,答案是D项。
考点:本题考查正确对待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7.伴随着小微企业融资困难,民间借贷“甚嚣尘上”。民间借贷增加了经济运行的风险。其市
场的“非理性繁荣”无论从短期、中期、还是长期来看都会对实体经济产生不良影响。下列有
利于防范和化解民间借贷危机的举措是
①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保证企业的资金来源
②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监管,依法打击非法集资
③降低企业上市门槛,使企业通过发行股票融资
④加大财税及金融政策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和扶持力度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我国实施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需要从宏观上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不会因为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就改变货币政策,①说法错误;企业上市发行股票有一定的条件,企业上市募股集资更需要对企业资质严格把关,③说法错误;防范和化解民间借贷危机,需要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监管,打击非法集资,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对小微企业扶持,
②④说法正确。该题选D。
考点:本题考查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
8.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
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从唯物史观看,尊重劳动和劳动群众是因为()
①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②劳动贡献是衡量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程度的根本尺度
③劳动群众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创造历史
④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一致的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B
【解析】①正确说明了劳动在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符合题意;②说法错误,劳动贡献不是衡量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程度的根本尺度;③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尊重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④观点正确,符合题意。
9.由文化部等部门组织的2013年第三届海外“欢乐春节”活动在全球99个国家和地区正式启动。活动共计385个项目,包括主题庙会、广场巡游、旅游推介、网络互动以及文化名人与
当地民众互动等各类活动。材料表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③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④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答案】D
【解析】举办这些活动能够对人产生积极影响,说明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①错误。活动的开展会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体现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②正确。举办的
海外活动有利于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④正确。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
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③错误。故选D。
10.国际金价2013年4月至6月下跌期间,许多中国消费者纷纷抢购黄金,其中包括不少中
年女性,以至于引发外界对“中国大妈”抢购黄金的关注。下列对黄金抢购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①黄金作为一般等价物可以与任何商品交换
②价格变动对高档耐用品需求影响较大
③从众心理引发抢购热潮
④黄金是一种规避风险的投资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对金属货币的认识。只有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金银,才是货币,故排除①。保险是一种规避风险的投资,排除④。黄金属于高档耐用品,价格变动对其影响较大,故②正确。抢购黄金,可见从众心理的影响,故③正确。
二、多选题
11.一个设计细致、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社会保障体系已在上海基本形成框架(见下图)。构建和完善与上海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A.是为上海市民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保障B.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安定C.有助于提高上海市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质
D.有助于增强企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
量
【答案】ABD
【解析】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故B入选。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故A入选。社保体系完善,企业的负担减轻,活力提高,促进经济发展,故D入选。社保体系仅是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但对提高生活质量没有直接额影响,故C排除。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必修一经济生活-社会保障体系
三、填空题
12.马克西姆·高尔基是前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奠基者和重要代表。他早期的作品多描绘俄国沙皇制度下人民的痛苦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20世纪初,俄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使他将文学的笔锋转向革命,高呼“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请从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相互关系的角度,谈谈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文化自身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所以,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解析】考察学生对实践和文化的关系
13.一般地说,企业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从“起始期”、“成长期”到“成熟期”、“衰败期”的生命周期,其运动轨迹被称为“第一曲线”。为了能够实现持续发展,避免衰败,企业需要在高峰到来之前开辟一条新道路,这条道路发展的轨迹被称为“第二曲线”。完成下列问题。
结合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下列案例中企业是如何从“第一曲线”向“第二曲线”转化的。
某市素有“中国锁都”之称。近年来,铜、锌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该市锁具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改变以模仿为主的制造工艺,使用新型、便宜的人工合成材料,使产品种类不断推陈出新,销售量持续上升。分析:
某市某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只是一个中型集团企业。1992年,该公司任命新总裁。他敏锐地意识到无线通讯产品在全球将有巨大的市场,果断决定放弃和压缩电缆、电视等原有的核心业务,集中资金和人力生产移动通讯产品。适时的业务转变,使公司成为全球无线通讯市场的佼佼者。分析:
甲乙丙企业都是中国有影响力的家电销售企业,前者的全国整体实力优势较为明显,后者在长三角等地区具有较大市场份额。二者合并后,新集团保留原有品牌,进行双品牌经营,既保持了原有优势,又通过统一采购、物流和管理,形成全国“一盘棋”格局。分析:
某语言培训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突破,于2000年成立了投资有限公司,又于2006年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最终从一个私人企业成长为国际化的教育科技集团。分析:
【答案】(1)进行技术革新;促进产品升级换代;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幼儿教育2018-2019年高中政治广东高三高考模拟测试试题【7】含答案考点及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