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自我伤害行为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团体心理干预工作方案
1.1 行为界定
自伤行为是指无自杀意图的、直接对自我身体造成的伤害行为,包括对四肢和头部的划伤、撞伤、烧烫伤、故意撕扯头发等轻度至中度行为,具体见附表1。
留守儿童(青少年)是指父母双方至少一人外出打工时间超过半年(包含半年)以上的农村儿童或青少年。
1.2 方案设计
传统的小组社会工作团队成员多为10-20 人左右。考虑到农村学校的实际需求与现实状况,一方面农村学校迫切需要心理学与社会工作的专业帮助,另一方面如果只挑选有自伤行为的青少年,易出现标签效应,且需要额外占用学校其他教学资源,如课余时间和闲置的教室,更为关键的是该团体活动难以达到自伤行为的预防作用,因而为了更好扩大干预的影响面与提高干预的预防作用,减轻学校的压力,本研究对小组社会工作进行了本土化设计,以班级为单位,采用心理健康活动课程的形式开展小组社会工作。
农村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的小组社会工作干预研究包括 4 实验组,第一组接受《我的情
绪知道,我的情绪我作主》的课程干预;第二组接受《人际交往》;第三组为混合组,同时接受以上两种实验处理。第四组为对照组。
评估效果采用前后测设计与被试主观评估两种。前后测设计具体作法是,实施干预前对被试进行前测,干预结束时进行后测,以检验干预方案的实施效果。
1.3 干预团体
通过问卷施测,挑选出自伤行为问题(至少出现一次自我伤害行为)较严重的留守青少年班级,自愿参加。采用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的方式进行,每次一节课,共六节课。
1.4 团体辅导方案的领导者要求
本团体辅导方案的目标群体为农村留守青少年班级。领导者应当是拥有心理学专业知识,经过专业训练,对团体辅导技术熟练,能够领导开展团体活动的师资人员。
1.5农村留守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干预方案
1.5.1概念化
1.5.2评估问卷
(1)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量表
采用徐云(2014)修订的“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量”。该量表部一致性信度为0.90,并
具有较理想的区分效度、效标效度和聚合效度。
(2)人际交往能力量表
人际交往能力又称为社会交往能力,也叫社交能力,它最初是作为智力的一个成份提
出来的。Buhrmester (1988)Buhrmester D,Furman W,Wittenberg M (1988)研究发现,同伴关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主要包括发起交往、适当拒绝、自我表露、冲突管理和情感支持
五个方面,并编制除了相应的《人际关系能力问卷》(In terperso nal Compete nee Questio nn aire ,ICQ),用来考察大学生和青少年的人际关系能力。
1.5.2团体心理干预方案设计
注:同学分成小组讨论时,可以人一组,男女同学搭配,自由组合。
1.5.3 团体心理干预方案具体活动安排
1.5.3.1 第一节发起交往
一、活动目标
1 .团体干预班级的成立,达成契约;
2.让同学们体验到主动交往的乐趣,学会发起交往。
二、活动容
1. 团体心理干预班级的建立,说明团体干预班级的目的;
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学校的心理老师*** ,很高兴给大家上心理活动课! 我们活动课的名字叫《人际交往。。。。。》,主要想帮助大家学会发起交往、适当拒绝、自我表露、冲突管理和情感支持的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本次活动课共进行6 次,每次一节课的时间。在心理活动课进行的时候,请大家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心声,这样你的收获会更大。
2. 热身活动:无家可归
教师讲解活动要求:全班同学围成一个大圈,预示班级这个整体是一个大“家”。接着,听教师的不同口令,“家”就要发生不同的变化,例如老师说“变,4 个人一组”,学生就要以四个人组成新的“家” ,或者再说别的数字,同学按规定的数字再组成新的“家”,以此往复。活动结束后,分别请“找到家”和“游离在家外”的学生分享感受。
3. 小组讨论:“人际交往中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主动表达对他人的接纳、喜欢? ”
小组讨论之后, 代表向大家汇报本小组的分享结果。
老师总结: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希望别人能承认自己的价值,支
持自己。接纳自己,喜欢自己。但是任何人都不会无缘无故地喜欢我们、接纳我们。别人喜欢我们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我们也要喜欢他们,承认他们的价值。也就是说人际交往中喜欢与讨厌、接近与疏远是相互的。一般而言,喜欢我们的人,我们才会去喜欢他,愿意接近我们的人,我们才会去接近他;而对于疏远、厌恶我们的人,我们也会疏远或厌恶他。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应遵循交互原则。对于交往的对象,我们应首先主动敞开心扉,接纳、肯定、支持、喜欢他们,保持在人际关系的主动地位,这样别人才会接纳、肯定、支持、喜欢我们。人主动交往的方式,如主动与人打招呼,主动帮助别人,主动关心别人,主动约别人一起出去玩,等等。
三、家庭作业
认识一个新朋友,主动发起邀请,如邀请结伴出游或一起自习等。记录心情日记,在日记中具体的描述和新朋友相识的过程和感受。
1.5.3.2 第二节自我表露
一、活动目标
1. 通过自我观察与反省,增强同学们的自我意识,树立自信心;
2. 促进同学们进一步开放自己,敞开心扉表达自己。
二、活动容
1. 教师检查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简要回顾上次活动容;并向学生说明本次小组的目的、意义和基本容;
2. 家庭线塑造
目的:协助成员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家庭关系
活动步骤:(1)发给每个同学一纸(2)教师让成员塑造他们各自的家庭,画出自己眼中当前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图。比如,某个同学的家庭成员由自己、爸爸、妈妈、妹妹构成,他的关系图中必须得画4 个人。如果父母之间几乎不说话,就将他们各自安排在屋子的两侧;妹妹和妈妈关系非常密切,因此就把妹妹放在妈妈那边,跟妈妈手拉着手;他本人与任何人都不亲,就把自己画在屋子另外一个角落里,远离每个人。最好给每个人标个号,然后在旁边注明每个号代表的人是谁。(3)每个成员家庭塑造完成后,和大家分享这样塑造的理由,
由此讨论这个现在的家庭关系。
3、分享与讨论
目的:进一步深化对自我、家庭成员、家庭关系的了解
步骤:请成员自由发言对于本次活动的感受,可以从自我、家庭成员和家庭关系来做叙述,通过家人特色素描,对家人的了解是不加深了;通过家庭塑造,对家庭关系了解是不变得更清楚了;对家庭关系满意程度怎样,今后该怎样努力改善家庭关系,自己要怎么做?有哪些相对爸爸妈妈和其他亲人想说的话。
4、观看视频《想爸妈》
《想爸妈》歌词:
院里的桃树开了花/小狗也长大了/ 爷爷的牙齿掉光了/ 我的裤子又短了
爸爸呀妈妈/ 我想你们啦/离开村子这么久/ 你们想家吗
那里的天空蓝不蓝/房子大不大/ 老板对你们好不好/病了怕不怕
爸爸呀妈妈/ 你们还好吗/好久都没打/ 你们想我吗
爸爸呀妈妈/ 你们还好吗/爸爸呀妈妈/ 你们想我吗
爸爸呀妈妈/ 我等你们回家/爸爸呀妈妈/ 别走了好吗
想爸爸陪我放风筝/想听妈妈讲笑话/ 作业错了想爸爸改/ 辫子想妈妈扎
爸爸啊妈妈/ 我会做饭了/奶奶说真好吃/ 你们也来尝尝吧
爸爸呀妈妈/ 你们还好吗/爸爸呀妈妈/ 你们想我吗
爸爸呀妈妈/ 我等你们回家/爸爸呀妈妈/ 别走了好吗
爸爸呀妈妈/ 别走了好吗
教师过渡语言:爸妈一年只会家一两次,时间很短, 在外时相信你们都非常想爸妈,这首歌的歌词和你们心的想法肯定有很多相似之处“爸爸呀妈妈,我想你们啦””爸爸呀妈妈,别走了好吗” ,但是又有多少同学能够在和爸妈打的时候说出这句话,说出心真实的想法呢?
虽然你们很懂事,知道说了也无济于事,爸妈也不会会到自己身边,但是说出来,父母才知道你们他的思念,对他们的不舍。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平时是如何和父母交流的,比如如何交流(打或者qq 视频),交流的方式如何,容都有些什么,会不会表达自己心真实的想法?
、家庭作业
1、周末给远在他乡的父母打个,关心一下父母,告诉父母你想他们,很爱他们。
2、全班分成三个小组准备下一次活动的角色扮演情景剧。
1.5.3.3 第三节:适当拒绝
一、活动目标
1、使学生明白在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中,我们有权利说“不”,并学会拒绝的技巧。
2、培养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独立性,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活动容
1、情景剧: 该如何拒绝?
(1)有同学总是要你帮他写数学作业,这次又叫你写,你怎么拒绝?
2)当你心情不好在房间休息的时候,妈妈让你去帮她干家务,而不是让正在看电视的哥哥去时,你该如何拒绝?
(3)同宿舍的王华和隔壁班辉发生矛盾,打算去打辉,对你说:“走,是兄弟就去帮我!
你怎么拒绝?
2、讨论交流: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说“不”?
分组讨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应该说“不”?并请部分学生分享。总结:(1)自己手头的事情比别人的事情更重要时;
(2)别人所要求的事情的确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而对方自己也能完成时;
(3)可以明显判断是不好的事情时(从社会道德规和法律法规看);
(4)超出了自己能力围之外的事情时。
3、理论指导:讲解拒绝别人的技巧
(1)尊重对方,注意聆听对方的谈话。(不贬低他人)
(2)对于明显不对的事情,要果断拒绝。(明确立场)
(3)拒绝别人要进行必要的解释,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述理由)
(4)拒绝时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和语气,要有礼貌,不能过于粗暴。
(5)找出替代的方法。拒绝他人,他人一般会产生不快与愤怒,甚至消极的情绪。但你可以找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来替代别人要求你做的事情,以缓和情绪。
教师总结:
1、在与他人交往中,该拒绝时就要拒绝。尊重别人的同时也要尊重自己。
2、拒绝本就是每个人拥有的权利,但拒绝也要讲技巧。
三、家庭作业
阅读课外书籍《学会说“不”》
1.5.3.4 第四节:冲突管理
一、活动目标
1、协助同学们改变对人际冲突的消极看法;
2、帮助同学们掌握解决人际冲突的基本技巧。
二、活动容
1. 体验活动:“解开千千结”
所有成员站成一个面向圆心的圈,然后举起右手,抓住对面另一成员的手,再举起左手,抓住另一个人的手。但是不能抓自己身边成员的手,也不能两只手抓一个成员的两只手。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结”。然后要求成员在不松手的情况下,想办法把这个“结”解开。在游戏的过程中,如果尝试了半个小时“结”都没有被解开,领导者可以允许某两只相邻的手断开一次,但必须马上封闭。
2. 分组讨论:游戏中“结” &生活中的“结”
(1)一开始面对这个复杂的“结”的时候,感觉是怎样的?在解开了一点以后,你的想法
是否发生了变化?
(2)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也与周围的朋友结下了这样的“结”?有些“结”可能是看得见
的。也可能是看不见的,比如你总是看某个同学不顺眼。在日常生活中,你是以何种心态来面对人际交往中的这些“结”的?
(3)通过解开这个“结” ,你觉得成员间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微妙的变化?朋友之间发生矛盾
冲突是否只有消极的影响?
(4)当努力了很久“结”都没有被解开时,你的感觉是怎样的?想到放弃了吗?在现实生活
中,当你与某个同学产生了激烈的冲突,或者冷战了很久都没有和好的迹象时,容易产生什么念头?
(5)运用了哪些方法来解开这个“结”?联系现实生活,这对你解决人际冲突有何启示。
3. 人际冲突情景剧
根据成员在分享活动体验时谈到的人际冲突问题,选取其中最具普遍性的情境,分组来进行表演,比如室友很懒,每次值日都不打扫卫生,引起了全寝室同学的不满;父母未经你的同意就翻看了你的日记;作业已经写完了,在看电视或者玩的时候被父母不分来由的训斥,说自己只知道玩等;每组二到三位同学表演,其他成员则分小组讨论解决这个人际矛盾的方法,并用小品的形式把它表演出来;所有成员一起来讨论以上各种解决方案的可取之处和不合理之处。
教师总结管理人际冲突的基本方法,如,改变对人际冲突的消极看法;以合作代替竞争,实现双赢;学会换位思考,宽以待人;积极地进行沟通;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需求等等。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幼儿教育人际交往团体活动干预方案(修)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