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课本诗词五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背诵这五首诗词
2.理解这五首诗词的意境
3.品味字句
重点、难点
1.重点:背诵
2.理解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使至塞上》、《泊秦淮》、《无题》
一、赏析《使至塞上》
王维,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又称“诗佛”官至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早年的边塞诗写得粗犷豪放,和他晚年清新飘逸的
山水诗迥然不同。
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二、赏析《泊秦淮》
建康(南京)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过城中流入长江,两岸酒家林立,是当时豪门的游乐场所。
三、赏析《无题》
简析:
就诗而论,这是一首表示两情至死不渝的爱情诗。然而历来颇多认为或许有人事关系上的隐托。起句两个“难”字,点出了聚首不易,别离更难之情,感情绵邈,语言多姿,落笔非凡。颔联以春蚕
绛腊作比,十分精彩,既缠缅沉痛,又坚贞不渝。接着颈联写晓妆
对镜,抚鬓自伤,是自计;良夜苦吟,月光披寒,是计人。相劝自我
珍重,善加护惜,却又苦情密意,体贴入微,可谓千回百转,神情
燕婉。最终末联写希望信使频传佳音,意致婉曲,柳暗花明,真是
终境逢生,别有洞天。春蚕两句,千秋佳绝。
第二课时
一、《浣溪沙》
晏殊,字同叔,临川(今属江西)人。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宋仁宗时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卒谥元献。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
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有《珠玉词》。
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灸人口的篇章。词的上片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咏叹,将怀旧之感、伤今之情与惜时之意交织、融合在一起。“一
曲新词酒一杯”,所展示的是“对酒当歌”的情景,似乎主人公十
分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的确,作为安享尊荣而又崇文尚雅的“太
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习于问津、也乐于问津的娱情遣兴方
式之一。然而在作者的记忆中,最难忘怀的却是去年的那次歌宴。“去年天气”句,点出眼前的阳春烟景既与去年无异,而作者置身
的亭台也恰好是昔日饮酒听歌的场所。故地重临,怀旧自不可免。
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
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这样,作者纵然襟怀冲澹,又怎
能没有些微的伤感呢?“夕阳西下”句,不仅是惋惜时光的匆匆流逝,同时也是慨叹昔日与伊人同乐的情景已一去不返。细味“几时回”
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下片仍以融情于景的笔法申发前意。“无可奈何”二句,属对工切,声韵和谐,寓意深婉,一向称为名对。唯其如此,作者既用于此词,
又用于《示张寺丞王校勘》一诗。上句对春光的流逝示惋惜之情,
下句对巢燕的归来兴怀旧之感。人间生死,同花开花落一样,不由
自主,所以说“无何奈何”。旧地重游,前尘影事,若幻若真,所
以说“似曾相识”。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
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因此,此词不但以词境胜,还兼以理致胜。后来苏轼的词,就大畅此风了。
二、欣赏《水调歌头》
1.对照小序部分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
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学生读书下注释。
(2)由学生迅速自读课文。
(4)全班齐读
3、疏通全文
(1)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小小组交流问题
(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
(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4)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5)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
(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问: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6)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
4、能力训练
(1)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
(2)文中哪处是联想?哪处是想象?
(3)看图一,发挥联想,你能联想到什么?
(4)看图二,发挥想象,你能想象到什么?
5、问:比较《十五夜望月》,你喜欢哪一篇?讲讲理由。
(1)播放王菲的《水调歌头》
(2)第二遍播放,学生轻声跟唱
7、学生总结
(1)一生总结本课教学思路
(2)由学生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
三、背诵
四、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看过九年级语文课本教案的还看了: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实用文档九年级语文课本诗词五首教案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