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风雪大别山观后感
《风雪大别山》观后感
XXX
电影《风雪大别山》描述了大别山区两个革命家庭在长达20年的艰苦斗争中经历生离死别最终团聚的故事,以中国革命的宏伟时空为背景,揭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规律,用史诗般的笔调勾勒了两代革命者的伟大形象。看过影片后,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有以下两点感受与大家分享,不当之处请处领导和同志们指正。
一、揭示了共产党领导革命并取得成功是历史的必然。大革命失败后的中国,劳苦大众在土豪劣绅、封建地主的剥削压迫下,生活穷苦、朝不保夕,几乎到了活不下去的地步,但是他们要么忍气吞声、敢怒不敢言,要么单打独斗、失败被杀。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既没有先进的武器武装躯体,更没有先进的思想武装头脑。正如影片中描绘的那样,当剥削者把自己唯一的房子烧成灰烬后,林天祥拿了一把斧头就要去找地主老财拼命,但是在二叔的劝说下,只能把斧子砍在一棵无辜的松树上,这其中的无奈和无助是那个时代农民的真实写照。
但是幸运的是,那个村子里有个教书先生郑从义,他很早就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开始向大家宣传革命思想。当毛主席的农民运动理论随着《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书在中华大地广泛传播时,这本书就到了郑先生的手中。从此,大别山区的这个村子的农民暴动就看到了曙光、找到了方向,以林天祥为代表的劳苦大众终于
拿起了最锋利的武器在共产党员的带领下打下了地主的老巢,取得了革命的初步胜利。就这样,在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发动、组织和领导下,中华大地上千千万万劳苦大众打起了红旗、拿起了枪炮,成为反抗“三座大山”的主力军,推动中国革命不断向前。
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看看解放战争时期的国民党军队,不乏抗日英雄、铁军和王牌军也不少、装备及数量更是占优,可就是没打过小米加步枪的人民解放军,为什么呢?主客观原因想找能找出一大堆来,但关键还是民心向背的问题。国民党的腐败让他们失掉了国民支持,而共产党人有崇高信仰、有人民拥护,因此最终取得了政权、建立了新中国。
二、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先辈英勇顽强的牺牲精神。影片为我们还原了革命先辈在枪林弹雨、惊心动魄的斗争中勇于牺牲的许多场景。其中,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幕是:吴红英抱着白匪军官跳下悬崖后,在风雪中渐渐苏醒过来,顺着孩子的哭声找到了小芳,然后用受伤的身躯背着孩子,一点一点地向前爬着去寻找组织;被反动派发现后,她强忍剧痛拉响了唯一一颗手榴弹投降敌人,保住了两人的性命,为革命留住了火种。吴红英在丈夫牺牲、儿子失踪的严酷现实面前没有倒下,而是变得更加坚强,她带着小芳在根据地坚持斗争直至革命胜利。电影告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和舒适的工作环境,是成千上万的革命先辈们用生命换来的,没有他们的牺牲,没有他们的奋斗,便没有我们的今天。
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险时刻,是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钢铁长城,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着殊死拼搏;是他们把对国家、对劳苦大众的爱化作战斗中同敌人拼杀的精神力量,不怕牺牲,勇往直前,以摧枯拉朽之势,把蒋家王朝埋葬,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最需要的时刻,又是他们抛去了家庭和个人的一切,毫不犹豫、挺身而出,把宝贵的生命无私地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把满腔的热血洒遍中华大地。
战争的年代造就了先辈们的勇敢与坚强,和平的环境为我们提供了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机会。他们已经为我们做出榜样,我们不但要知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应该肩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和使命,脚踏实地,走好当下,一步一个脚印向着人生目标与理想不懈前行。
通过这部电影,我重温了先辈们所走过的革命道路,学习了先辈的革命精神,更加崇敬那些以汗水和鲜血创造了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无产阶级革命先辈们,坚定了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信心。看完电影,我无论如何也不能够忘掉他们所承受的艰难困苦和伟大牺牲!这些平凡朴素又崇高伟大的人民战士身上所展现的那种吃苦耐劳、自立自强的精神正是我所缺乏的,我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发扬这种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精神,为建设“创新发展、安全廉洁、团结和谐、美好美丽”新港航作出应有的贡献!
篇二:观后感
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的狼牙山区大举进犯。当时,七连奉命在这一带坚持游击战争。经过一个多月英勇奋战,七连决定向龙王庙一带转移,把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交给了六班。
为了拖住敌人,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撤退,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那个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掷一颗手榴弹就把胳膊抡一圈儿,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战斗进行了很久,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五位壮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跟在身后,容易暴露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另一条是通向三面悬崖的棋盘陀顶峰。走哪一条路呢?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他们把敌人引上了三面都是悬崖的狼牙山顶峰。
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这时候班长负伤了,子弹打完了,只剩下胡福才手里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又一群敌人扑上来了。班长“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随着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炸开了花。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人民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的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只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向悬崖,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1]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篇三:纯真观后感
《纯真年代》
摘要: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上流社会,年轻女子离婚是件很不道德的事情。而从欧洲回
到纽约的女伯爵埃伦,恰是这样一个“败坏门风”的人。埃伦的表妹梅已和律师纽兰·阿切
尔订婚。纽兰虽然处事中规中矩但内心极端蔑视这个社会虚伪的道德准则。事实上青春时代
的纽兰既已暗恋过埃伦,多年后再次相遇,使他的内心波澜起伏。纽兰为抑制自己的情感,
向梅求婚,端庄娴静的梅内心玲珑剔透,早已察觉未婚夫情感有异,但却不动声色,二人结
婚了。纽兰很快便发现自己在婚姻的束缚下渐渐失去了自我,并深刻地明白了:自己真正爱
的人是埃伦。纽兰无法再欺骗自己,终于向同样备受煎熬的埃伦倾吐了心中的爱,并决心去
欧洲找埃伦。但此时,妻子梅平静地告诉他:自己已怀孕,并且告诉了埃伦。世俗的规则终
于成功地拆散了埃伦和纽兰。多年后,已届老年并已丧妻的纽兰终于有机会见到埃伦,然而
他只是在楼下遥望着埃伦的窗口,年轻时代的埃伦灿烂的笑容在纽兰的心中如鲜花绽放?? 关键词: 文化背景 文化差异 英美文化 跨文化 在影视欣赏选修课的第一次作业就是电影《纯真年代》观后感。看第一遍的时候只觉得
剧幕设置很精致,92年上映十几年后看却依然华丽。影片背景为十九世纪的上流社会,服装、
佳肴、豪宅装潢、人物举止谈吐皆十分考究。看完整部剧,却又禁不住想要看一看原著。在
网络上搜索,才知道是美国女作家伊迪丝·华顿的作品。《纯真年代》被认为是 伊迪丝·华
顿 结构技巧最为完美的一部小说,并使她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普立策文学奖的女性作家。
故事的发生地纽约是华顿出生的地方,在那里她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代和最初几年的婚姻
时光。她从自己亲身经历与熟悉的环境中提炼素材,塑造人物,将作品题材根置于深厚的现
实土壤之中。
看完《纯真年代》,这个片子看下来感觉慢慢的,挺幽雅的。 冠冕堂皇后掩盖着不为人知的心理斗争,片里每个人都是伟大的,因为他们内心是高贵
的,在不温不火的节奏下面隐含着一颗火热的心。每个人都在这种节奏下追求着或保护着自
己的幸福。 主人公梅施是美丽,善良的,她用她自己的“纯真”保护了自己的爱情。 贵族们每天都把生活演绎的如此绚丽,其实他们内心中隐含的苦闷是外界很难发觉的,
他们不能够表露,因为流言蜚语会使的他们很难堪,他们默默的承受着内心的孤寂。其实人
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要碰到“放弃”与“抉择”的时刻。 故事发生于19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初,主要描写上流社会的风俗。小说的情节并不
复杂。在纽约的一个歌剧院里,一位年轻的律师,出生于正宗上流社会的纽兰·阿切尔,正
在等待他的未婚妻梅·韦兰。梅是一位教养极好、颇受纽约上流社会欣赏的年轻女子。梅的
表姐埃伦· 奥兰斯卡伯爵夫人也来到了歌剧院。关于埃伦有许多负面议论,她公然藐视上流
社会的规则,为纽约上流社会所不能容忍。整个故事看似讲述男主人公阿切尔与埃伦的情感
纠葛。实际上,随着两人关系的发展,先是友谊,后是爱情,男主人逐渐看到了纽约社会中
性别之间的不平等与社会习俗中最浅薄的部分。 影视的主人公刻画得入木三分,细致入微,通过对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的描写,揭示了
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故事主要围绕阿切尔,梅和表姐埃伦之间展开。虽然梅是阿切尔的未
婚妻,感情的主线却在自己的丈夫与表姐之间展开。我最喜爱的角色还是梅·韦兰。维诺娜·赖德扮演的梅安静,端庄,美丽,极其符合我
的审美观 。对梅这个角色给与了更多的关注。一个完美的妻子,不折不扣地遵循着所有上流
社会的传统,纯真却又乏味。为了保有自己的婚姻,在得知阿切尔与埃伦之间的爱情后,她
保持一种调和的态度,装出幸福的样子,给上流社会一种婚姻完美的假象。直至梅去世之后,
丈夫阿切尔才得知自己的妻子自始至终都知道他与埃伦相爱。 或许可以说梅破坏了阿切尔和埃伦之间的真挚的爱情,但实际上她保护了自己的丈夫。
深受上流社会的教育,她明白一旦阿切尔和埃伦在一起将会遭受多大的舆论压力。像用缰绳
勒住悬崖边的马一样,梅用责任绑住自己的丈夫。或许她不能理解,对于阿切尔来说,能和
埃伦在一起,就算是掉进悬崖也是幸福的;但我不能否认她的爱情观,她依靠自己对爱的理
解来保护自己的丈夫,维护自己的家庭。不同于埃伦的激情澎湃,梅的爱情犹如她的外貌一
样沉静而端庄。看不见,听不到,但是你却能细细体会。被埃伦激烈的爱情所深深吸引的阿
切尔恐怕是不能理解的。弥留之际,梅告诉儿子达拉斯,可以永远信赖自己的父亲,因为为
了他们的婚姻,阿切尔放弃了对他生命来说最重要的东西。这是梅的方式,她用一辈子的时
间来记住丈夫的牺牲。
看完电影,使我感慨良多。情不自禁之下,让我想到了曹雪芹的《红楼梦》,同样是描述
一段发生在旧时上层社会的“三角恋情”,同样的感人至深,也同样的属于不完美结局。从时
间上来看,甚至让我忍不住怀疑,《纯真年代》的作者是否也曾拜读过曹雪芹的巨著,从而有
感而发,结合自己国情改编而成此剧。当然,这似乎也无考证的必要,因为知道它们都是不
朽的经典就足矣。 本以为只有旧中国才有鲁迅先生所说“吃人的礼教”,不曾想过十九世纪
七十年代的美国也一样存在,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它们身藏在上流社会的典雅华贵的外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观后感电视剧悬崖观后感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