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沮丧、忐忑不安”亦可),见到父母后由兴高采烈转为委屈。(见到父母前的兴奋1分,急切和担忧1分;之后的兴高采烈1分,委屈1分)
【解析】先分析题干,注意关键词“前后”“心情变化”。再通读全文,第①~⑤段为见到父母前的描写,第⑥段为过渡段,第⑦段到文章结尾写迎接父母和见到父母后的情形。由此找出描写喜旺心情的段落或语句加以概括即可。
2. 请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部分删去,再与原句比较,说说两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4分)
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终于熬到了腊月二十...........八。
加点部分点明喜旺是在数着天数过日子,表现出喜旺等待父母回家过程的漫长和难熬,表达出喜旺对父母回家的急切盼望之情。去掉之后,喜旺的这种急切盼望的心情就没有原句那么强烈了。(删去前的效果3分,每点1分;删去后的效果1分)
3. 文中第①③⑥段对“雪”的描写,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作用?(4分)
从侧面表现了喜旺对父母不能回家的担忧;烘托了喜旺盼望父母回家的急切心情。(每点2分)
【解析】解答此题时第一步,分析题干,明确答题目标:要求分析文中第①、③、⑥段对“雪”的描写在表达情
感上的作用,注意关键词“情感”。第二步,分析描写类型,联想环境本身的特点即对“雪”的描写属于自然环境描写。第三步,分析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及对情节的暗示作用,即第①段喜旺注视着雪花“沮丧”“害怕”,可见这“雪”让喜旺担忧。第③段喜旺盼父母回家过年,“终于(熬到腊月二十八了)”显示出他感觉时间过得慢,从侧面表现出喜旺盼望父母回家的急切心情;“(天空)居然(飘起了雪花)”则显示出喜旺的措手不及,担心父母不能回家。第四步,分析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文章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喜旺担心父母回不了家,第⑥段“顾不上”“冲”明显表现了他的急切心情。 4. 文中第⑨段画线部分意蕴丰富,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4分)
写出了父母望自己孩子时陌生的神态;与孩子迎接父母时的兴高采烈形成强烈的反差;揭示了打工父母与留守儿童的无奈与辛酸。(前两点每点1分,第三点2分) 5. 有人说:“留守儿童的存在就像一根刺,扎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扎在每个人柔软的心尖,刺不进去拔不出来。”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这句话写出了像喜旺这样的留守儿童的存在是一个普遍现象;留守儿童让人心疼,其处境让人担忧,如喜旺多年见不到父母的痛苦;留守儿童的问题避免不了,目前尚未得到很好解决。(第1、3点各1分,第2点2分。
意合即可)
【解析】解答时要分析喜旺这个留守儿童的委屈、难过,再明确作者使用了以点带面、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表达了广大留守儿童的痛苦,反映了留守儿童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现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