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国地域民居探索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7 18:46:56 本文由追梦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中国地域民居探索

——吊脚楼

一、我国吊脚楼概述

吊脚楼也叫“吊楼子”,是我国南方山区的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多见于湘西、鄂西、四川、重庆、贵州等地区。吊脚楼多依山就势而建,朝向多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吊脚楼属于一种半干栏式

木质建筑。一般分上下两层,上层通风、干燥、防潮作为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尤其在黔东南,苗族、侗族的吊脚楼极为常见。这里的自然条件号称“天无三日情,地无三里平”,于是山区先民创造出了独特的“吊脚楼”。

其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说到吊脚楼,大多数人会想到土家族吊脚楼。吊脚楼是土家族最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土家族生活在鄂!渝!湘!黔交汇的武陵山区,地处偏僻,交通闭塞,山地多,平地少’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根基甚厚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它独具特色!朴而又雅的居住文化。 二、吊脚楼的历史追溯

吊脚楼是我国南方普遍存在的一种建筑形制,时至今日,它以强大的生命力一直延续在鄂!渝!湘!黔!川!滇等地区,在长期的发展中,吊脚楼也经历了种种演变和发展。

提到吊脚楼,首先要弄清楚吊脚楼的来源,我国古代文献不乏关于吊脚楼的记载最早把吊脚楼记录为“干栏”的书是北齐人的《魏书·僚传》曰: “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同时还有其他多种称呼,如“干阑”,“干兰”,“阁阑”,“高栏”,“麻栏”,

“木葛栏”,“杆栏”,“羊楼”,“栏槛”,“栏房”,“寮房”,“齐麻房”,“楼居”,“缭房”,“马廊房”等等,这表明,吊脚楼的称呼不是从汉语中得来,而是少数民族为了记述的方便而转移为汉语拼音为“干栏”,但都是“房子”的意思。

由于土家人生存环境恶劣,土气多瘴疠,山有毒草及沙蜇蝮蛇,同时少土少地。土家人在这样的居住环境影响下,形成了湘西土家吊脚楼独特的建筑风格。如湘西土家吊脚楼建筑为适应居住环境的需要,只有在悬崖陡坡上修建吊脚楼。又因土家人居住在山林地带,周围多山地和树木,因而决定了土家吊脚楼依山而建的特殊房屋选址,同时也决定了吊脚楼建筑用材为木料。

吊脚楼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其基本的结构大致相同,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欣赏习惯及生活需要的变化而改变。目前吊脚楼的主要类型有以下几种:单吊式、双吊式、四合水式、二屋吊式和平地起吊式等。其中单吊式是最初的吊脚楼的就够形式,也是较为普遍的一种结构形式。

三、吊脚楼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分析 1、防虫、蛇、野兽等的袭击

吊脚楼多是底层架空,而二层及以上才是人的居住的地方。这就要追溯到古代了,人们对虫蛇、野兽等的防范措施有限,经常会受到昆虫,野兽的袭击,而医疗水平也是有限,因此人们往往会因虫蛇等失去生命。吊脚楼的出现,大大的降低了此类事件的发生,因此可以说吊脚楼是人们对生存环境适应性的一个有效的回应。吊脚楼是人们对抗恶劣生存环境的产物。

我国黔东南一代的少数民族村寨还有“水上粮仓”一说,当地的谷仓是建在水上的。据考证,这一独特的建筑至今已600多年历史,至今仍保存这一建筑的主要为黔东南州的雷山、从江、榕江等县的苗族、侗族村寨,黔南州亦有少量分布。“水上粮仓”主要是防火灾、防鼠患、防虫蚁,是少数民族地区人民智慧的结晶。雷山县大塘乡新桥村的水上粮仓被建筑专家誉为“罕见的建筑风格,举世无双”,古朴的建筑、精妙的设计,使人为之着迷。 2、对气候环境的适应

自古以来,居住者根据其所处居住地的气候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当地建筑材料特点,结合自己的需求,对民居建筑进行建造和更新。经过千百年演变发展所形成的各地民居与生物的进化相似,在“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中,那些不能适应气候,无法为建筑中的使用者创造出适宜的室内环境的做法,终将被淘汰,而保留下来的都是能够适应当地气候的做法。所以,传统民居充分反映出对当地气候是适应性、它们的形成是人类长期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体现了在某个

时代应用当地最经济的材料得到的生存环境和最大舒适度。

我国南方地区潮湿多雨,地气非常的潮湿。吊脚楼就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其通过底层架空的方法,是人们的居住环境远离潮湿的地面,这种方式不仅使人类远离了受潮的危害,也使粮食存放安全;同时有了这个架空空间,使整个居住环境通风性良好,更加舒适。

在朝向问题上,则主要根据的是房屋所处村寨的朝向来决定。但本质上还是考虑太阳的运行轨迹,以便于采光和保暖。所以背山靠水,前方视野开阔,且既能做到阳光充足又不至于被暴晒的地方被认为是风水宝地,这和中国普遍的风水观是较为一致的,既有着生态适应上的考虑,也反映出文化的传播。 3、对有限土地的合理利用

吊脚楼建筑群具有灵活多变、不拘一格的平面和立面布局。吊脚楼所存在的地方往往是多陡坡、峭壁和悬崖的自然条件苛刻的地方,吊脚楼的建设布局淡薄了正统建筑概念,往往依山临水而建,不追求轴线、中心和对称,而是随坡就坎,随弯就曲,依昔地形等高线曲折展开。从整体上看,山崖成为建筑空间的界面,建筑成为岩体的支撑,吊脚楼的建筑哲学不强调规制的约束,而是强调依附于自然、顺应于自然,强调建筑造型与山地空间环境之间的自然平衡,充分利用山地自然空间,并由此自然形成了千变万化的建筑风格。

对于吊脚楼存在的地方,往往用地紧缺,往往是山区。土地可分为厚土和薄土。所谓厚土即为较肥沃的土地,适用于种植作物。而薄土当然就是较为贫瘠的土地了,甚至是悬崖峭壁。由于土地紧缺,当然是希望把尽量多的厚土用来种植,但是总不能让人们没有地方居住吧,于是通过人们的智慧,吊脚楼出现了。吊脚楼往往是依山临水而建,大大的节省了厚土。

4、防卫措施

在古时候,人们经常会因为争夺地盘和利益而进行争斗,几乎所有的民族、所有的地域都是如此。因此他们选择吊脚楼的地址往往是依托大山,可以起到很好的防卫作用,既方便逃生又可以站在奇峰险峻上瞭望敌情,而且房屋前方需要有坝子以利于农耕、晾晒作物以及放养家禽。

5、对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

吊脚楼的建造用料上体现就地取材的原则,以木材为主,加上石、竹、灰、泥、瓦等。石、灰、泥常用来打造地基和台阶等,这样可使房屋稳固安全,竹片与竹条镶入墙内以作筋的支撑之用,瓦则用于房顶。而木材的选用上,尤以枫木最为名贵,是建房的首选材料。其次

是杉木,再次是枞树,除此之外的其他树木被看成是杂木,一般不被选来用作建房材料。枫木与杉木或枞树相比,更容易受虫蛀和变形,但是之所以枫木成为建房的首选材料,这主要和苗族神话对其族源的解释有着紧密联系,苗族人认为枫木与本民族始祖的来由和万物的来源有关!这可以在苗族地区广为流传的苗族古歌《枫木歌》中得到印证。

四、吊脚楼对现代建筑的启示

吊脚楼的存在对现代建筑设计也有着相当的借鉴意义。无论是它的因地制宜,依山就势;还是它的错落有致,虚实结合;或者是它对稀缺土地的合理利用都是我们现代建筑应当学习的。美国建筑师赖特认为: “只要基地的自然条件有特征,建筑就应像从基地自然生长出来那样与周围环境相协”。吊脚楼因地制宜、依山就势而建,取用自然材料,以山体为依托,利用山体的环境坐落在群山上,完全融入环境之中,折射出地域建筑文化。

我个人最喜欢的还是其对稀缺土地的合理利用,以及依山就势的起伏感。吊脚楼的建筑形式下空上实,不仅使整个建筑虚实交错,而且使整个建筑群体错落有致坐落山体之上,随着山体的起伏错落有一种韵律美。

希腊圣岛就是这一“吊脚楼理念”的切实的现代应用。从爱情海的米克诺斯岛乘喷射快船南下两小时,即到达面积76平方公里的“圣托里尼岛”。“圣岛”本名锡拉岛。锡拉岛是个火山岛,3500年前的一次大爆发,该岛中部陷落,崩裂为五块,最大的一块呈新月形的便是现在的“圣岛”厚厚的火山灰肥了“圣岛”的土地,农业相当发达,主要栽种葡萄、橄榄核开心果。种葡萄不搭架,任其匍匐蔓延,也不用施肥灌溉,葡萄生长所需水分全赖夜露。当地有家颇具经营规模的酿酒厂,其白葡萄酒品质,据说不逊于法国所产。因此人们当然希望把肥沃的土地让出来种植,获得收益,所以人们便把住房建在了高处的峭壁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景线。

搜索更多关于: 中国地域民居探索 的文档
中国地域民居探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j41x7dibs4m0xc0pdur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