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 (7)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0-06-08 本文由天音沙龙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E.赵氏求救于齐 F.奉晨昏于万里 G.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解析】A项“于”介词,引进处所,译成“在”;B项“于”介词,引进原因,译为“因为,由于”;C项“于”表所从;D项“于”作介词,引进比较对象,译为“比”;E项“于”表示对象,译为“向”;F项“于”作动词,译为“到”;G项的“于”引进对象,译为“对”。 【参考答案】G

7、下列句子中“乃”字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俟征足乃释之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③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

④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⑤乃以吏归光 ⑥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⑦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⑧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⑨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⑩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A.①③⑨/②⑦⑩/⑤⑥/⑧④ B.①⑤⑥/③⑨⑩/②⑦/④⑧ C.①⑤⑥/②⑦⑩/③④⑨/⑧ D.②⑦⑨/③④⑩/⑤⑥/①⑧

【解析】①⑤⑥三项中“乃”表示前后两件事在时间或顺序上的连接,可译为“就,才”;②⑦⑩三项中的“乃”表判断,可译为“是”;③④⑨三项中的“乃”表示两件事逆转相反,译为“竟”或“才”;⑧项中的“乃”是人称代词,译为“你”。 【参考答案】C

8、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若郑光庄吏积年为蠹 郑光庄吏恣横,为闾里患 ..B.欲以清畿甸之积弊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C.朕为郑光故桡卿法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D.但许臣且系之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

【解析】A项两个“为”是动词,“成为”的意思;B项上句表示领属关系的定语,下句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两个“为”皆表目的,译成“为了”;D项两个“且”都译为“暂且”。 【参考答案】B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9-12题

房玄龄、高士廉遇少府少监窦德素于路,问:“北门近何营缮?”德素奏之。上怒,让玄龄等曰:“君但知南牙政事,北门小营缮,何预君事!”玄龄等拜谢。魏征进曰:“臣不知陛下何以责玄龄等,而玄龄等亦何所谢!玄龄等为陛下股肱耳目,于中外事岂有不应知者!使所营为是,当助陛下成之;为非,当请陛下罢之。问于有司,理则宜然。不知何罪而责,亦何罪而谢也!”上甚愧之。 (《通鉴》)

9、与“问于有司,理则宜然”句中的“则”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B.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C.此则寡人之罪也 D.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解析】A项中的“则”表示承接关系,B项中的“则”表示并列关系,C项中的“则”表示判断,译为“是,就是”,D项中的“则”表示条件关系。例句中的“则”也表示判断。

【参考答案】C

10、与“北门近何营缮”一句中的“何”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B.水何澹澹 C.且何谓阁子也 D.徐公何能及君也

【解析】A项中“何”是“为什么”之意,B项中“何”是“多么”之意,C项中“何”是“什么”之意,D项中“何”是“怎么”之意。例句中的“何”是“什么”之意。

【参考答案】C

11、下列句子中“而”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臣不知陛下何以责玄龄等,而玄龄等亦何所谢 水落而石出者 B. 骊山北构而西折 谁得而族灭之 C.不敢言而敢怒 吾尝终日而思矣 D.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解析】A组的“而”表示并列关系;B组的“而”表示承接关系;C组的“而”前一句中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却”,后一句中表示修饰关系;D组中的“而”表示递进关系。?

【参考答案】C

12、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当请陛下罢之 上甚愧之

B.是寡人之过也 四方之土来者,必庙礼之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D.何后之有 句读之不知

【解析】A组中的“之”前一个为代词,后一个为音节助词;B组中的“之”表示修饰关系;C组中的“之”取消句子独立性;D组中的“之”起提宾作用。

【参考答案】A

备课资料汇编

一、近年高考题分析

◆2001年全国高考卷第13题(原文见附录)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B、遣使约降于燕。 故内惑于郑袖。 ..C、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五千人因衔枚击之。 相如因持璧却立。 ..

【解析】A项的“以”全都是连词,表目的,可译成“来”,B项的第一个“于”译为“在”,表范围,第二个“于”译成“被”,表被动,C项的“乃”都译为“于是,就”,D项的“因”译为“于是,就”。答案:B

◆2002年北京高考卷第9题(原文见附录) 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过于荆,至江上。/苛政猛于虎也。 ..

B.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C.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宋何罪之有? ..

D.知不以利为利矣。/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解析】B项中“因”都理解为“于是”,A项前一个“于”作“从”,后一个作“比”解,C项中前一个“之”作主谓之间助词,不译,后一个“之”宾语前置的标志,D项中前一个“以”作“把,拿”解,后一个“以”作“以致”解。答案:B ◆2003年北京高考春季卷第9题(原文见附录) 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婴之亡,岂不宜哉。 B.方见国之必侵。 ..胡子闻北郭子之以死白己也。 晏子见疑于景公。 ..C.吾将以身死白之。 D.因谓其友曰。 ..

险以远,则至者少。 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解析】B项中前一个“见”是“看见”,后一个“见”表被动,C项中前一个“以”是“用”,介词,后一个“以”相当于“而”,表并列,作“又”解,D项中前一个“因”作“于是”,后一个作“依靠”解。A项中两个“之”用在主谓之间,不译。答案:A 二、学习文言虚词规律方法总结

与文言实词相比较,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二是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三是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四是在汉语的发展历史中,变化比实词大。因此,确切掌握文言虚词的这些特点,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增强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1.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和实词的分类大体上和现代汉语相同,所不同的是代词一般也归入虚词一类。特别要注意的是,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如,《鸿门宴》中“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中,前一个“为”是介词,义为“替”、“给”;后一个“为”是动词,义为“作出”、“制定”。分清词意的虚实要根据语境作具体分析。

2.辨明用法

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如,《师说》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前一个“其”是代词,代上文的“君子”;后一个“其”是副词,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如“之”,可以作代词。可以作助词,可以作动词

另一种情况是词虽不同,但却都可以表示相同的用法。如“乎”和“于”都可以有介词的用法。如“皆、悉、咸、举”都可以表示范围。

3.通晓古今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那些词相当。

虚词古今变化的情况大致有以下四种:少数沿用下来;有的完全消失;有的用法发生了变化;有时改用了别的词。有的文言虚词沿用下来,古今用法一样。如“学然后知不足”。有的用法发生变化,如“所以”,古时表原因和凭借,现代表结果。有的改用了别的词,如“于”在文言文中起多种介绍作用,可是在现代文中分别改用“在、向、到、对、同、比、被”等。

4.注意特殊现象

文言虚词中还有一些特殊现象,学习时要特别注意。

(1) 兼词。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如“诸、叵、焉”等。

(2) 虚词的连用。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两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如“借第令”

(3) 双音异义。文言中原为两个单音词(有的两个都是虚词,有的一个是虚词,一个是实词),发展到现代汉语变为一个双音虚词,如“于是、可以、从而、其实”等。 三、《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释义 1、而

①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一丝而累,以至于寸”,“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④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⑤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余闻而愈悲”。

⑥通“如”:好像,如同。例:军惊而坏都舍。

⑦通“尔”,你,你的。例:“而翁归”,“若欲死而父”。 2、何

①什么。例:子何而往?(何:凭什么。)

②怎么样、怎么。例:“如太行、王屋何?”“徐公何能及君也?” ③哪里。例: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 ④多么。例: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⑤为什么。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

⑥?作语助词相当于“啊”。例: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⑦通“呵”,喝问。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3、乎

①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②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③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例: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④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⑤同“于”。例: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⑥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例: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⑦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例: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⑧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例:于是乎书。 4、乃

①于是,就。例: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

②才,这才。例:虽理想派之作,亦先有所本,乃增损而润色之。(乃:然后才。) ③却。例: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④是,就是,原来是。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⑤竟然。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⑥他的、你的。例:“芋视乃妇也”,“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⑦乃至,甚至。例:蒙冲斗舰乃以千数。(乃:一说竟然。) ⑧可是。例:零落难堪,似成弃物;乃摘而藏之,双备经年裹物之用。 ⑨而,又。例: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⑩这样。例:夫我乃行之。 5、其

①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例: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益。”(其:他的)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IT计算机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 (7)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 (7).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wenku/107769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8-2022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