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磷代谢
一、含量与分布
人体内钙、磷含量相当丰富,正常成人体内钙总量约为700~1400g,磷总量约为400~800g。其中99%以上的钙和86%左右的磷以羟基磷灰石的形式构成骨盐,存在于骨骼及牙齿中,其余部分存在于体液及软组织中 表13—1 人体内钙磷分布情况
钙
部位
含量(g)
骨及牙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二、生理功用
钙磷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主要原料。此外,分布于各种体液及软组织中的钙和磷,虽然含量只占其总量的极小部分,但却具有重要的生理功用。
1.Ca的生理作用 ①可降低神经肌肉的应激性,当血浆Ca浓度降低时,可造成神经肌肉的应激性增高,以致发生抽搐;②能降低毛细血管及细胞膜的通透性,临床上常用钙制剂治疗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以减轻组织的渗出性病变;③能增强心肌收缩力,与促进心肌舒张的K相拮抗,维持心肌的正常收缩与舒张;④是凝血因子之一,参与血液凝固过程;⑤是体内许多酶(如脂肪酶、ATP酶等)的激活剂,同时也是体内某些酶如
1,25—羟维生素D3—1α—羟化酶等的抑制剂,对物质代谢起调节作用;⑥作为激素的第二信使,在细胞的信息传递中起重要作用。(Ca:能增强心肌兴奋性,又能降低神经肌肉兴奋性,k:既能增强神经肌肉兴奋性,又能降低心肌兴奋性)
2.磷的生理作用 ①是体内许多重要化合物如核苷酸、核酸、磷蛋白、磷脂及多种辅酶重要组成成份;②以磷酸基的形式参与体内糖、脂类、蛋白质、核酸等物质代谢及能量代谢;③参与物质代谢的调节,蛋白质磷酸化和脱磷酸化是酶共价修饰调节最重要、最普遍的调节方式,以此改变酶的活性对物质代谢进行调节;④血液中的磷酸盐是构成血液缓冲体系的重要组成成分,参与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 (一)血钙
13-1
+
2+
2+
磷
含量(g)
600 100 6.2
占总磷(%) 85.7 14.0 0.3
占总钙(%) 99.3 0.6 0.1
1200 6 1
血液中的钙几乎全部存在于血浆中,故血钙通常指血浆钙。正常成人血浆钙的平均含量为2.45mmol/L(2.25-2.75),血浆钙以离子钙和结合钙两种形式存在,大约各占50%。其中结合钙绝大部分是与血浆蛋白(主要是清蛋白)结合,小部分与柠檬酸或其它小分子化合物结合。蛋白质结合钙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故称为非扩散钙,离子钙及柠檬酸钙等可透过毛细血管壁,称为可扩散钙。
血浆中离子钙与结合钙之间可相互转变,其间存在着动态平衡关系:
[H+]蛋白质结合钙45%[HCO3-]Ca2+50%[H+][HCO3-]柠檬酸钙等5%
2+
这种平衡受血浆pH值的影响,当pH值下降时,结合钙解离,释放出钙离子,使血浆Ca浓度升高;相反,当PH值升高时,血浆Ca与血浆蛋白和柠檬酸等结合加强,此时即使血清总钙量不变,但血浆Ca浓度下降,当血浆Ca浓度低于0.87mmol/L时,可出现手脚抽搐,临床上碱中毒患者常伴有手足抽搐就是这个原因。血清Ca浓度的关系式如下:
2+
2+
2+
2+
Ca2+[H+]=K[HPO42-][HCO3-]+
(式中K为常数)
2+
2--
从上述关系式中可以看出,不仅H浓度可影响血浆Ca浓度,而且血浆HPO4或HCO3浓度也可影响血浆Ca的浓度。 (二)、血磷
血磷通常是指血浆无机磷酸盐中所含的磷,血浆无机磷酸盐主要以HPO4和H2PO4形式存在。正常成人血磷浓度约为1.2mmol/L,新生婴儿为1.3~2.3mmol/L。血磷不如血钙稳定,其浓度可受生理因素影响而变动,如体内糖代谢增强时,血中无机磷进入细胞,形成各种磷酸酯,使血磷浓度下降。 三、血浆钙磷乘积及其意义
2--2+
血钙和血磷的单位是摩尔浓度(mol/L),原来的单位是百分毫克(mg/dl),钙磷乘积
用的单位是百分毫克,因此需要将摩尔浓度换算成百分毫克。
二者的关系是:
钙:1mg/dl=0.25mmol/L,即1mmol/L=4mg/dl; 磷:1mg/dl=0.3229mmol/L,即1mmol/L=3.1mg/dl。
13-2
血钙指血浆中所含的钙,平均为9-11mg/dl。可分为可扩散钙(diffusible calcium)和非扩散钙(nondiffusible calcium)。非扩散钙指与血浆蛋白(主要为白蛋白)结合的钙。不易透过毛细血管壁。可扩散钙主要为游离Ca2+及少量与柠檬酸或其它酸结合的可溶性钙盐(表12-1)。 表12-1 正常人血浆钙各部分的含量
Ca2+ 蛋白结合钙 CaPO4 柠檬酸钙 其它未定钙
总计
毫克/100毫升 毫克当量/升
4.27 4.56 0.16 0.17 0.32 9.93
2.36 2.28 0.08 0.08 0.16 4.96
占总量的% 47.5 46.0 1.6 1.7 3.2 100.0
发挥生理作用的主要为游离Ca2+,而血浆中Ca2+一蛋白结合钙和小分子结合钙之间呈动态平衡关系。此平衡受血浆PH影响,血液偏酸时,游离Ca2+浓度升高;相反,血液偏碱时,蛋白结合钙增多,游离Ca2+浓度下降。因此,临床上碱中毒时常伴有抽搐现象,与低血钙有关。 血浆中磷80~85%以HPO4形式存在。15-20%以H2PO4-形式存在,而PO43-的含量甚微。 二者的乘积([Ca]×[P])为30~40。当([Ca]×[P])>40,则钙和磷以骨盐形式沉积于骨组织;若([Ca]×[P])<35则妨碍骨的钙化,甚至可使骨盐溶解,影响成骨作用。
血浆中钙磷浓度保持着一定的数量关系,临床上将两者的乘积作为观察成骨作用的指标。正常成人每100ml血浆中钙磷浓度以mg表示时,钙磷乘积为35~40。当两者乘积大于40时,则表示钙和磷以骨盐形式沉积于骨组织,骨的钙化正常;若两者乘积小于
35时,则提示骨的钙化将发生障碍,甚至促使骨盐溶解,影响成骨作用,引起佝偻病或软骨病。
病例分析
患儿男性,10个月。主诉:多汗,哭闹,惊跳,夜睡不宁三个月。个人史:第1胎第1产,双胎,人工喂养。
体检:入院时神志清楚,前囟门2.5×2.5,枕秃,方卢,乳牙2颗,体温正常,胸部可见串珠及郝氏沟,心肺未闻及异常,腹部平软。
化验:血钙1.75mm01/L,血磷1.2mm01/L,碱性磷酸酶升高。 诊断:佝偻病(极期Ⅱ°) 思考题:
1、本病例诊断的依据是什么?
2、根据本章学过的知识分析佝偻病产生的原因。 四、钙磷的吸收与排泄
13-3
(一)、钙的吸收排泄
1.钙的吸收 正常成人每天需钙量约0.5~1.0g。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需要量增加,每天约需钙1.2~2.0g。人体所需的钙主要来自食物,牛奶、乳制品及果菜中含钙丰富,普通膳食一般能满足成人每日钙的需要量。食物中的钙大部分以难溶的钙盐形式存在,需在消化道转变成Ca才能被吸收。钙的吸收部位在小肠,以十二指肠和空肠为主。
肠粘膜对钙的吸收机制较复杂,但以主动吸收为主,在肠粘膜细胞中含有多种钙结合蛋白,能与Ca结合,促使钙被吸收。钙的吸收受下列因素的影响:
(1)维生素D 是影响钙吸收的主要因素,它能促进肠粘膜细胞中钙结合蛋白的合成,从而促进小肠对钙的吸收(作用机理详见本章第五节)。当维生素D缺乏或任何原因影响活性维生素D形成时,都可导致小肠对钙的吸收降低,造成缺钙。因此,临床上对缺钙患者补充钙剂的同时,补给一定量的维生素D,能收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2)年龄 钙的吸收率与年龄成反比。婴儿可吸收食物钙的50%以上,儿童为40%,成人为20%左右,40岁以后,钙的吸收率直线下降,平均每10年减少5%~10%,这是导致老年人发生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之一。
(3)食物成份及肠道pH值 钙盐在酸性环境中容易溶解,在碱性环境中易于沉淀。因此,凡能使肠道pH值降低的因素如胃酸、乳酸、乳糖、柠檬酸、酸性氨基酸等均能促进钙的吸收。而食物中过多的碱性磷酸盐、草酸盐、鞣酸和植酸等,均可与钙结合形成难溶性钙盐,从而妨碍钙的吸收。此外,食物中的钙磷比例对钙的吸收也有一定影响,一般钙磷比例为1:1至1:2时,有利于钙的吸收。食物中的钙主要含于:牛奶、乳制品、蔬菜、水果
(4)血中钙磷浓度 血中钙、磷浓度升高时,小肠对钙、磷的吸收减少。反之,血钙或血磷浓度下降时,则小肠对钙、磷的吸收加强。
2.钙的排泄 人体每日排出的钙约80%由肠道排出,20%由肾排出。肠道排出的钙主要是食物和消化液中未被吸收的钙,其排出量随食入的钙量和钙的吸收状况而变动。正常人每日约有10克左右的血浆钙经肾小球滤过。但其中95%被肾小管重吸收,随尿排出的钙仅为150mg左右。正常人每日从尿排出的钙量比较稳定,受食物的钙量影响不大,但与血钙水平有关。血钙高则尿钙排出增多,反之,血钙下降则尿钙排出减少。当血钙下降至7.5mg/100ml血清以下时,尿钙可减少到零。 (二)、磷的吸收与排泄
13-4
2+
2+
1.磷的吸收 正常成人每日需磷量约1.0~1.5g,食物中的磷大部分以磷酸盐、磷蛋白或磷脂的形式存在,有机磷酸酯需在消化液中磷脂酶的作用下,水解为无机磷酸盐后才能被吸收。磷较钙易于吸收,吸收率为70%,当血磷下降时吸收率可达90%。因此,临床上缺磷极为罕见。磷可在整个小肠被吸收,但主要吸收部位为空肠。影响磷吸收的因素大致与钙相似。食物中的磷主要含于:谷物类、油脂类、干豆及坚果类、淀粉根茎类、家禽水产类、蔬菜水果、蛋与乳类。
2.磷的排泄 磷排泄与钙相反,主要由肾排出,尿磷排出量占总排出量的60%~80%。由粪排出的只约占总排出量的20%~40%。当血磷浓度降低时,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增强。由于磷主要由肾排出,故当肾功能不全时,可引起高血磷。 五、体内钙磷代谢的调节
体内钙磷代谢主要受神经体液调节,其中甲状旁腺素、降钙素和二羟胆钙化醇/1,25-(OH)2-D3
是调节钙磷代谢的三种主要体液因素。它们主要通过影响小肠对钙磷的吸收、钙磷在骨组织与体液间的平衡以及肾脏对钙磷的排泄,从而维持体内钙磷代谢的正常进行。 (一)、甲状旁腺素的调节作用
甲状旁腺素(PTH)是由甲状旁腺主细胞合成及分泌的一种由8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单链多肽激素。它的分泌受血液钙离子浓度的调节,当血钙浓度升高时,PTH分泌减少,当血钙浓度降低时,PTH的分泌增加,血钙浓度与PTH的分泌呈负相关。PTH主要靶器官为骨和肾,其次是小肠。 1.对骨的作用 PTH能促使骨组织中的间叶细胞转化为破骨细胞,抑制破骨细胞转化为成骨细胞,使骨组织中破骨细胞数量增多,活性增强,其结果是使骨组织向血中输送钙和磷,使血钙、血磷升高。
2.对肾的作用 PTH能促进肾远曲小管对钙的重吸收,抑制对HPO4的重吸收,使血钙升高,血磷降低。
3.对小肠的作用 由于PTH能激活肾中α1—羟化酶,使25—羟维生素D3转变为活性强的1,25—二羟维生素D3,因而能促进小肠对钙磷的吸收。 综上所述,PTH具有升高血钙、降低血磷的作用。 (二)、降钙素的调节作用
降钙素(CT)是甲状腺滤泡旁细胞(C细胞)分泌的一种单链32肽激素,它的分泌直接受血钙浓度控制,随着血钙浓度的升高分泌增加,两者呈正相关。CT的靶器官是骨和肾。
13-5
2-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IT计算机钙磷代谢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