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重点学科建设计划申请书
学科类别: □ 省级特色重点学科
□ 省级重点学科 □√ 省级重点支持学科
学科名称: 机械工程 学科代码: 0802 学科学位授权:□ 博士 □ 硕士 □√学士 学科带头人: 李家春 联系方式: 18985165581 学科所在学校名称: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贵州省学位办制 二零一五年五月
1
填 写 说 明
一、申请学科名称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填写。
二、本《申请书》相关内容请填写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5月30日的内容。本表统计内容应确属本学科,内容必须属实。统计数据要准确无误、有据可查。
三、本《申请书》中涉及的人员均指人事关系隶属本单位的在编人员,兼职人员不计在内。除“学科带头人情况”和“学科主要方向带头人情况”表格外,涉及的成果(论文、专著、专利、科研奖项、教学成果等)均指本学科人员署名本单位的成果。
四、本《申请书》中涉及国家机密的内容,请按国家有关保密规定,进行脱密处理后填写。
五、文字原则上使用小四。打印时必须保持原格式不变,限用A4纸张,双面打印,小于100个页码,胶装。本表封面之上,不得另加其它封面。
六、所在学校应严格审核,对所填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2
一、学科基本情况
教授 学科团队 省部级及以上专家称号人数 总数 6 具有国外其中45岁 学术背景以下人数 人数 4 0 发表论文 论文总数 53 SCI、EI、一级学报或A&HCI、CSSCI收录 13 出版教材 国家规教育部规划教材 划教材 0 研究生导师团队 博士生导师 主办全省性学术会议 0人次 硕士生导师 5 参加学术会议人次 24人次 0 具有博士 学位人数 3 具有硕士 学位人数 3 总数 5 出版论著 国家出版社出版 0 省级出版社 1 其中40岁以下人数 0 副教授 具有国外学术背景人数 0 具有博士学位人数 3 具有硕士学位人数 2 授权专利数 专利数 1 国家行业标准 0 省级行业标准 0 0 科研项目 科学研究 国家项目 4 省部级项目 28 学生培养 人才培养 博士 0 学科条件 学术交流 硕士 0 科研经费(万元) 纵向 775 横向 10 科研成果奖励 国家奖励 0 教学成果奖 国家奖励 0 省级奖励 0 省级奖励 0 教学改革项目 本科生 0 省级 3 校级 3 教学研究论文 核心期刊 0 省级期刊 3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数 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篇数 省级 0 校级 0 0 是否拥有教育部人才培养基地 □是 □√否 学科建设经费投入(万) 1400 主办国际学术会议 0人次 学位授权点 □博士 □硕士 √□学士 主办全国性学术会议 0人次 是否拥有国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 √□是 □否 国家交流 0人次 是否拥有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 □是 □√否 与境外科研教学 机构合作项目数 0 重大仪器设备 价值 800 利用率 90% 出境学习或工作人数 0 3
二、本学科简介
概述本学科形成的历史与现状,主要研究方向的特色、取得的成绩及发展前景;目前在国内省内同类学科中所具有的优势和不足,与国内省内一流学科的主要差距以及今后3年学科建设规划(建设思路、目标、任务和预期成效)。 2.1.机械工程学科现状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2013年成立之初就一直重视机械工程学科建设工作, 在学科方向、学科队伍、科学研究与学术成果、人才培养体系及学科基地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初步形成机械工程学科依托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等专业建设发展的雏形。 (1) 学科方向基本明确 学科方向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机械工程学科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主体学科和学科特色、学科新的增长点以及学科的交叉、融合与渗透因素,结合学校规划、贵州省、毕节市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凝练数字化设计技术及特色装备制造、工程机械动力学与机电集成技术、过程控制与制造物联技术、汽车设计与汽车安全技术作为机械工程学科重点研究方向。 (2)学科队伍初具规模 学科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机械工程学科队伍建设注重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队伍引进与培养、学科梯队和骨干教师队伍的培养,通过引才引智工程,基本形成一支34人组成的学历、职称、学缘结构较为合理的人才团队,其中具有硕博士以上学位24人。 (3)科学研究与学术成果取得初步成效 科学研究与学术成果建设学科建设的标志。近三年机械工程学科建设过程中主持参与国家级、省、市、校级各类项目共32项,科研经费751万,文章53篇,其中SCI检索5篇,EI检索12篇,为学科建设提供了重要载体和研发平台。 (4)学科基地建设成绩显著 学科基地的建设学科建设的依托。机械工程学科建设过程中近三年投入1400余万元搭建各类实验室、资料室、试验场共18个,为机械工程学科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托,建成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新能源汽车工程研究中心,与企业协作成立贵州省低速电动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学科科研平台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与贵州兴国新动力科技公司、贵州坤腾世纪科技有限公司、贵州君安汽车制动系统有限公司、贵州嘉奇机械有限公司、毕节复烤厂、贵州省烟草公司毕节市公司等六家公司企业签署了人才合作实践基地 (5)构建本、硕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是学科建设的落脚点。机械工程学科建设服务于本硕应用型人才培养,机械工程学科方向建设内容与本科人才、师资人才过程结合,搭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四个专业作为学科发展的依托,为机械工程研究生教育体系奠定基础。 2.2主要研究方向及特色 研究方向一:数字化设计技术及特色装备制造 本方向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重点开展数字化设计与高端装备制造技术研究与开发,高度重视技术及装备成果的转化及应用,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优势。 在数字化设计方面,以与毕节市装备制造业紧密联系的工程机械、煤化工机械、烟
4
草机械、山地农业机械及汽车等为研究对象,研究多物理场、复杂工艺和结构非线性力学机理及灵敏度分析方法;开展相关机构与装备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CAE)、逆向工程技术(RE)、虚拟样机(VP)、机械结构拓扑和形貌优化设计(OD)及可靠性设计(RD)等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建立系列化数字设计平台,提升地区装备制造业的设计水平与效率。 在高端装备制造研究方面,结合大型智能工程机械、高效农业机械、煤炭机械、新能源汽车等各类专用装备发展需求,重点开展可靠性低转速大转矩力矩电机驱动、高速电机动力学仿真分析、基于热分析的部件优化设计方法体系、磁-力-热多场耦合分析、电池蓄能、新能源汽车轻量化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研究,推动装备核心技术水平的提升。 本方向团队成员承担的较突出典型项目有:深部及中小煤矿灾害防治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大型数控机床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贵州省重大专项)、大型棉花采摘装备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低压微压舱关键技术研发(贵州省支撑计划)等。 该方向人员全部由中青年教师构成,均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团队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较合理。 研究方向二:工程机械动力学与机电集成技术 本方向围绕国家工程机械发展重大需求,基于结构设计、强度分析、电子控制、流体力学和系统集成理论,将机械、电气、液压、气动和计算机控制技术融为一体,重点开展 “工程机械动力学”和“机电集成技术”两方面研究。针对工程机械关键零部件及机电液系统的重大前瞻性科学问题及共性技术问题,以理论建模与参数辨识为手段,数值仿真、信号处理技术为工具,研究机电、液压系统的动力学特性,研发包括信息采集与融合处理、故障诊断与参数辨识的软硬件系统;综合应用机械、液压、电子、通信、自动化等技术,进行工程机械新原理、新技术的集成创新设计,研究工程机械底盘驱动理论与参数匹配、工作装置与介质相互作用机理、工作机构的自适应控制、无线通信、优化调度、状态监控等。 研究方向三:过程控制与制造物联技术 本方向围绕过程控制装备与制造业信息化发展需求,结合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要求,将过程控制装备的各种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相结合,开展化工过程安全关键性技术工艺研究、化工过程模拟优化、过程安全技术、流程参数控制、多传感制造物联系统三层架构等基础研究,同时开展烟叶烘烤高效节能装备的研发、赤水大批量竹叶提取黄酮过程装备研发、制冷技术与装备研发、煤气输送过程与安全技术、制药装备研发及过程装备物联运行控制与故障监测等应用技术研究。 研究方向四:汽车设计与汽车安全技术 本方向围绕毕节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针对汽车及其零部件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基于结构设计、强度分析、运动学、动力学、传热学和系统集成理论,借助于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分析手段,紧密联合企业,开展汽车系统动力学、车辆振动噪声、汽车橡胶密封条、汽车散热器、新能源汽车蓄能装置及电机电控等关键技术与零部件的研究、设计与开发。同时以解决汽车交通安全问题为目标,开展碰撞能量吸收机理、车-车碰撞相容性、汽车-交通设施碰撞相容性、汽车主动安全性研究、基于主被动结合的碰撞安全技术、车辆系统动力学与ABS系统、车辆动力性与行车安全性等方面的研究,创新研发汽车耐撞性安全车身及车辆安全关键零部件。
5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工程科技贵州省重点学科建设计划申请书 - 图文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