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自修笔记
贺琬珺 320090941800
第一篇 心理、教育研究与科学方法论
第一章 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概述
第一节 心理、教育科学与科学研究 一、科学与科学研究 心理、教育科学研究与其他科学研究相比既有相同点,又有自身的独特之处。了解这些异同,对于掌握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学的含义
科学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真理性认识,表现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科学有其特定的研究方法,即科学方法。 科学还有特定的研究过程。一般来说,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假设检验”的过程。研究者依据一定的理论或观察事实,提出研究假设,设计研究方案,然后收集和分析资料以验证或推翻假设,这个过程就是科学研究过程。科学研究过程要遵循一定的逻辑思路,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二)科学研究的特征
科学研究,就是通过运用各种科学方法,遵循科学的认识过程,根据对收集到的事实材料的分析,对假设或理论进行检验,以寻求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或过程。他有以下特点: 1. 继承性
任何科学研究都不是凭空产生、由零开始的,它总是在前人或他人的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 2. 创新性 所谓创新,就是在前人与他人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3. 系统性
科学研究的系统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其一,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一个有组织的系统;其二,科学研
究的方法也是一个由哲学方法论、一般方法论(原则)和具体研究方法组成的系统;其三,科学研究的组织管理也是一个系统。总之,科学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4. 控制性
如果缺乏控制,科学家就难以辨别研究的对象,就不能确认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因果关系。
上述四个特点表明,科学研究不同于人类其他活动(如日常生活等),它是人类文明的推动力。了解科学研究的特征,是进行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前提。
二、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性质与地位
心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科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点。这种双重性质,使心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处于一种特殊地位。这一地位不仅决定了心理学研究范围的广泛性,而且决定了心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教育科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它是研究人类知识与价值观念传递过程中的教育现象的科学。教育科学研究不仅包括知识的传递过程(即教与学的过程)的研究,也包括人的社会化的研究。
三、心理与教育研究的目的和功能 (一)心理与教育研究的目的 1. 描述
描述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状况是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最基本的目的。在进行深入研究之前,正确地描述研究对象的现状是必要的。 2. 解释
对心理现象或教育现象的活动过程与特点的形成原因、发展变化以及相互关系等做出说明。 3. 预测
预测是根据研究建立的某一科学理论,通过一系列的逻辑推理,对研究对象以后的发展变化和在特定情境中的反应做出推断的过程。 4. 控制
控制是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最高目标,也是最难达到的目的。
所谓控制是指根据科学理论操纵研究对象某一变量的决定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使研究对象产生理论预期的改变或发展。 (二)心理与教育研究的功能
第一,满足人类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需要。
第二,将有关科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 第三,解决个体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以利于个体的健康和发展。
总之,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对于社会进步、人类发展,乃至于个体的健康成长,都具有重要作用。
四、心理与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
从上图可知,心理与教育研究是没有终结的,一个问题解决了或一个假设被验证了,又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问题或假设,又开始一个新的研究过程。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正是人类认识无限性的反映。
第二节 心理与教育研究的特殊性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者的特殊性
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其特殊性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 作为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对象的人是有意识、有心理的有机体,这就决定了
心理与教育研究不能像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那样,只要具备研究对象就可进行研究。
2) 心理与教育研究的对象既是生物实体,又是社会实体,社会性是其显著的特
征。
3) 心理与教育研究涉及的各种变量很多而且复杂,这就决定了心理与教育研究
难以精确地解释和预测。
4) 心理与教育研究通常不能对研究对象做出精确控制与操纵。
5) 人的心理具有发展性,因此在心理与教育的纵向研究中,应该尤其重视成熟
因素的作用。
6) 人的心理还具有个体差异性
7) 研究者同研究对象一样,都具有上述几个特点,研究者同样具有意识,同样
有思想感情和性格。这样研究者对于研究对象的态度、对研究所涉及的变量的观察与分析的准确性,都将受到研究者的价值观念、社会背景、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完全摒弃价值判断的作用而保持冷静、客观地观察、分析问题的态度。 二、研究过程的特殊性 三、研究方法的特殊性
首先,由于研究对象是人,这就要求心理与教育研究要符合伦理性原则。 其次,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目前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的研究方法多属于“黑箱方法”,只能是通过输入输出的信息的比较推测心理活动、加工过程,较难以准确地描述出脑内心理活动的具体过程与变化。
第三,某些方面的心理与教育研究由于难以进行严格的控制实验,因而较难确认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第三节 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所谓客观性原则是指研究者对待客观事实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既不能歪曲事实,也不能主观臆测。 二、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要求研究者不仅要将研究对象放在有组织的系统中进行考察,而且要运用系统方法,从系统的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来分析研究对象与各系统、要素的关系。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四、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要求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要符合被试的身心发展规律,具有教育意义,有利于被试的健康发展。 五、伦理性原则
六、除上述原则外,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还应遵循发展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有效性原则等一般原则。
第二章 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
第一节 心理与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概述 一、科学方法与方法论 ( 一)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指从事科学研究所采用的手段具有客观性,有效性等特性。 (二)科学方法论
科学方法论是以认识论为基础,以科学研究过程为线索,以一整套系统的科学研究方法为内容所建立起来的体系。 二、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体系
第二节 心理与教育研究的哲学方法论 一、心理与教育研究的哲学前提
包括心理与教育科学在内的任何科学的研究都以下述两个哲学前提为
基础。其一是,科学研究的对象或事件是有规律的。其二是,任何事物都是有因果的。
二、科学的心理观与教育观
首先,心理是客观现象的反映。 其次,人的心理反映具有社会性。
第三,人的心理这种反映形式是以人脑这一物质的生理活动为中介的, 具有物质性。
第四,人的心理具有能动性。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工程科技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 笔记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