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电化学分析法
1.参比电极
甘汞电极: 电位固定原因
电 极 反应:Hg2Cl2 + 2e- = 2Hg + 2 Cl- 电极电位:(25℃)
E Hg2Cl/Hg?E
O?Hg2Cl/Hg20.059a(Hg2Cl2)?lg22a(Hg)?a2(Cl?)O?E?E?0.059lga(Cl)2? Hg2Cl/HgHgCl/Hg2电极内溶液的Cl-活度一定,故甘汞电极电位固定。Et= 0.2438- 7.6×10-4(t-25) 2.膜电极:
原理:膜内外被测离子活度的不同而产生电位差。LaF3的晶格中有空穴,在晶格上的F-可以移入晶格邻近的空穴而导电。对于一定的晶体膜,离子的大小、形状和电荷决定其是否能够进入晶体膜内,故膜电极一般都具有较高的离子选择性。 当氟电极插入到F-溶液中时,F-在晶体膜表面进行交换。25℃时: E膜 = K - 0.059 lgaF- = K + 0.059 pF 高选择性,需要在pH5~7之间使用,
pH高时:溶液中的OH-与氟化镧晶体膜中的F-交换; pH较低时:溶液中的F -生成HF或HF2 - 。 3.玻璃膜电极电位产生
水浸泡时,表面的Na+与水中的H+交换,表面形成水合硅胶层 。玻璃电极使用前,必须在水溶液中浸泡。
玻璃电极在水溶液中浸泡,形成一个三层结构,即中间的干玻璃层和两边的水化硅胶层。浸泡后的玻璃膜示意图:水化硅胶层具有界面,构成单独的一相,厚度一般为0.01~10 μm。在水化层,玻璃上的Na+与溶液中的H+发生离子交换而产生相界电位。
水化层表面可视作阳离子交换剂。溶液中H+经水化层扩散至干玻璃层,干玻璃层的阳离子向外扩散以补偿溶出的离子,离子的相对移动产生扩散电位。 两者之和构成膜电位。E膜 = K′ + 0.059 lg a1 = K′ - 0.059 pH试液 4. 检测下限
图中交点M对应的测定离子的活度(或浓度) 。AB段所对应的活度范围为线性范围。离子选择性电极一般不用于测定高浓度试液(<1.0mol/L),高浓度溶液对敏感膜腐蚀溶解严重,也不易获得稳定的液接电位。
横:logα 纵:指示电极电池电动势 α为离子活度。 5.等电位点
在A点,尽管温度改变,但电位保持相对稳定,即此点的温度系数接近零。A点称为电极的等电位点。A点对应的溶液浓度(B点)称为等电位浓度。试样浓度位于等电位浓度附近时,温度引起的测定误差较小。 6.
离子选择性电极作正极时,对阳离子响应的电极,取正号;对阴离子响应的电极,取负号。
7.总离子强度调节缓冲溶液TISAB
①保持较大且相对稳定的离子强度,使活度系数恒定; ②维持溶液在适宜的pH范围内,满足离子电极的要求; ③掩蔽干扰离子。
往试液中准确加入一小体积Vs(约为V0的1/100)的用待测离子的纯物质配制的标准溶液, 浓度为cs(约为cx的100倍)。由于V0>Vs,可认为溶液体积基本不变。
浓度增量为:⊿c = cs Vs / V0
例1:用pNa玻璃膜电极(KNa+,K+= 0.001)测定pNa=3的试液时,如试液中含有pK=2的钾离子,则产生的误差是多少?
解: 误差%=(KNa+,K+× aK+ )/aNa+×100%
=(0.001×10-2)/10-3×100% =1% 例2 某硝酸根电极对硫酸根的选择系数:
KNO3-,SO42-=4.1×10 -5,用此电极在1.0mol/L硫酸盐介质中测定硝酸根,如果要求测量误差不大于5%,试计算可以测定的硝酸根的最低活度为多少? 解:
2.303RTE?K??lgainF
例3:将钙离子选择电极和饱和甘汞电极插入100.00mL水样中,用直接电位法测定水样中的Ca2+ 。25℃时,测得钙离子电极电位为-0.0619V(对SCE),加入0.0731mol/L的Ca(NO3)2标准溶液1.00mL,搅拌平衡后,测得钙离子电极电位为-0.0483 V(对SCE)。试计算原水样中Ca2+的浓度? 解:由标准加入法计算公式 S = 0.059 / 2
Δc=(Vs cs)/Vo=1.00×0.0731/100
ΔE=-0.0483-(-0.0619)=0.0619-0.0483=0.0136 V cx=Δc(10ΔE/s-1)-1=7.31×10-4(100.461-1)-1 =7.31×10-4× 0.529=3.87× 10-4 mol/L 试样中Ca2+ 的浓度为3.87×10-4mol/L。
例4:在0.1000mol/L Fe2+溶液中,插入Pt电极(+)和SCE(-),在25℃测得电池电动势0.395V,问有多少Fe2+被氧化成Fe3+? 解: SCE‖a(Fe3+ ) , a( Fe2+ ) |Pt E = E铂电极- E甘汞
= 0.77 + 0.059 lg([Fe3+]/[Fe2+])-0.2438 lg([Fe3+]/[Fe2+])=(0.395+0.243-0.771)/0.059 = -2.254 设有 X % 的 Fe2+ 氧化为 Fe3+,则:
lg([Fe3+]/[Fe2+]) = lg X /(1-X)=-2.254 X/(1-X)=0.00557; X=0.557%
即有约0.56%的Fe2+被氧化为Fe3+
第三章分光光度法 1.光谱种类
(1)红外吸收光谱:分子振动光谱,吸收光波长范围2.5~1000 um ,主要用于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400~4000cm-1)
(2)紫外吸收光谱:电子跃迁光谱,吸收光波长范围200~400 nm(近紫外区),可用于结构鉴定和定量分析。
(3)可见吸收光谱:电子跃迁光谱,吸收光波长范围400~750 nm ,主要用于有色物质的定量分析。 2. 光的性质
光的波长越短(频率越高),其能量越大。
(1)白光(太阳光):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复合光;
(2)单色光:单波长的光(由具有相同能量的光子组成),激光是一种理想的单色光源。
(3)可见光区:400-750 nm
(4)紫外光区:近紫外区200 - 400 nm;远紫外区10 - 200 nm (真空紫外区) 3.最大摩尔吸光系数
(1)同一种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光度不同。吸光度最大处对应的波长称为最大吸收波长λmax
(2不同浓度的同一种物质,其吸收曲线形状相似λmax不变。反之。 (3)不同浓度的同一种物质,在某一定波长下吸光度 A 有差异,在λmax处吸光度A 的差异最大。此特性可作为物质定量分析的依据。 4.能级跃迁(1<2<3)
不同物质的λmax有时可能相同,但εmax不一定相同;
(1)转动能级:能量差ΔEr=0.005~0.050eV,跃迁产生吸收光谱位于远红外区。远红外光谱或分子转动光谱;
(2)振动能级:能量差ΔEv=:0.05~1eV,跃迁产生的吸收光谱位于红外区,红外光谱或分子振动光谱;
(3)电子能级:能量差ΔEe=1~20eV。电子跃迁产生的吸收光谱在紫外—可见光区,紫外—可见光谱或分子的电子光谱。 5.电子跃迁及吸收带
四种跃迁所需能量ΔΕ大小顺序为:n→π* < π→π* < n→σ* < σ→σ*
⑴ σ→σ*跃迁
所需能量最大,σ电子只有吸收远紫外光的能量才能发生跃迁。饱和烷烃的分子吸收光谱出现在远紫外区(吸收波长λ<200nm,只能被真空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到)。如甲烷的λ为125nm,乙烷λmax为135nm。 ⑵ n→σ*跃迁
所需能量较大。吸收波长为150~250nm,大部分在远紫外区,近紫外区仍不易观察到。含非键电子的饱和烃衍生物(含N、O、S和卤素等杂原子)均呈现n →
σ*跃迁。如一氯甲烷、甲醇、三甲基胺n →σ*跃迁的λ分别为173nm、183nm和227nm。 ⑶ π→π*跃迁
所需能量较小,吸收波长处于远紫外区的近紫外端或近紫外区,摩尔吸光系数εmax一般在>10000L·mol-1·cm-1,属于强吸收。不饱和烃、共轭烯烃和芳香烃类均可发生该类跃迁。
K吸收带:吸收峰在217~280nm。与共轭体系有关。 B吸收带:芳香族化合物,在230~270nm
E吸收带:芳香族化合物,E1带出现在185nm,为强吸收εmax一般在>10000L·mol-1·cm-1;E2带出现在204nm,为较强吸收,εmax>1000L·mol-1·cm-1 ⑷ n →π*跃迁(R吸收带,吸收峰在200~400nm)
需能量最低,吸收波长λ>200nm。含有杂原子的双键不饱和有机物,如羰基,N=O,-N=N-等。摩尔吸光系数一般为<100 L·mol-1 ·cm-1,吸收谱带强度较弱。分子中孤对电子和π键同时存在时发生n →π* 跃迁。
但苯环上有取代基且与苯环共轭或在极性溶剂中测定时,B带精细结构会简单化或消失,吸收强度增加且向长波方向移动;E带和K带合并且向长波方向移动。
6.紫外图谱分析
⑴若在200~750nm波长范围内无吸收峰,则可能是直链烷烃、环烷烃、饱和脂肪族化合物或仅含一个双键的烯烃等。
⑵若在270~350nm波长范围内有低强度吸收峰(ε=10~100L·mol-1·cm-1),(n→π跃迁),则可能含有一个简单非共轭且含有n电子的生色团,如羰基。 ⑶若在250~300nm波长范围内有中等强度的吸收峰则可能含苯环。 ⑷若在210~250nm波长范围内有强吸收峰,则可能含有2个共轭双键;若在260~300nm波长范围内有强吸收峰,则说明该有机物含有3个或3个以上共轭双键。
⑸若该有机物的吸收峰延伸至可见光区,则该有机物可能是长链共轭或稠环化合物。 7.
(1)生色团:最有用的紫外—可见光谱是由π→π*和n→π*跃迁产生的。这两种跃迁均要求有机物分子中含有不饱和基团。这类含有π键的不饱和基团称为生色团。简单的生色团由双键或叁键体系组成,如乙烯基、羰基、亚硝基、偶氮基—N=N—、乙炔基、腈基—C三N等。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工程科技仪器分析总结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