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1.属( )草稿未定 2.谗谄( )之蔽明也 3.惨怛() 4.谗人间()之 5.帝喾() 6.濯淖( ) 7.皭()然 8.滓() 9.从()亲 10.商于( )之地 11.屈匄() 12.靳()尚
13.唐昧( ) 14.咎( ) 15.不肖( ) 16.随属( ) 17.忠臣之分( ) 18.被( )发 19.渔父( ) 20.餔()其糟 21.温蠖() 22.汶汶( ) 23.啜()其醨()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人穷则反本 3.靡不毕见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5.屈平既绌 6.亡走赵,赵不内 7.濯淖污泥之中 8.厚币委质事楚 9.被发行吟泽畔 三、解释多义词 1. 属
屈平属草稿未定()/亡国破家相随属()/属予作文以记之()/名属教
坊第一部(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吾属今为之虏矣()/神情与苏、黄所不属() 2. 伐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其后秦欲伐齐()/伐薪烧炭南山中( )/此五霸之伐也()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口诛笔伐( ) 3. 疏
王怒而疏屈平()/北决九河,通十二渚,疏三江()/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论积贮疏( )/十三经注疏( ) 4. 离
“离骚”者,犹离忧也( )/约从离衡()/如有离违,宜别图之()/多情自古伤离别() 5. 本
父母者,人之本也( )/本末倒置()/今背本而趋末()/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在冀州之南( )/己后典籍皆为板本( )/今存其本不忍废()/用芽者自从本说()/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臣本布衣()/抑本其成败之迹( ) 6. 志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博闻强志()/其志洁,其行廉( )/聊斋志异( )/项脊轩志( ) 7. 指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如削葱根()/璧有瑕,请指示王()/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 )哙遂入??头发上指( )/指通豫南( ) 8. 闻
博闻强志( )/忽闻门外虫鸣()/初闻涕泪满衣裳 ( cháng ) (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况草野之无闻者欤()/无何,宰以卓异闻() 9. 留
因留怀王以求割地()/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令()/先生可留意矣()/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 10. 迁
顷襄王怒而迁之()/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予左迁九江郡司马()/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战、守、迁皆不及施()
11.父 渔父见而问之曰()/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12.弹 新沐者必弹冠( )/莫辞更坐弹一曲( )/而设法备贮弹药,则可也( ) 13.害 争宠而心害其能( )/邪曲之害公也(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 四、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并加以解释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2.谗谄之蔽明也 3.邪曲之害公也 4.方正之不容也 5. 明道德之广崇 6.蝉蜕于浊秽 7. 厚币委质事楚 8.泥而不滓 9 其后楚日以削 10.亡国破家相随属 11 时秦昭天与楚婚 12.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13.身客死于秦 14.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15.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16.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17.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五、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古今异义词
1.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2.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3.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4.奈何绝秦欢 5.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6.颜色憔悴。 7.形容枯稿 8.而能与世推移 9.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六、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 遂绝齐 3.又因厚币用事者臣勒尚 4.以出号令
5.方正不容也 6.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7.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而自令见放为 8.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9.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10.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11.明道德之广崇 12.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13.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14.蝉蜕于污秽,以浮游于尘埃之外 15.楚人即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16.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七、解释下列成语 1.怀瑾握瑜 2.博闻强志 3.随波逐流 4.弹冠振衣 5.与世推移
八、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鲁迅曾经赞誉《史记》为“ , ”。
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他创作《史记》的目的是:“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 。” 3.司马迁《报任安书》中表现屈原作《离骚》的原因的句子是:“ , ”。
九、作家作品常识填空
1.《史记》记载了我国从传说中的黄帝直到汉武帝时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______ 通史。作者为______ 。
2.根据课文回答:屈原(约前340~前27),名___,字___,又自云名正则, 字灵均,___时期___国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主要作品有 《 》《 》。 十、文题理解
解释“列传”:
十一、从课文中找出能代表屈原各个时期情况的一个字写在下面
十二、作品主旨与构思特点
1.从课文看,屈原政治和文学方面的才能主要表现在哪里? 答:
2.课文重要表现了屈原怎样的精神和品德? 答:
3.课文是怎样来表现屈原对楚国的重要性的? 答:
4.屈原和渔父的对话各自表现了怎样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们的观点? 答:
十三、层次结构
1.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2.文章第三自然段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各层大意是什么?表达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
十四、写作特点(含写作技法和语言特点) 试比较《屈原列传》与一般传记的不同点。 答:
拓展阅读及训练
十五、下文是《汉书》中《霍光传》的最后部分,霍光,骠骑将军霍去病之弟,以受汉
武帝之命,辅佐汉昭帝、拥立汉宣帝,把持朝政一二十年。霍光死,其家族犹权倾朝野,骄恣无节,发展到要谋反,被人告发后遭族灭。节选的这一部分,是写霍氏被族灭后的论功行赏、交代霍氏族灭的由来,以及汉室最后对霍氏的处理。先通读一遍,标点“宣帝始立”一段,然后再分段细读,做段后和篇末的题目。 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夫奢则不逊①,不逊必海上;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有,众必害之。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乃上疏,言:“霍氏泰盛②”;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至亡。”书三上,辄报闻③。
注: ①[不逊]不顺乎礼义常道。逊,通“驯”。 ②[泰盛]指权力太大,气焰太盛。“泰”,通“太”。③[辄报闻]封建皇帝处理臣下奏章的一种方式,只说“已知道”,不依言处理。
习题一:
(1)“逆道”,此处的意思是:A 谋反之道;B 违反顺于礼义之道;C 违背待人接物之道。
(2)“在人之右,人必害之”,联系下几句看,“右”和“害”的意思是:A上、害怕B右边、害怕;C上、忌恨;D右边、忌恨。
(3)“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几句的正确泽语是:A陛下即使爱霍氏给以优厚待遇,也应及时加以抑制,不使他们发展到自取灭亡的地步:B陛下如果厚爱霍氏,就应随时加以抑制,不让他发展到自取灭亡;C陛下即使厚爱他们,也应随时加以打制,不让他们自取灭亡。
其后,霍后沫灭,而告霍氏者皆封。人为徐生上书日:“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会突①,旁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②,余台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③,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清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今茂陵徐福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宜防绝之。乡使福说得行,则国亡裂土出爵之费,臣无逆乱诛灭之败。往事既已,而福独不蒙其功。唯陛下察之,贵徙薪曲突之策,使居焦发灼烂之右。”上乃赐福帛十匹,后以为郎④。
注:①[在突]直烟囱。②【上行】上座,行:读h?ng。这句言那些因救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坐于上座。③[不录言曲突]没把建议改为弯曲烟囱的人计算在有功者之内。录,计算。④[郎]郎官,宫廷侍卫。 习题二:
(1)“更为”的意思是、;“且”的意思是__________。
(2)“余各以功次坐”是说:A其余的人凭救火之功依次就坐;B其余的人都按功劳大小依次就坐:C其余的人都按功劳等次就坐。
(3)“且有变”,“变”的意思是、;“唯陛下察之”,“唯”的意思是 (4)“贵徙薪曲突”二句的修辞方法是:A引用;B借代;C比喻;D省略。
宣帝始立谒见高庙①大将军光从接乘②上内严惮之③若有芒刻在背后车骑将军张安世代分骖乘天子从容体肆甚安近焉及光身死而宗族竟诛故俗传之曰威震人主者不畜④霍氏之褐萌于骖乘
注:①[高庙]汉高祖庙。②[从驻乘]跟随前去,骑马随侍皇帝车倒,乘:读shang。③[上内严惮之]皇上小心非常害怕他。④[不畜]不容。
标点参考答案:(立,)(庙,)(乘。)(之,)(背。)(乘,)(体,)(焉。)(死,)(诛。)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幼儿教育《屈原列传》随堂练习[1]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