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 坐 与 禅 修
现代人静坐不外乎有下列几种因素和目标,诸如:身强体健、身心安谧、发掘潜能、增进脑力,以及深具宗教情怀的天人合一、出神入化、通天彻地、特异功能、四禅八定,还有具备佛教观的超凡入圣、三明六通、明心见性、解脱涅盘、证悟菩提??等。其中明心见性、解脱涅盘、证悟菩提才是佛教静坐禅修的目标。
静坐即是以坐的方式来让自己的身心安静下来,进而修习禅观来了解自己的思想和心性,渐次开发自己的心智。倘若静坐是导向获得深邃的禅定,乃至天人合一、三明六通,就非佛教静坐禅修的目标了。
静坐禅修只是佛教整体修行内的一项工具而已;虽是极为重要,但非唯一。佛教的整体修行是以「戒、定、慧」三学建构成完备的轨则;其中「定学」以静坐为启蒙,主要重点在「禅观」,即是将日常生活所接触的任何对象(自己、他人、环境),都拿来做为修行的素材,非独挶限在静坐部份。
佛教禅修的主因是起源于:
1.自己感苦而意欲离苦,此为解脱心,属于「利己行」。
2.然而,睹见众生如己苦而不忍之,急欲拔度,此为慈悲心,属于「利他行」。所谓:发起菩提心(即称发心)而达「自度度他」;终极目标是趋向「亲睹诸法实相」而「证悟菩提」。
我们是要依止佛法(禅修)来淡化与断除自己心中触境衍生的贪、瞋、痴、慢、疑、邪见等恶质的心性与负面的情绪,精进地训练自己的心绪犹如无波水而清澈不染;除此以外,都不是我们学习静坐所要的,因此必须舍弃、必须远离。这种目标完全契应现今世人趋向开发自己的「情绪智能(EQ)」与「心灵智能(SQ)」,相异点在于我们是用「佛法」来开发与增强。
静坐与禅修的关联
静坐虽然可以让自己的身心安静下来。然而,当我们不静坐时,面对眼前的各种境况,以及内心的思绪与情绪,却经常会落入惯性模式,或者依旧烦恼不断。此时此刻,静坐似乎毫无功效。因此,除了学习静坐之外,还必须升进到「禅修」的领域。也就是要广及到走路时、吃饭时、说话时、工作时、睡觉时??做任何事时,都要能将「静坐心法」运用上去。
是故,静坐只发生在“坐”的时候,而「禅修」却是无时无刻都在修行,对象包罗眼前所遭遇的一切人事物境,以及内心所衍生的心思与情绪。
最初的禅修对象是自己的惯性思惟和负面情绪。负面的情绪与不确实的思惟,必须要运用「正念」来观照;因此,「正念」的养成就成为当务之急。
佛教静坐的最初目标,就是培养自己的正念。
- 1 -
美国心理治疗师塔拉?班奈特说:「觉察情绪是第一步。原因是,当人生中的事件引发某些情绪习惯时,除非我们能在第一时间抓住并挑战它,否则这些习惯将支配我们的认知和反应。」
又说:「当情绪习惯的支配力量越来越大,它们就会反复重现,使我们的人际关系、工作以及对自己的基本认知更形复杂。」。这就是缺乏「正念」或失却「正念」,而无法运用「正念」来观照当下所致。
已往生的泰国当代尊者阿姜查曾说:「修行的直接方法是去拥有正念。去拥有正念就是去了解你自己,去了解你心灵的状况和你的生命。」
泰国当代高僧佛使比丘也说:「无论如何,尝试控制自己不要随着情绪走,在佛教中是个很重要的原则。调伏身心,使它们不会随着情绪走,那并不是受苦,反之,它是克服苦的方法。」
培养正念
佛教原始经典《杂阿含经784经》对正念的定义:「何等为正念?谓:念随顺,念不妄、不虚。」
「念」指心识的思念,即是意识内剎那相续的念头。「念随顺」就是将精神集中在每个念头上,亦即念念相续而不间断;如此就能产生「忆持力」。当我们专心在某件事情时,经常会有「念随顺」的现象显发。「念不妄不虚」就是产生的念头不是迷妄的、也不是虚假的、也不是不务实的,更非执拗的。因此,「正念」就是与现前的真实相完全契合的心念。
阿姜查尊者对正念如此定义:「正念是忆持力,正知是自我觉醒。」 捷克籍的南传比丘性空法师在所著《念住之道》说:「念的特相是念念分明,把心稳定在所缘上,就像石头沉入水中。」
将佛教的正念禅修引入精神治疗的美国心理治疗师塔拉?班奈特如何定义正念呢?「正念的意义是:认清事物的本质而不试图改变。」
阿姜查尊者说:「在修习正念中,什么是必须的?那就是:经常“觉醒”我们的所思、所做、所说。我们将“觉醒”放进我们的行、住、坐、卧中──放进所有的威仪中。??觉知什么呢?觉知什么是对和什么是错──无时无刻。??你应该了解那些状况──哪些该被舍弃,哪些该被培养。」
「每逢心经验到一种感觉时,我们仍然执着它吗?我们仍然绕着它制造问题吗?我们仍然在它上面感受快乐和憎恶吗?简单地说:我们仍然迷失在我们想法里吗???如果我们不喜欢某种事物,我们反应出憎恶;如果我们喜欢它,我们反应出快乐。??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必须知道我们仍然有过失,我们仍然不完美,我们仍然有工作做。那必须有更多的放弃和更多的持续培养。」
- 2 -
在禅修养正念的过程中,我们持续学习如何放下与现实脱节的想法和感受,坚持地专注在「当下的真实体验」;倘若因为受到某些干扰而造成暂时的扰动、迷失或慌乱,藉由持续地专注和觉知,将会让自己回归到「觉醒的明朗相」。
阿姜查尊者说:「如果我们只是让我们的感官去行使它们的自然功能,问题会在哪里生起呢?不会有问题!」→这就是当下的正念。
禅修的功能
佛教的禅修必能导向正念的培养,伴随正念而正知也能更坚固;具备「正念」与「正知」,将在面对一切境况时,能以「正见」洞见当下对象的本来面貌,以及自己真实体验的明朗相,这是一种清净的醒觉。
塔拉?班奈特说:「正念是透过禅修获得的觉察力,它培养人在每一个当下,都有认清事物本质的能力。平时,我们的注意力总是到处游荡,举凡各种妄念、闪过脑海的回忆、令人心神荡漾的幻想,以及所见、所闻或知觉的事物,将我们耍得团团转。相较之下,正念不受任何事物干扰,而是持续专注在心性的变动上。正念既不随顺,也不受制于想法或感受,而是沉着地旁观想法和感受的生灭。」
当显发的「正念」越坚固、越强壮时,会形成一股「念力」,就能包容所有的情绪反应与讨厌人事物境的冲激。于是,早期对这些冲激、感受自然衍生的惯性反应就会产生良善的改变──自己能够以更开放的心胸来面对内心的纷扰,很多早期无法跨越的荆棘,此时都会迎刃而解。
拥有这股「念力」,我们就能深入觉照累世积留的恶习性与业障起因,持续了解而断除自己的烦恼,以及终止生死的轮回。
静坐对今生的实质效益
每个人时时刻刻都生活在动荡不停、变化多端的环境里,每天都必须应付接踵而来的事情,每一分、每一秒由脑海里漂流着无量无数的念头,根本就没有停止或喘息的机会,紧张、焦虑、烦燥、忙乱、急迫、失落、怅惘等恶魔,吞蚀了我们每一寸肌肤,占据了我们清静心田的每一分空地,主宰了我们每一世的命运,延伸而成的是虚伪、冷漠、排斥、逃避、愤怒、争斗、自私、痲痹、懒散、迫害、嫉妒、猜疑、谄曲、五逆十恶等丑恶的行为表现。
无可讳言的是,我们实在无法藉由行动中、忙乱中来让自己静下来,我们尚未让自己拥有在动中取静而不乱的能耐,而我们又必须具备此种能力。这将如何呢?
- 3 -
当务之急,就只有先强迫自己暂时停止一切活动,让自己坐下来,慢慢地放松每一寸肌肉和神经,以及放开每一丝闪过的念头(而非斩断或逃避每一丝念头),真正的静下来。
我们无法看清楚一杯晃动的污水里面的东西,所能见到的都是一些脏东西,或是一片黑;这些脏、黑,就像是自己的坏念头、坏习惯、负面情绪、邪恶的观念和认知。现在,我们将这杯污水放在静止的桌子上,让水停止晃动,参杂在水中的脏东西,就会慢慢地沉殿下来。此时,我们就能很清楚的发现「微尘粒子」,乃至看见水底的泥垢。
当我们发现到杯底的泥垢时,就等于是看到了自己沉积已久的劣根性,也就是「假我」:贪爱、瞋恨、傲慢、自私、猜疑、嫉妒、虚荣、偏见、自卑、散慢、懒惰、不服输、不敢面对现实??等。此时,静坐的功能就开始生效了;再次进入「止、观」的禅修领域里,以「静观其变」而永不介入、不逃避的方式面对这些「假我」的生生灭灭,终使自己的本来清净心浮现出来。在彻见自己「清净觉性」之后,身心才算是干净的,往后才会有过滤脏东西的能力。
虽然,藉由禅观逐部发现假我,清除微尘、泥垢,进而令心水澄清,本性透澈。可是,我们却不能永远的定止在当下静谧的内心世界里,何况万法无常。是故,在身体及心思都是动态的情况之下,又如何让已经沉淀的微尘不会受到晃动而再次混浊?甚至于,运用流动的水,来清理心底的泥垢呢?以及,让业已清净的心湖,拥有过滤的功能,而不再遭受二度污染呢?
在这个时候,就必须运用打带跑也能凑效的方法来处理了。即是,不但要能静坐,还必须要能静行、静立、静卧??等;这就是禅修功能的开展。
当我们运用禅修的功能,来面对周遭的环境时,就不会再有逃避、埋怨或冷漠的行为出现。并且,也能平等、慈悲地面对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样物及每一种现象的变化,无论它们变迁得多么快、多么复杂,睹景而不被其所乱。进一步地,日久功力增强之后,就能清楚地洞澈事态及万象的本质。此时,当然能实实在在地生活在每一分、每一秒之中,当然也会过得很自在、很优闲、很快乐;而这些优质的心境却非建立在自己拥有哪方面的满足。这就是「活在当下」而不再造下任何恶业,今生的运势必定亨通顺畅的,乃至心想事成。
◎ 必需注意的事项?
静坐前,必须将环境(噪音、湿气、空气、人为??)、心情(烦心事、担忧、祈盼??)、肢体(病痛、柔软度??)等状态处理妥当,尽量排除这些状态可能带来的干扰,最好让其不会发生在静坐的时段。
1)空气要流通,窗户不要紧闭,禁止燃烧任何香料(包括香烛、香环、盘香)。 2)光线适中,没有人为或噪音干扰,湿气要能适应。
- 4 -
3)刚坐时身体不要有过冷或过热的感觉。尤其是后颈项、肩膀与背、腰不可有凉意或寒冷。
4)情绪要稳定,没有烦心事或不去攀缠,没有病痛缠身;倘若有烦心事、心情欠佳、病痛难耐等状况都不可静坐。不去担忧尚未发生的事,不过度祈盼任何人或事,不要自己吓自己。
5)臀部要垫高,双膝要触地并用毛巾覆盖。盘腿与否,均可。 6)解除身上的任何束缚,包括:眼镜,手表,腰带,鞋袜,手镯,耳环,项链??等,还有要卸妆。
7)暖身动作要做,至少要让手脚、胸腰都不会紧绷。下坐后,要做脸面与手脚的按摩;最好能走一走。
◎养成定时静坐的习惯
1)每次都限定自己至少静坐30分钟,最终目标要能静坐达50分或90分钟。起坐后,倘若时间未到,不论外境或身心产生何种状况,都不要放弃而提前下坐。 2)每天至少静坐一或二次,越多越好;并且选择晨起坐或睡前坐,清晨五点左右的时段最佳。
3)虽然事先防备都做了,但在静坐中依旧会遭受「内因」的干扰。最大的「内因干扰」首推「胡思乱想」;因此,必须用「数息法」克制。就是持续利用「依数」与「安住数」,一直达到「念数」的境界后,才可谓培养初步的专注力;往后只要保持住即可。倘若掉了,必再回到原点,无须气馁,一察觉到,就赶快「依数」、「安住数」??。
4)在长期坚持「安住呼吸」的训练下,会培养出「正念」;接着,依旧带着「正念」持续地专注「每个当下」,就能显发「念力」而清晰洞察眼前事物的本质,不会被表相内貌所蒙蔽,牵引得自己落入负面情绪的漩涡里。 禅修七步骤
觉照法门「参究本心」部份分为七个步骤次第实践,计有:
八式暖身法→七支盘坐法→身心松弛法→九字吐音法 四步数息法→四步随息法→五步下坐法→经行觉观法
从初学静坐开始,必须渐次熟练这七个步骤,乃至进入启蒙阶专修或更深层的禅修,依旧遵循这七步骤。其中,只是第五步的心法,有所改变而已。
第五步骤的心法:先修持数息法,在实证修持目标后,才进级至随息法、止息法,乃至升进到入门阶段的「观呼吸」。这些都是「觉照法门」前三阶段的「心法」,也就是「参究本心」的基础功课。
- 5 -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幼儿教育静坐与禅修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