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滑落与滑坡地貌
由岩体、土体或碎屑堆积物,在重力作用下,沿滑动面发生整体下滑的现象叫作滑坡。滑坡由滑坡体和滑动面组成。滑坡体、滑动面都可形成滑坡地貌。 滑坡产生的条件
(1)地下水和地表水 (2)岩性与地质构造 (3)斜坡形态 滑坡的诱发因素
(1)地震 (2)斜坡形态的改变 (3)大气降水和地下水的变化 (4)地表水对坡麓的冲蚀
(5)人为活动对坡体稳定性的破坏 (三)蠕动
坡面上的岩屑、土体在重力作用下,顺坡发生极缓慢移动的现象称为蠕动。 15°—30°的坡地最易发生蠕动。土屑蠕动的原因主要是土层的冻融交替、干湿变化和温度升降等。
蠕动可造成坡面土层或碎屑层发生弯曲及斜坡上的物体变形。 第三节 流水地貌
一、坡面流水与沟谷流水地貌 (一)坡面流水地貌
雨水或冰雪融水在坡面直接形成薄层片流,片流受坡面微小起伏影响汇聚成没有固定流路的网状细流,因而坡面流水对地表的侵蚀比较均匀。
一般来说,在分水岭的顶部地面较平坦,片流较小,冲刷能力微弱,成为微弱侵蚀带;坡面的中段,坡度较陡,流量较大,冲刷强度也大;到了坡麓地段,因坡度变缓,流速变小,便出现堆积。
影响因素: 气候条件、地表物质、地形条件 (二)沟谷流水地貌 坡面细流顺坡而下时,流速、流量加大,并转变为线状集流,形成冲刷能力增强的沟谷水流,并形成沟谷地貌。 沟谷的发育与形态
细沟→切沟→冲沟→坳沟 沟谷地貌组合
集水盆、沟谷主干、洪积扇 (三)泥石流
指山地沟谷中由大量的沙、土、石块等固体物质与水组成的一种特殊洪流。 ◆形成条件:① 大量的松散固体物质;② 暴雨和洪水; ③ 陡峻的沟谷。 ◆地貌:上游多崩塌、滑坡;中游形成峡谷;下游出口处,稀性泥石流形成泥石流扇,而粘性泥石流则形成砾石垄岗。 类 固 体 含 容 重 型 量 稀性泥石流 15 — 40% 1.2 —1.8 t/m3
粘性泥石流 40 — 60% >1.8 t/m3
三、河流地貌
(一) 河谷的发育
河谷——由河流作用塑造而成的长条状凹地。
河谷的基本地貌形态:河床、河漫滩、河谷阶地。 河谷的发育
◆峡谷:呈V形,下蚀为主,谷底几乎为河床占据。
◆宽谷:呈宽 V形,侧蚀为主,形成曲流河床,河床左右不对称,发育河漫滩。 ◆成熟河谷: 为宽浅 U 形,以河流堆积作用为主,形成泛滥平原。
(二)河床与河漫滩
河床是指河流平水期河水占据的谷底部分
河漫滩是指洪水时期为洪水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广阔的大型河漫滩称为 “ 泛滥平原 ” 。
河漫滩的发育
① 滨河床浅滩阶段
最原始的河漫滩是出现在年青时期的 V 形谷内,由于河流的侧向侵蚀,使谷坡逐渐后退,谷底开始展宽,在河弯的凸岸处形成狭窄的和由粗大砾石所组成的滨河床浅滩。 ② 雏形河漫滩阶段
随着侧向侵蚀作用的不断进行,凹岸继续后退,凸岸处雏形浅滩不断扩大加高,以致在河流平水期也大片露出,发展成为雏形河漫滩。
这时,因河谷仍比较窄,洪水时水深和流速仍然较大,在谷底的堆积物仍以粗粒的推移质如砾石和砂等为主,而悬移质如泥和粉沙则被水流带往下游。 ③ 河漫滩阶段
雏形河漫滩形成以后,谷底进一步扩宽,滩面再度淤高,洪水时由于滩面水深变浅而流速减小,洪水中的大量悬移质就可以在那里沉积下来,构成由粉砂及粘土组成的沉积层。这样雏
形河漫滩就发展成为真正的河漫滩。 (三)三角洲 1.河口三角洲
河口三角洲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处,常形成平面上呈三角形的堆积体,称三角洲。 三角洲沉积从平面上和剖面上都可以分为三个带。即三角洲平原带、三角洲前缘带和前三角洲带
根据三角洲的形态特征,可分为下面几种类型: (1)鸟足状三角洲 (2)尖头状三角洲 (3)扇形三角洲 (4)多岛型三角洲 2.洪积扇
干旱半干旱区的季节性或突发性洪流在河流出山口因比降突减、水流分散、水流减少而形成的扇形堆积地貌。 (四)河流阶地
由于河流下蚀,过去不同时期的谷底便相对高出洪水期水面,呈阶梯状分布在谷坡上,称为阶地。
阶地的类型 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基座阶地 第四节 喀斯特地貌
◆凡是水对可溶性岩石以化学过程(溶解和沉淀)为主,机械过程(流水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和堆积等)为辅的破坏和改造作用,称为喀斯特作用。由这种作用形成的地貌叫喀斯特地貌。
一、岩溶作用(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 (一)岩溶作用的化学过程
水中含有CO2时,水对石灰岩的溶解能力就大为提高。CO2与水化合成碳酸,碳酸电解析出 H+,与石灰岩中的CO32- 作用形成离子状态的溶解物质 Ca2+ 和 HCO3- 并随水流失。
(二)岩性与构造条件
可溶性岩石可分为碳酸盐类(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硫酸盐类(石膏、硬石膏)和卤化物盐类(岩盐、钾盐)。卤化物盐类的溶解度最大,硫酸盐类次之,碳酸盐类最小。 在碳酸盐岩中,就溶解能力而言,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因此,石灰岩区喀斯特地貌发育,尤其是节理发育、层厚、质纯和位于区域性断裂带的石灰岩,喀斯特作用最强。 (三)水动力条件 水的溶蚀能力、岩石化学性质及透水性对岩溶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湿热气候区地表水与地下水流量大且活动性强,故岩溶作用强,反之干旱高寒区岩溶作用很弱。
在长期稳定、河流深切的地区,地下水垂直分带比较明显。包气带地下水垂直向下运动,形成落水洞;浅饱水带地下水以水平流动为主,常发育水平溶洞与暗河。 二、喀斯特地貌类型 (一)地表喀斯特地貌 1. 石芽与溶沟
2. 漏斗(溶斗)与溶蚀洼地 3. 落水洞
4. 岩溶盆地与岩溶平原 5. 峰丛、峰林、孤峰与残丘 (二)地下喀斯特地貌 1. 溶洞与地下河
溶洞中发育有: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幔等 2. 暗湖
三、喀斯特地貌发育过程
在理想状态下,岩溶区地貌的发育过程大致如下。
① 首先发育地面的石芽、溶沟、漏斗和落水洞。地表水部分转入地下,循裂隙进行溶蚀。 ② 随着裂隙的不断扩大,岩体内形成许多独立的洞穴系统,无统一的地下水面。随地下洞穴发育,独立洞穴归并,地下水位渐趋一致,地下水位以上出现干溶洞,附近发育地下河。地面缺水、支离破碎。
③ 由于长期溶蚀和侵蚀,地面逐渐蚀低,较浅的溶洞与地下河因崩塌而出露地表,地下河逐渐转变为地面河。随崩塌范围扩大,破碎地面就出现大型的溶蚀洼地和峰林等地貌。 ④ 最后,地下河道及溶洞的大量崩塌形成了地表水系,岩溶盆地不断蚀低扩大,地面广布石灰岩残余堆积物,形成溶蚀平原,但石灰岩残丘及孤峰仍有存在。 第五节 冰川与冰缘地貌 一、冰川地貌 (一)冰川作用 1. 冰蚀作用
磨蚀作用 在冰川滑动过程中,它们不断锉磨冰川床,这种作用通常称为磨蚀作用 拔蚀作用 冰川下面因节理发育而松动了的岩块和冰冻结在一起,冰川运动时岩块被拔起带走,这就是拔蚀(掘蚀、挖蚀)作用。 2. 搬运作用
◆ 被冰川搬运的碎屑物统称为冰碛物,巨大的砾石称为漂砾。
◆ 冰碛物分为 6 种:表碛、侧碛、中碛、底碛、内碛、终碛。大陆冰川只有底碛和终碛两种。
3. 堆积作用
冰碛物结构疏松,堆积杂乱,无层理,磨圆度极差,表面有擦痕。 (二)冰川地貌 1. 冰蚀地貌
冰斗、刃脊、角峰、冰川槽谷(U形谷)、羊背石、悬谷、冰蚀三角面、峡湾等。
冰斗呈围椅状,三面环以峭壁,出口处有冰槛,底部是一个洼地。冰斗发育于雪线附近,冰斗底部高度可指示雪线高度。
2. 冰碛地貌 冰碛丘陵、侧碛堤、终碛堤、鼓丘等
鼓丘是高数十米、长几百米的流线型丘陵。平面上呈蛋形,长轴与冰流方向平行。迎冰面陡,背冰面缓。 3. 冰水堆积地貌
冰水扇、冰水河谷沉积平原、季候泥、冰砾阜与冰砾阜阶地、锅穴、蛇形丘等。 4. 冰面地貌
冰瀑、冰裂隙、冰川弧拱、冰面河、冰面湖、冰蘑菇、冰塔林。 二、冰缘地貌(冻土地貌) (一)冻土的一般概念 凡处于零温或负温,并含有冰的各种土体或岩体,称为冻土。温度状况相同但不含冰的,则称为寒土。
冻土按其处于冻结状态的时间长短,可以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两类。 多年冻土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融冬冻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 (二)冰缘地貌(冻土地貌)
1. 石海与石河
2. 构造土(多边形土、石环) 3. 冻胀丘和冰锥 4. 热融地貌
热融地貌是指由热融作用产生的地貌。热融地貌分为热融滑塌和热融沉陷两种。 第六节 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一、风沙作用
风和风沙流对地表物质所发生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称为风沙作用。 (一)风蚀作用(吹蚀、磨蚀)
吹蚀作用:风直接把地表松散物质或岩石表面的 风化产物吹走
磨蚀作用:风挟带的沙子对地表物质的冲击、磨擦, 一般在接近地面处比较强烈。 (二)搬运作用
风的搬运作用以贴近地面(离地面30cm高度内)的沙子搬运为主,绝大部分沙子是以跃移方式搬运。
(三)风积作用
风沙搬运过程中,当风速变弱或遇到障碍物以及地面结构、下垫面性质改变时,就会发生砂土堆积,即风积作用。
风积物的主要类型有风沙堆积和风成黄土。
风积物的主要特征:粒级多为粘土到沙;粒度均一,分选好,磨圆度高。 二、风沙地貌 (一)风蚀地貌
1. 风棱石与石窝
2. 风蚀柱与风蚀蘑菇 3. 风蚀洼地与风蚀盆地 4. 风蚀谷与风蚀残丘 5. 雅丹地貌 (二)风积地貌
风积地貌:主要指在沙漠里、由风积作用所形成的各种沙丘形态。 按沙丘形态与风向之间的关系可分为:
(1)垂直于风向的横向沙丘—新月形沙丘、沙丘链和复合型沙丘链等 (2)平行于风向的纵向沙丘—新月形沙垄、沙垄和复合型沙垄等 (3)多风向作用下的沙丘形态—金字塔沙丘 ● 新月形沙丘的特点
新月型沙丘是一种最简单的横向沙丘形态。
平面形态:呈新月形,沙丘的两侧有顺着风向向前伸出的两个角(翼);
剖面形态:有两个不对称的斜坡,迎风坡凸而平缓,坡度为10°~ 20°;背风坡凹入而较陡,坡度为28°~33°,相当于沙子的最大休止角。
高度:通常高数米~数十米,但也有超过百米者。其宽度一般为长度的10多倍。 (三) 沙丘的移动
1)沙丘移动方向: 与年合成风向一致。
2)移动方式: 前进式、往复前进式、往复式。
3)移动速度: 取决于风速和沙丘高度。沙丘移动速度与其高度成反比,而与输沙量成正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幼儿教育自然地理学基本概念总复习 (7)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