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自然地理学基本概念总复习 (6)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0-06-22 本文由鸢卿漓殇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起着削高填低的作用。所以河流既是地表景观的创造者,还是内陆和海洋盆地中盐类的供给者。

河流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它在交通运输、灌溉、发电和水产事业等方面都为人类带来了重要财富。 第七节 湖泊与沼泽 一、湖泊

(一)湖泊的成因和类型

地面上洼地积水形成比较宽广的水域称为湖泊。湖盆是形成湖泊的必要地貌条件,水是形成湖泊的物质基础。 1. 湖泊的成因分类

(1)内力作用形成的湖

构造湖 火山口湖 堰塞湖(熔岩堰塞湖与山崩堰塞湖) (2) 外力形成的湖泊

河成湖(牛轭湖) 风成湖 冰成湖 海成湖 岩溶湖 2. 湖泊的其它分类

▲ 按照湖水的来源,分为海迹湖和陆面湖两大类。 ▲ 依据湖水与径流的关系,分为内陆湖和外流湖。 ▲ 根据湖水的矿化程度,分为淡水湖和咸水湖。

▲ 按湖水温度状况,分为热带湖、温带湖和极地湖等。 ▲ 以湖水存在的时间久暂,分为间歇湖、常年湖。 二、沼泽

(一)沼泽的成因

沼泽:通常把比较平坦或稍为低洼而过度湿润的地面称为沼泽。沼泽中生长各种喜湿植物,并有泥炭层。在沼泽物质中,水占85—95%,干物质(主要是泥炭)只占5—10%。 水分条件是沼泽形成的首要因素。只有过多的水分才能引起喜湿植物的侵入,导致土壤通气状况恶化,并在生物作用下形成泥炭层。

沼泽形成过程基本上有两种情况,即水体沼泽化和陆地沼泽化。

1. 水体沼泽化 沿湖岸水生植物或漂浮植毡向湖中央生长,使全湖布满植物,大量有机物质堆积于湖底,形成泥炭,湖渐变浅,最后形成沼泽。低洼平原的河流沿岸沼泽化过程与此相似。当河水不深、流速也不大时,水生植物从岸边生长,造成泥炭堆积,最终导致河流沿岸的沼泽化。

2.陆地沼泽化: 陆地沼泽化表现为多种形式,但基本形式是森林沼泽化和草甸沼泽化两种。在过湿区域的森林砍伐迹地或火烧迹地上,草本植物大量繁殖,一方面阻碍木本植物的生长,另一方面又成为苔藓植物的温床,最后形成苔藓沼泽,这是森林沼泽化。地表长期处于过湿状态,特别是河水泛滥及邻近水体沼泽化的影响,使潜水位升高或地下水出露地表,造成草甸的过度湿润,以致低洼处水分积聚,土壤中形成嫌气环境,死亡有机质在嫌气细菌作用下,缓慢分解而形成泥炭层,这是草甸沼泽化。 一、岩石的水理性质

松散岩石存在着孔隙,坚硬岩石中有裂隙,易溶岩石有孔洞。水以不同形式存在于这些空隙中。岩石与水作用时,表现出不同的容水性、持水性、给水性、透水性等,这就是岩石的水理性质。 (一)容水性

指岩石容纳水量的性能,用容水度表示。容水度是单位体积的岩土所能容纳的最大水量。 (二)持水性

指在重力作用下, 岩土依靠分子力和毛管力在其空隙中保持一定水量的性能,用持水度表示。持水度是岩土在重力水排出后所保持的水体积与岩土总体积之比。 岩土组成颗粒越小,持水性能越好。 (三)给水性

指在重力作用下, 饱水岩石自由流出一定水量的性能,用给水度表示。 给水度是从饱水岩土中流出的水体积与岩土体积之比。粗粒岩石给水度大,细粒岩石给水度小。 (四)透水性

是指岩石的透水性能。 主要取决于孔隙的大小和连通性,以及孔隙的多少。

粘土孔隙度有时虽然可达50%以上,但透水性很差,砂的孔隙度一般只有30%,但孔隙大,故透水性良好。 二、地下水的动态 (一)地下水动态

地下水流量、水位、温度和化学成分,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发生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称为地下水的动态。

(二)影响地下水动态的因素

气候是影响地下水动态的最积极的因素之一。降水、蒸发、气温的周期性变化引起地下水相应的变化;暴雨、干旱等则造成地下水的突然性变化。

河湖水位升降,海岸附近涨落潮,在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有水力联系时,也常引起地下水位的变化。

地壳的升降运动引起侵蚀基准面位置的变化,也必然引起地下水动态的改变。 植物的蒸腾作用使地下水位产生以昼夜为周期的升降。 人为因素对地下水动态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抽水、排水工程可以降低地下水位,农田灌溉、修建水库可使地下水位增高。 三、地下水按埋藏条件的分类 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多样,按物理性质上的差异可以分为气态水、吸着水、薄膜水、毛管水、重力水和固态水等。

重力水在重力作用下向下运动,聚积于不透水层之上,使这一带岩石的所有空隙都充满水分,故这一带岩石称饱水带。饱水带以上的部分,除存在吸着水、薄膜水、毛管水外,大部分空隙充满空气,所以称包气带。包气带和饱水带之间的界限,就是潜水面。 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三类。 1. 上层滞水:存在于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上的重力水。

特点:分布范围小,水量小而季节变化剧烈;补给区与分布区一致;补给源是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耗损形式是蒸发和渗透。

上层滞水的动态主要决定于气候、隔水层的范围、厚度、隔水性等条件。上层滞水矿化度比较低,但最容易受到污染。

2. 潜水:指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表面(潜水面)的重力水。从地表到潜水面的距离称为潜水的埋藏深度。潜水面到下伏隔水层之间的岩层称为含水层,而隔水层就是含水层的底板。

特点:潜水面不承受静水压力;补给区与分布区一致;动态变化较不稳定,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潜水补给条件好,水量丰富;水质容易遭污染。

河、湖水面常常高于附近的潜水面,因此,河水、湖水常常补给沿岸的潜水。潜水与河流水面间往往形成互相补给的关系,这种现象称为河流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 3. 承压水:指充满于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具有压力的地下水。

特点:承压水隔水顶板妨碍了含水层直接从地表得到补给,故补给区和分布区常不一致;

动态变化较稳定,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补给条件较差,大规模开发后,水的补充和恢复较缓慢;水质不易遭污染。 第九节 冰川

一、成冰作用与冰川类型

冰川是指发生在陆地上,由大气固态降水演变而成的,通常处于运动状态的天然冰体。冰川是极地气候和高山冰雪气候的产物。

(一)成冰作用:是指积雪转化为粒雪,再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冰川冰的过程。

重结晶、渗浸和冻结成冰,是成冰作用的三个基本类型;渗浸-重结晶及渗浸-冻结作用则是两个过渡类型。 (二)冰川类型

通常按照冰川的形态、规模及所处的地形条件把冰川分为山岳冰川(悬冰川、冰斗冰川、山谷冰川) 、大陆冰川、高原冰川和山麓冰川。 冰川分布的高度受着雪线高度的严格制约。任何地区如果地表没有高出雪线就不可能形成冰川 。

雪线:多年积雪区和季节积雪区之间的界限。气温、降水量和地形是影响雪线高度的三个主要因素 。

二、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在极地和中低纬高山冰川区,冰川本身是自然地理要素之一,并形成独特的冰川景观。 规模较小的冰川只对附近地区的气候发生影响,巨大的冰川对广大地区甚至全球气候发生影响。作为一种特殊的下垫面,冰盖的扩展将大大增强地球的反射率,从而促使地球进一步变冷,并影响气团性质和环流特征。

在地球水圈的水分循环中,冰川也有重要的作用。冰盖消融量的增减,将直接影响海平面的升降。

冰川不仅是河流的补给来源,还是其调节者。

冰川推进时,将毁灭它所覆盖的地区的植被,动物被迫迁移,土壤发育过程亦将中断。自然地带将相应向低纬和低海拔地区移动。冰川退缩时,植被、土壤将逐渐重新发育,自然地带相应向高纬和高海拔地区移动。

冰川的侵蚀和堆积作用显著改变地表形态,形成特殊的冰川地貌。

第五章 地貌 第一节

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

地貌或称地形,指地球表面由地球内外动力相互作用而成的多种多样的外貌或形态。 地貌形成的动力

内力是指地球内部能量(物质运动)所产生的作用力,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

外力是指太阳能、重力能、潮汐力等通过大气、水流、冰川及生物等作用产生的力。其主要表现为剥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等。 一、地貌成因(地貌形成发育的影响因素) (一)构造运动与地貌发育

构造运动构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因而成为形成地表宏观地貌特征的决定性因素。 (二) 地貌形成的气候因素

髙纬和高山寒冷气候:冰川、冰缘(冻融)作用为主,形成各种冰川地貌、冰缘冻融地貌。 温湿气候:流水作用为主,形成各种流水地貌类型。

干旱气候:风的作用为主,形成各种风蚀、风积地貌。 山地气候: 1)湿润而又足够高的山地以冰川作用和流水作用组合及相应地貌类型占优势。 2)干旱区山地高、中、低山带分别以冰川冰缘作用、流水作用和干燥剥蚀作用为主要外动力并形成相应的地貌类型。 (三)岩性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各种岩石因其矿物成分、硬度、胶结程度、结构与产状不同,抗风化与抗外力剥蚀的能力常表现出很大的差别,形成的地貌类型或地貌轮廓往往很不相同。 (四)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

一是通过改变地貌发育条件加速或延缓某种地貌过程。二是直接干预地貌过程,甚至改变地貌发育方向。 二、 基本地貌类型 1. 地貌等级划分

一级为大陆和海洋盆地

二级为大陆上的山地、平原,海洋中的洋中脊、深海平原 三级为分水岭、河谷、山间盆地等。

高一级的地貌由低一级的地貌组合而成。高级地貌类型的形成以内力作用为主,而低级地貌类型多与外力作用有关。

2. 基本地貌类型可分为山地和平原两类。 山地

山地是山岭、山间谷地和山间盆地的总称,是地壳上升背景下由外力切割而成。根据绝对高度,山地可分为极高山、高山、中山和低山四类。

丘陵是山地与平原间的过渡类型,不受绝对高度限制,但相对高度一般不大于100m。 平原

平原是一种广阔、平坦、地势起伏很小的地貌形态类型。依据表面形态特征,有平坦平原、倾斜平原、凹形平原、起伏平原之分;依据成因,可有熔岩平原、喀斯特平原、冲积平原、海成平原等类型。依据海拔高度,可分为低平原(小于200m)和高平原(高原)两类。 当平原周围被山地环绕时,平原及面向平原的山坡共同组成一种新的地貌类型——盆地。 三、 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一)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复杂化 (二)改变降水量分布格局 (三)地貌对生物界的影响

(四)地貌对自然界地域分异的影响 (五)地貌对土地类型分化的影响 第二节

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 一、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风化)是指地壳表层岩石和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及生物作用下,使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发生变化,并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一)风化作用的类型 1. 物理风化

物理风化又称机械风化或崩解。物理风化是一个岩石由整体破裂为碎屑,裂隙、孔隙和比面积增加,物理性质发生显著变化而化学性质不变的过程。 2.化学风化

化学风化是指岩石和矿物在大气、水和生物等作用下受到化学分解,使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

发生变化。

化学风化的方式可归纳为水化、水解、溶解、氧化等几种。 3.生物风化作用

生物物理风化作用 是指生物对岩石矿物的机械破坏作用。

生物化学风化作用 是指生物通过新陈代谢和生物死亡后的遗体腐烂分解而对岩石矿物进行的化学风化作用。 (二)风化壳

被风化了的岩石圈的疏松表层称为风化壳。风化作用能达到的深度,也就是风化壳的厚度,

风化壳形成的基本条件

● 有利于风化作用持续进行的气候、岩性和构造条件。如高温多雨,温度较差大,岩石节理、裂隙发育,构造破碎强烈等。

● 有利于风化产物停积的地貌、水文、植被等条件。如地势起伏不大,植被覆盖较好,地表流水侵蚀较弱,地下水活动显著等。 风化壳的基本特征:

1)空间分布上不连续,厚度差异也很大。

2)在剖面上风化程度从上至下逐渐变弱,颗粒由细变粗,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但不具有类似沉积岩的层理。

3)完整的风化壳可分为强度风化、中度风化和微风化三个层带。 风化壳的基本类型及其分布

① 富铝型酸性风化壳——主要分布于热带部分地区。铝和铁都非常富集,常形成铝和镍等风化矿床。

② 硅铝铁型酸性风化壳——广泛地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硅和铝形成高岭土类粘土矿物。

③ 硅铝粘土型弱酸性风化壳——分布于湿润的温带森林区。风化壳颜色主要呈棕色或黄色。 ④ 碳酸盐型中性至微碱性风化壳——分布在水分较少的半湿润或半干旱的森林草原和草原地区。颜色不深,厚度不大,主要含钙质。

⑤ 富钙碱性风化壳——分布在干旱地区。风化壳颜色浅、土层薄、含碎屑。

⑥ 岩屑型风化壳——分布在寒带、高山区及荒漠地区,物理风化为主,岩石在原地崩解破裂。碎屑成分基本与母岩相同。 二、块体运动与重力地貌

岩体和土体在重力作用及地表水、地下水影响下沿坡向下运动称为块体体运动,大致可分为崩落、滑落与蠕动三类,并发育相应的重力地貌。 (一)崩落与崩塌地貌

陡峭斜坡上土体、岩体、岩层,由于重力作用而发生突然的、快速的下移运动,称为崩落或崩塌。

崩落形成两种地貌,即山坡上部的崩塌崖壁与坡麓的倒石堆。 崩落形成的必要条件:

① 地貌条件 山坡坡度和相对高度。坡度陡,崩落速度快;相对高度越大,崩落发育规模越大。

② 地质条件 主要指岩石的岩性、结构和构造。

③ 气候条件 在温度变化较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促使岩石风化破碎,产生崩塌。此外,崩塌多发生在雨季,也说明了气候条件对崩塌作用的影响。

④ 水文条件 地下水活动引起坡体变化,地表水冲刷坡麓,导致岩体、土体失稳。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幼儿教育自然地理学基本概念总复习 (6)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自然地理学基本概念总复习 (6).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wenku/1095878.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8-2022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