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传播学教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0-06-22 本文由本末倒置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传播学

第一讲 传播,与传播学

I、什么是传播? Communication

▲共享说:“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戈德

▲互动关系说:“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格伯纳 ▲符号说:“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等。这种传递的行动或过程通常称为传播。”——贝雷尔森和塞纳

▲目的、影响、反应说: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霍夫兰

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传播的两个要素:1、信息——传播行为的内容;2、流动——传播行为的方式。因此,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一、传播的内容

传播的内容就是信息。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换句话说,信息就是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二、传播的类型 非人类传播

传播 非社会传播:自我传播 人类传播 人际传播 社会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三、传播的形式

1、符号和信号时代:开始于早期类人灵长类到早期猿人的进化时期 2、口语时代:开始于9万年到4万年前 3、文字时代:开始于5000年到3500年前 4、印刷时代:开始于公元450年 5、大众传播时代:开始于19世纪中期 6、网络传播时代: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 人类传播的四次飞跃:

1、第一次飞跃:从本能传播到主动传播;2、第二次飞跃:4万年前,语言产生;3、第三次飞跃:3500年前,文字产生;4、第四次飞跃:19世纪中叶,近代传播工具诞生;5、第五次飞跃:?

施拉姆的“最后7分钟”比喻:

如果把人类的历史共有100万年,假设这等于一天。 1天=100万年;1小时=41666.67年;1秒钟=11.57年 那么这一天中,人类文明的进展如下: 晚上9点33分,出现了原始语言(10万年前) 晚上11点,出现了正式语言(4万年前) 晚上11点53分,出现了文字(3500年前)

午夜前46秒,古登堡发明了近代印刷术(1450年) 午夜前5秒,电视首次公开展出(1926年)

午夜前3秒,电子计算机、晶体管、人造卫星问世(分别为1946、1947、1957年)

因此,施拉姆说:“这一天的前23个小时,在人类传播史上几乎全部是空白,一切重大的发展都集中在这一天的最后7分钟。” 人类传播的演进规律:

(一)传播手段与传播媒介随着人类发展而不断进步,不断打破时空界限,不断创造人类新的经验类型。 1、加速度发展趋势。2、传播方式是叠加的。 (二)传播与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与发展密切相关。 (三)传播是经济及社会形态的直接产物。 II、什么是传播学? 一、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人类传播的产生与发展: 传播思想、传播实践、传播技术的发展

2、人类传播的形态: 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基本类型、跨文化传播、发展传播、新闻、舆论、宣传、广告、公关、营销等 3、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结构 宏观层面:传播与社会

微观层面:传播内部过程、传播产业、传媒机构 二、传播学的诞生与发展

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孕育于20世纪上半叶,形成于20世纪下半叶,首先诞生在美国。 1、政治:美国的政治生活;两次世界大战。 2、经济:广告的发展;大众传播业的发展。 3、社会:正面影响;负面影响。

4、学术: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政治学、符号学、语言学等;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传播学的四大先驱

1、政治学家拉斯维尔:五W模式;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内容分析法。 2、心理学家卢因:团体动力论;“把关人”;实验法。

3、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论;哥伦比亚学派;调查研究法。 4、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态度说服理论;耶鲁学派;实验法。 传播学的鼻祖和创建者:威尔伯·施拉姆(1907~1987)

▲对前人的传播研究加以系统化、正规化、完善化,创立了传播学。

▲一生写了30多部传播学论著:《报刊的四种理论》、《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览》(《传播学概论》)等

▲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创立了四个传播研究机构,形成了“施拉姆学派”。 传播学的发展:1、麦克鲁汉的奇谈怪论;2、传统学派的发展;3、批判学派的理论 思考题:▲如何理解传播?

▲人类传播历史的演进过程是怎样的?有何规律? ▲传播学为何在20世纪的美国诞生?

▲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对传播学做了哪些贡献? ▲施拉姆为何被称为“传播学之父”?

第二讲 信息,符号,与讯息

I、信息

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或者说,信息是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信息是传播的客体,是传播的基本内容。 一、理解信息

1、信息和物质、能量一起,是这个客观世界的基本构成要素。

维纳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信息是和物质、能量的抽象程度相同的一个概念。

2、信息是事物运动、变化、联系、差异的表现。

3、人们借助信息可以认识客观世界。传播学所研究的信息是人类的精神创造物。 一个重要的概念:熵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量不能自动地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即“在孤立系统中实际发生的过程,总是使整个系统的熵的数值增大,它是不可逆的。”这就是熵增加原理。 ▲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中,熵是无序状态的量度,而信息就是一种负熵。 二、信息的特征:

1、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2、普遍性;3、表达性;4、流动性 5、共享性;6、载体性

片断性、时效性、可积累和可衰减性…… 三、基本分类:

社会信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信息

自然信息 四、信息的传送过程

信源 发射器 信道 接收器 信宿

噪音源 反馈

其他几个重要概念

▲噪音:传播过程中的干扰即噪音。

▲冗余信息:即信息中不影响信息完整的、不容信源自由选择的那一部分。

▲反馈:“在人类传播中,指接收者对传播者发出的讯息的反应。传播者可以根据反馈检验传播的效果,并据此采取进一步的行动。”——施拉姆

▲前馈:“指的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使用大众媒介时,事先通过调查研究等方式了解传播对象的需要,以改进传播节目的制作,增强传播效果。”——施拉姆 五、信息革命与信息化社会

1、信息爆炸:知识老化的速度加快,新的知识层出不穷。

2、地球村和地球都市形成:信息和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联系更加紧密。 3、信息成为人类最重要的资源:信息已经取代了物质和能源成为人类生产的核心。 II、符号

符号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符号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中介物,它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一、符号的结构

1、能指:符号的物质形式。如:人、human、 、……

2、所指:符号所指代和表示的意义。如:红色代表着热情、喜庆、革命、鲜血、国旗…… 符号的意义又包括:辞典意义、引申意义 二、符号的特性

1、指代性:符号与它所指代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这种指代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一种联系。

2、社会共有性:社会共有的一般是辞典意义和一部分引申意义。很多引申意义是在小群体中形成的。

3、发展性:人们不断赋予旧的符号以新的意义,并创造出新的符号和符号体系。

有声语言符号(口语)

语言符号 无声语言符号(书面语):文字、乐谱等

符号 动态:身体语言、人际距离、运动画面等 视觉性 三、符号的分类 静态:标示、衣着、道具、绘画、摄影、雕塑等

非语言符号 类语言:笑声、哭声、呻吟、叹息等 听觉性

其他声音符号:乐声、鼓声、口哨、汽笛等

实际上,人类的传播符号经常是混合使用的。

例如:沟通双方相互理解=语调(38%)+表情(55%)+语言(7%)——爱伯特·梅热比 III、讯息

讯息就是传达一个具体内容的一组信息符号。讯息是人类传播内容的具体单位。

思考题:▲如何理解信息?它和讯息、符号的关系如何? ▲信息有什么特性? ▲符号的结构如何? ▲符号有什么特性?

▲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符号有哪些种类?我们未来从事的工作使用的符号有哪些种类?

第三讲 传播的基本类型

I、自我传播

又称内向传播、自身传播,是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

自我传播实际上就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在和外在表现,它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 II、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交流活动。人际传播是一种符号互动。 一、人际传播的符号互动过程 讯息 编码 解码

解释者 解释者

解码 编码

讯息 人际传播情境

二、如何进行良好的人际传播

1、掌握尽可能多的符号及意义,熟练进行编码、解码;2、注意生活经验的不同;3、注意传播情境的制约

三、人际传播的形式和使用的符号

1、面对面:口语、类语言、身体语言、人际距离、穿着、实物符号等;2、借助听觉媒介如电话:口语、类语言等;3、借助视觉媒介如书信、网络的即时交流工具等:书面语、绘画语言等。

有效率的人际传播,应当综合运用各种媒介和符号。

四、人际传播的特点 1、直接性;2、随意性强;3、保密性强;4、反馈迅速;5、可控性强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幼儿教育传播学教案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传播学教案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wenku/109603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8-2022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