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0-06-23 本文由忆挽青笙尽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第五章 社会态度

第一节 社会态度概述

一、概念 : 态度是对人、观念和事物产生的肯定与否定的情感。 一、态度的成份 1、认知因素

? 认知是指认识事物的过程。态度的形成,必须先有认知,才能确定人或事物的作用、意义、结

果等。

2、情感因素

? 对一事物的态度,总是掺杂或多或少的感情色彩,并且感情往往比认知更重要。 3、意向因素

态度直接导致人的行为意向。 1、 2、 2、 3、 4、 5、

态度的特征

态度的社会性 : 态度是后天习得的 态度的双向性: 态度具有特定的对象

态度的协调性: 态度的认知、情感和意向因素是协调的 态度的恒常性: 态度是稳定的,一经形成不易改变 态度的内隐性: 态度是存在于人们内心的活动

三、态度的种类

1、情感性态度:由一次的情感反应的经验构成的稳定的态度 2、理智性态度:在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判断产生的稳定的态度 3、动作定向性态度:对一个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客体产生的自然反应 4、均衡的态度;前三者力量相当的情况下产生的态度 5、自我防御的态度:由于自身利益受到侵害而产生的态度 四、态度的功能

1、态度决定着人对外界影响的判断和选择。 态度一旦形成,就会严重地影响一个人的判断。

实验:拉姆伯特让一些英裔大学生与法裔大学生听录音,然后凭声音来判断说话者的个性特征。告知录音是10个人朗读同一篇文章,其中5人用英语,5人用法语。但实际上是5个人分别用两种语言朗读。当时英裔加拿大人的社会背景优于法裔。

结果:(1)对同一个朗读者,当他以英语朗读时,比用法语朗读时能获得更好的评价。 (2)法裔比英裔更高估计英语朗读者的特征。 结论:一个人容易根据现成的态度去判断他人。 2、态度影响人的行为。

? 态度是一种行为的倾向,通过态度就可以预测人的行为,同样,通过行为也可以获知人的态度。 ? 态度对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形成新的行为, 改变旧行为, 预测人的行为 3、

态度影响人的行为效率。

1

实 验

过程:将一批大学生分为两组:第一组对黑人和白人分校持反对态度,第二组持赞同态度。让大学生分别阅读一篇反对黑人、白人分校的文章,然后让被试把读过的文章内容力求完整地写出来。 结果:第一组的成绩明显高于第二组。 结论:态度影响人的行为效率。 4、

决定着个人对事物的反应模式

态度作为一种行为倾向,会预定人们的反应状况,会潜在地决定人按什么方式对特定事物采取行为。

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

一、态度形成的过程 :态度的形成是指态度从无到有的过程 1、态度形成的阶段

? 顺从:在社会影响下,外显行为表现得与别人一致,而对客体没有深刻的认识和情感,是表面的,

多受奖惩原则的支配。

? 认同:指喜欢某人或某群体,内心乐于与之保持一致,从而形成与之一致的态度。

? 内化:即内在化。是把自己的情感上的认同与自己已有的信念、价值观结合起来,进行理智的判断

而形成的态度。

2、

态度形成的影响因素:欲望满足, 知识(信息), 个人与团体的关系 , 其它因素

二、态度理论 1、社会学习论

? 社会学习论把态度看作是在刺激—反应模式中,即社会刺激引起反应的作用下习得的。认为其它

形式的学习原理,也适用于态度的形成和变化,态度就是在刺激的作用下逐渐形成的不断改变的。

态度模式

? 1953年,霍夫兰德,贾尼斯和凯利提出了一个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的基本模式:态度的主体在有

关的某种态度对象的刺激(信息的传播)作用下,是否受此传播信息的影响形成或者改变态度,必须经过注意、了解、接受三个过程。同时强调联想与强化的作用。

模仿对态度的影响

? 班都拉强调替代性强化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个人也可以自我强化,模仿性的观察学习也是人们

态度获得的一个途径。

? 模仿是通过对榜样人物的形象示范而产生的联想反应。

? 米德拉斯基(1973)等人的实验:让六年级学生玩游戏,赢一次得一张代币卷,多了可换更好的

礼品。被试可把赢的代币卷放入标有“我的钱”的罐中,或放入标有“给穷孩子的钱”的罐中。控制组面临上述情况,实验组除上述情况外,还加上榜样的示范。 ? 结果:控制组捐献者极少,而实验组大都捐献,若实验者对他

增多。

? 结论:口头说教不一定起作用,最好的方法是在展示范型以引起仿效并给予强化。 2、认知协调论

2

们的行动给以强化,则捐献者

? 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基本假设)是:人的认知结构是一个平衡而协调的系统,如果出现了不平

衡、不协调,就会引起心理上的不适感,从而引起认知结构的改组,产生改变这种状态的趋势,以便恢复协调。

(1)结构平衡理论

? 海德认为:“平衡状态的概念表示一种情境,在这种情境中,被知觉的单元和情感无应激地共同

存在着,因此,不论对认知组织还是情感表现的变化都没有压力。” ? 单元:人们总是将事物的许多属性知觉为一个整体 ? 情感:知觉一个事物单元的过程中产生的态度体验

? 一种认知情境中存在着单元和情感关系:单元关系表示在特定情境中被知觉成份的统一程度,

有正负两种状态。情感关系是建立在价值关系基础上的情感类关系,也有正负两种状态。 ? 认知结构的平衡不仅取决于情感或单元关系的正负,也取决于单元与情感关系间的关系。这些

关系在一致性上占优势时为平衡状态。各种关系彼此矛盾时,是不平衡状态。认知情境中的单元和情感关系都有力趋平衡的倾向,否则会引起紧张和恢复平衡的力量。 ? “P—O—X”模型 (2)认知失调理论

? 1957年,费斯廷格在《认知失调理论》一书,指出:“认知失调理论基于一种观点:人类有机体

试图在其意见、态度、知识和价值观间建立内在的和谐一致性。即个人认知存在着一种协调的内驱力。” ? 理论假设:

? A)认知要素之间可能会产生失调;

? B)认知失调的存在会引起减小这种失调或阻止 ? C)减轻失调的压力的强度是现有的不协调程度 认知要素

? 认知要素是指个体对于环境、人、人的行为以及人自身的某种认识、见解或观念。可分为:有关

行为的和有关环境的。

? 每个人的认知系统中都同时存在着许多认知要素,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关系:A)不

相关:一个认知要素与另一个之间没有逻辑关系或者说彼此毫不相干。B)不协调:指两个认知要素的逻辑不相符。C)协调:指两个认知要素在逻辑上彼此相符,一个要素是另一个要素的结果。 ? 费斯廷格主要考察了后两种关系,尤其是失调关系。他提出:两个认知要素之间的不协调或协调

的程度是由这两个要素的重要性决定的。但是,不协调的程度不可能无止境地增大,因为不协调一经产生,就会受到相反方向的阻力。

不 协 调 的 原 因

? 逻辑上的不相容

? 认知成份与文化模式不协调

? 某个认知成份与某一更广泛的概念系统不协调 ? 与过去经验不协调 失调量的测定

? 两个认知要素之间的失调量是认知要素对个体重要性的函数;

3

失调的压力; 的函数。

? 两个认知要素组合体之间的失调总量是这两个不协调的组合体之间的所有相关的关系的加权比例的

函数。

失 调

? 失调的后果:

? 作为心理上不舒适感的失调的存在可导致个体去减少失调、达到协调; ? 当存在失调时,个体除了失调以外,还主动避开促进失调增大的情况和信息。

? 减少失调的方式:

? 改变认知结构中关于行为的认知要素。

? 改变关于环境的认知要素。这同样也是观念的改造,即认知结构的重建。 ? 给认知结构中补充有助于减少失调的新的认知要素。

社会不一致引起的失调

? 解决方法: A)改变自己的意见; B)设法改变他人的意见;

C)将自己与那个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分开,即认为彼此之间没有可比性。

第三节 态度改变的方法

? 态度的改变是在旧态度上发生新变化的过程。 一、态度改变的形式 1、一致性改变

? 方向不变,只是强度变化。如从稍微反对变为强烈反对。 2、不一致性改变

? 方向发生变化,以新态度取代旧态度。如从厌恶变为喜欢。 ? 在相同情境下,态度的一致性改变比不一致性改变容易。 二、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一)态度系统本身的特点

1. 态度强度越大,理性的理由也越充分可靠,因而改变起来也越困难。

2. 态度向中度高,其对于个人的意义就越重要,相应的认知与情感支持也越多,改变起来也就越困

难。

3. 态度深度越大,与个人强烈的情绪体验越紧密相联,在态度的改变过程中常常引发“理通情不达”

或相反的“情通理不达”的效应。

(二)个体因素

1. 个体差异:a,性别与智力 b,人格特征 c,认知需要 d,自我防卫倾向 2. 好心情:好心情的个人更易于接受他人的劝导。 3. 承诺

? 承诺是指个体对自己关于某事所持的看法已经承担了的相应的义务。 ? 已经承诺的态度比没有承担义务的态度更难于受外部的劝导影响而改变。 4. 个体与团体的关系

? 个体对所属群体的认同感越高,越倾向于保持自己与群体相一致的态度,被说服的可能性也越小。

4

? 个人对群体成员身份的重视程度影响态度改变。 ? 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影响态度变化。 ? 个人对群体的看法或评价影响态度改变。

(三)劝导说服力

1. 劝导传达者的特点 2. 说服信息的特点 3. 信息呈现方式 4. 重复 5. 论点的有效性 劝导传达者的特点

1. 传达者的可信性:有专长的传达者在说服他人时候更有效;传达者的可靠性影响说服的效果。 2. 传达者的吸引力:有吸引力的人对公众具有巨大的说服力。

3. 与态度主体的相似性:传达者与态度主体的相似性越高,态度主体越易受到说服者的影响而发生态

度改变。

说服信息的特点

1. 信息的差异。 2. 信息唤起的恐惧情绪。

? 恐惧唤起能否有效地产生态度改变,取决于四个因素及其相互的作用:事件的严重性;事件的可能

性;做出改变的有效性;自我效能感。

? 决定恐惧信息对态度和行为的影响的是以上四因素而不仅仅是恐惧感。 信息呈现方式

1. 说服所运用的媒体。

? 大众传播 + 面谈 > 单一的大众传播。

? 对于复杂信息,书面媒介最好;对于简单信息,视觉效果 > 听觉效果 > 书面效果。 2. 所提供的单面论据与。

? 普通大众——单面论据,高水平对象——双面论据,不一致情形——双面论据,一致情形——单面论

据。

3. 信息结论的给定方式。

? 只提供信息,让听众自己去获得结论 > 提供信息的同时给出明确的结论。 重复

1. 重复可以提高强有力信息的说服力,但会降低无力信息的说服力。 2. 信息的重复呈现以适中为宜。 论点的有效性

1. 有说服的论点要比无说服力的论点更能产生态度的改变。

2. 论点的有效性并不总是发挥说服的效果,它的说服效果依赖于人们对说服信息的卷入度。 (四)劝导情境的作用

1. 分心。分心降低了强有力信息的说服力,而提高了无力信息的说服力。 2. 情境的强化作用。

5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高中教育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wenku/109913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8-2022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