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8)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0-06-23 本文由忆挽青笙尽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五、情境控制原则

1. 情境需要控制

人进入新情境时,需要探究环境,了解环境,从而把握环境,以明确自己的行为定向。 情境不明确,或不能把握情境,会引起有机体的强烈焦虑。

对于人来说,对社会环境的不明确和不能把握,也同样会引起机体处于高度紧张的自我防卫状态。

2. 寻求平等与自由

我们要想使别人从内心深处真正接纳我们,就必须保证别人在同我们共处的时候能够实现对情境的自我控制,保持表现自己的自由。

只有在处于平等、自由的人际情境中,人才能够真正达到自我控制,获得充分的安全感。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任何一种关系,无论在社会位置意义上的关系多么亲密,只要关联的双方对于情境的控制是不均衡的,一方必须受到另一方的限制,那么这种关系就必定不能深入,必定缺乏深刻的情感联系。即使是亲子关系、夫妇关系也不例外。

第四节 人际关系的变化

一、人际关系的破裂

1. 人际关系破裂的过程

人际关系从融洽的状态走向终结,通常要经历5个阶段:1、分歧 2、收敛3、冷漠4、逃避5、终止

2. 建设性地争吵

每一种亲密的关系都是伴随着冲突存在的。

人际关系的双方必须懂得,争吵是关系存在的一部分,也是相互了解的一种方式。 如何让争吵具有建设性?

3. 人际关系破裂的预防

? 首先,我们在同任何人交往的过程中,都要对可能出现的冲突有所准备。 ? 预计冲突。

? 学会用移情的方式去避免冲突。 ? 有效处理已经发生了的冲突。 二、运用角色扮演方法改善人际关系

31

角色扮演是一种常用的训练技术。它是通过充当或扮演某种角色,去体验、了解和领会别人的内心世界,理解自己反应的适当性,由此来增加扮演者的自我意识水平、移情能力,并改变其过去的行为方式,使之更适合于自己的社会角色,从而获得新的社交技能。

在人际关系方面,角色扮演方法可以直接帮助人们改善双方相互作用的状况,最终有效地改善彼此之间的关系。

角色扮演还能作为重要的测试方法。

通过角色扮演可以评价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及其情绪的稳定性和情绪的控制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处理各种问题的技巧和方法等。

第五节 人际关系的测量

一、社会测量法 二、参照测量法

三、人际关系测验:人际交往类型测验,人际关系建立能力测验,人际关系维持能力测验

第10章 助人行为

助人行为的概念,助人行为的理论,责任分散效应,助人的决策过程,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社会作用力理论,提高助人行为的方法

2003年11月 5日凌晨5时,一名弱女子在四川都江堰中兴镇商业街遭歹徒追杀,整条大街的居民都听到了呼救,但无人开门施救,无人及时报警,弱女子在绝望中被歹徒殴打致死。

此事经媒体披露后, 舆论对居民见死不救的行为进行谴责,将这条商业街称为“冷漠一条街”,慨叹“一条街的良知都冻死了”。

人在什么情况下会帮助别人,又有什么原因让人见死不救?

第一节 助人行为及其根源

一、亲社会行为与助人行为的概念 (一)亲社会行为

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主要包括分享行为、捐献行为、合作行为、助人行为、安慰行为和同情行为等。 (二)助人行为与利他行为

助人行为,特指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32

根据助人行为的动机性质,可分为两类:

① 一类是无个人动机,不期望任何回报的助人行为,即利他行为。 ② 另一类助人行为具有个人意图。

无论哪种助人行为,都属于社会鼓励的亲社会行为范畴。 (三)三者的关系

在整体上,三者都是对对社会有利的行为的描述,但行为越是向利他方向靠拢,个人的目的就越少,社会的目的就越多。 二、帮助别人的原因

(一)社会生物学解释(二)社会交换论观点(三)社会规范论观点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助人决策

1964年吉缔·基诺维斯事件

纽约皇后大街,年轻的妇女吉缔·基诺维斯下夜班回家,路上遇到歹徒的袭击,她大声呼救,当即周围居民楼的一些房间的灯亮了,有人打开窗户,并有一位男士大声喊叫:”放开她!“歹徒放开了她溜进汽车开走 。楼窗里的灯光熄灭了,这时,歹徒返回来,再次袭击吉缔,她再次呼救,灯光又亮了,窗户再次打开,歹徒再次逃走,灯光熄灭。当吉缔到达住处大门口处,歹徒第三次袭击,她被杀了。谋杀进行了35分钟,警察在接到报警后只用了2分钟就赶到现场,然而人已经死了,事后了解到当时有38个目击者,被砍35刀,然而,在半个多小时的时间里竟无人报警。 一、责任分散与紧急助人 (一)责任分散假设

假设:当紧急事件发生时,如果有很多旁观者在场,那么任何一个旁观者出面帮忙的可能性都不大。 原因有二:A.助人者人类的增加导致了单个人责任感的降低;B.冷漠行为出现的原因也可能是由情境的不确定性造成的。

(二)责任分散的实验验证 1.紧急报警实验

拉特纳和达利(1968年)完成实验

结果显示,当被试单独一人在屋里时,75%的被试在发现烟雾之后的6分钟内报告。其中50%的被试在2分钟内就作出了反应。而当被试与其他人一起在屋里时,报告的比例明显降低至10%-38%。 2.紧急助人实验

33

研究结果很好地证明了实验的假设:可能的帮助者越多,被试对癫痫发作的讨论者作作出试图帮助反应的比例就越低,并且在采取帮助行为之前所耗费的时间也就越多。 3.不幸女士实验

由拉特纳与另外一个助手于1969年完成。

结果显示,被试单独一人时,70%的人会试图以不同的方式提供帮助;两个被试在场时,出现其中一个人试图提供帮助的比例为40%;而如果旁观者换成无动于衷的假被试,则仅7%的真被试尝试提供帮助。 结论:别人的存在与态度,造成了明显的观众抑制作用。 小结:

到1980年为止,90%的研究都表明,独自一人时帮助别人的可能性更大。

公众目睹别人身临危难却不去救援的原因,不是公众人性的丧失,而是由于其他人在场所产生的相互影响,抑制了人们的援助动机。从趋势上看,在场的人越多,作为个人对特定事件负有责任的意识就越低。 (拉特纳和达利) 二、助人的决策过程

研究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助人行为,不是一个简单的全有或全无的过程,而是需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多步骤的决策序列的。只有在决策的每一个步骤上,选择都是指向作出助人行为的时候,实际的助人行为才会发生的。

助人决策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的思索: (一)帮助需求觉察

是否意识到了对方需要帮助,即是否注意到了对方的困境。 旁观者人数和对周围事情的注意力状况会影响这种觉察水平。 助人决策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的思索: (二)助人责任意识

考虑自己是否应该承担帮助人的义务,自己是否有责任帮助别人。

当个人的责任越明确时,助人的可能性就越大;有些情况下,即使有明确的责任, 但是助人会给自己带来不利后果时,也可能不会产生实际的助人行为。 助人决策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的思索: (三)得失

34

权衡在一个特定的行为中潜在的收益与付出是否对等;考虑不助人可能带来的后果。 助人决策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的思索: (四)采取有效的救助措施

评价自己是否有能力帮助、用什么方式帮助。

只有在人们确认自己有能力帮助并且可以在现场找到合适的帮助方式时,个人才会对事件进行直接干预。 三、受助者的感觉

有时我们给他人提供了帮助,并不一定换来对方的“以礼相待”,这时我们就要考虑受助者的感觉了。 按常理,助人会让对方产生感激的积极情感,但是,我们忽视了我们的文化特点:向人求助往往意味着自己的无能,自尊也就受到了挑战。

第三节 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受助者的特点 (一)性别

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得到帮助。

如果助人者为女性,则男女不幸者得到帮助的可能性是同等的。80%的研究都证明了这种倾向。 (二)相似性

受助者和助人者的相似性影响了助人者是否采取救助行动。受助者与助人者在某方面相似,更容易得到帮助。

(三)外部特征

受助者的外部形象会影响人们的助人意愿。

一个有魅力的求助者比那些缺乏魅力的人能得到更多的帮助,这种魅力不仅仅包括人的长相,也包括人的穿着打扮。 (四)人格特征

受助者的人格形象会影响人们的助人意愿。

我们更愿意帮助那些看起来善良友好的人、没有伤害过我们的人、由于外在不可控的原因而陷入无助状态的人,而不愿意帮助那些因内在理由而面临困境的人。 二、助人者的特征 (一)年龄与性别

35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高中教育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8)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8).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wenku/109913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8-2022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