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 前人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
(2)纂集类训诂专书。例如《尔雅》、《说文解字》、《释名》、《方言》等。
(3)考证材料。清代一些大家的考证专书有顾炎武的《日知录》、王念孙和王引之父子的《读书杂志》与《经义述闻》、钱大昕的《十驾斋养新录》等。也有的直接以“考”命名,如钱大昕的《二十二史考异》、赵翼的《 亥余丛考》、沈家本的《历代刑法考》等。 1. 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
2. 训诂原理,指从训诂工作和训诂材料中总结出的文献词义理论。 三、训诂学
1、训诂学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早期训诂学、晚期训诂学、现代训诂学。
2. 训诂学定位及与其他学科关系 训诂学是古代 “小学”的一个分支 二、注释书中的训诂内容
1. 解释词义。2. 解释句意。3. 讲解语法现象。4. 说明特殊的修辞表达方法。5. 说明古代制度、习俗等文化常识。
一. 训诂纂集专书的性质。 是在随文释义训诂的基础上形成的,按一定原则编排起来的,有目的的类聚字、词、义系统的训诂材料。按其类聚方式,大致可归为以下三种:
义书:《尔雅》《小尔雅》《方言》《释名》《广雅》
形书:《说文》《玉篇》《类篇》 音书:《广韵》《集韵》
二、训诂纂集专书的类型: 集合贮存型、整理编选型、理论证实型。 三、义与训的关系:义指词义,即词所负载的客观内容;训指训释,即对词义这一客观内容的人为表述。就语义而言,通常以两种状态存在,一是贮存状态,一是使用状态。 贮存状态。词义具有概括性、抽象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使用状态的词义及其训释。 1. 形训:与字形相贴切的意义训释。 2. 声训:取音同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
3. 义训:直接从意义上解释词语。第五章训诂考证的工作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初中教育训诂名词解释 (4)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