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虚词词书:以古书中的虚词为主要解释对象。元代卢以纬的《语助》,是我国研究汉语虚词最早的一部专著;清代刘淇的《助字辨略》,此书为我国虚词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清代的王引之的《经传释词》;杨树达的《词诠》。C.汇集古注的词书:清代阮元的《经籍簒诂》。D.汇集词语的词书:《佩文韵府》;汉代刘熙的《释名》。
28.训诂简史:(1)萌芽时期――先秦的训诂(2)兴盛时期――两汉的训诂(3)沿袭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训诂(4)变革时期――宋代的训诂(5)衰落时期――元、明两代的训诂(6)复兴时期――清代的训诂。
29. 我国的训诂最早出现于先秦文献的正文里,远在殷墟出土的甲骨刻辞的正文中就已经发现这种训诂,虽然数量不多,但毕竟是语言解释语言的训诂材料了。
30.两汉训诂兴盛的原因:(1)统治者尊经、博士讲经,促进了训诂的发展。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五经(《易》《书》《诗》《礼》《春秋》)博士,这些博士为了讲经,都要研究章句,作出注释。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训诂的发展。(2)秦火之后,要抢救古籍。汉兴四百多年间,采取了一系列抢救古籍的措施:汉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有汉成帝下诏,派陈农到各地求遗书,命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总之,汉代训诂学的兴起,与秦火之后,汉代统治者重视整理古籍的工作息息相关。(3)隶书通行,人们看不懂古文经典,需要注解。 31、汉代训诂的成就:(1)古书注释大批出现:a.儒家经典的注释大批出现;b.道家和其他著作也有一些注释。(2)出现了通释语义的专
著。
32、《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词典,为我国训诂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还有扬雄的《方言》、刘熙《释名》、服虔《通俗文》、佚名《小尔雅》。33、《方言》不仅是训诂学的重要著作,而且是我国方言学的先驱。《释名》因声求义,推求事物名称的由来,为我国语源学开了先河。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也是我国训诂学中的一部重要著作。 34.两汉训诂的特点:(1)确定了随文注解和通释语义两种基本形式。训诂学的实践表明,在其萌芽阶段,常常只有一些随文的注解,它的任务只在解释一字一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词义,即比较集中地解释词义的具体性和灵活性。因此,随文注释的大量出现,还只是训诂材料的积累,只有通释语义专著的出现,才是真正的训诂学的开始。所谓通释语义,就是概括词义的工作。在汉代,随文注释和通释语义这两种基本形式的确立,正是训诂学走向成熟的标志。(2)开始由语文学领域进入语言学领域。语文学指对文字或书面语言的研究,特别着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故训的寻求;语言学则指对语言本身的研究。(3)把形音义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汉字直到现在,还是一种表意文字,字的形、音、义三者密切结合在一起。可是说解文字的人,从周秦直到东汉,很少有明白这个道理的。他们或者只就形索义,或者只因声求义,不能把形、音、义结合起来进行解释。只有“五经无双”的许慎才懂得结合形、音,诠释字义的妙处。(4)经今文学与经古文学之争对训诂的影响。汉代经学中今文学派与古文学派的斗争,对训诂影响极大,这两个学派都重师承、讲家法,成为汉代训诂的又
一特色。
35.宋刘敞撰《七经小传》和《春秋权衡》,摆脱传统束缚,开宋儒批评汉儒的先声。
36.清代训诂学复兴的原因:(1)清朝统治者为了笼络知识分子,鼓励他们尊孔读经。训诂学在清代复兴,首先是和当时的政治形势分不开的。清朝建立之后,继承了明代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镇压汉族人民的武装反抗,又屡兴文字狱,对付汉族的思想反抗。后来他们总结了元朝失败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怀柔政策,尤其注意拉拢汉族知识分子,使其为其所用。康熙、乾隆两朝,就是利用了这批知识分子,大修类书,整理古籍。《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百科全书式的图书总集。)等大型书籍相继编成。训诂学在清代的复兴,首先是和尊孔读经大规模整理遗产分不开的。(2)爱国知识分子为了经世致用,重视文字、音韵训诂。清初,另有一大批知识分子,如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公开举兵反抗,但都惨遭失败。他们转而采取经世致用的口号,希望与清朝统治者合作,把希望寄托在新的统治者身上。经世致用,原是明末清初爱国知识分子中流行的一种口号。明代统治者空谈程、朱性理之学,导致亡国之灾。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有感于此,提出了这个口号,目的是为了“经纬天地”,富国利民。这些知识分子大力研究哲学和社会科学,尤其是侧重六经和史书的研究,形成了经史学派。他们认为经史是学问的根本。要研究经史,自然就要研究小学。戴震说:“训诂明,六经乃可明。”认为文字、声韵、训诂之学,是最实际的,可以经世致用。清代训诂的复兴,这也是一
个十分重要的原因。(3)有近二千年文字、音韵、训诂的丰富成果可以继承。清代训诂学的复兴,是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我国语言文字的研究从先秦起就已萌芽,经过两汉以后近二千年的发展,不仅有了大量古代文献的注释,而且发展成为了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这三个互相区别有互相联系的学科。文字学从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起,以后又有《字林》《玉篇》《类篇》《字汇》《正字通》的字书专著,使它蔚为大观。宋代以后,金石学继续发展,又为文字学提供了新的材料,文字学上的许多问题也正待深化和扩展。清代学者,正是继承了近二千年来语言文字学领域这些丰富的成果,继续进行研究。 37.清代训诂的成就:(1)注释书大量涌现。(2)训诂专著超越前代。(3)《说文》研究得到空前的发展。(4)语法研究前进了一大步。(5)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取得较好成绩。
38.说文四大家:许慎的《说文解字》受到历代语言文字学者的重视,并有人为它作注释,其中当时除段玉裁以外,还有三大家,即桂馥、王筠、朱骏。合称为“说文四大家”。
39.清代训诂的特点:(1)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得到普遍确认。首先提出这个意思的是戴震,与段玉裁同时的王念孙在训诂中也非常注意因声求义。(2)由文字训诂走向语源和词义系统的研究。(3)具有明确的历史发展观点。(4)坚持科学的求实态度。
一、 训诂的功能:汉代人去读先秦或更早的典籍,已略有困难;而到了唐代,一般人对两汉、先秦的典籍,就更不容易懂了。所以,在阅读和研究古代文献时,就需要首先扫清文字障碍,减少语言隔阂。
二、“训诂”这两个字连用,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的疏中对“训”和“诂”分别作了解释。他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三、《毛诗诂训传》,是毛亨为《诗经》所作的传注,简称《毛传》。“传”是一种发明经典大义的体例。
四、“春秋三传”有左丘明的《左传》、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
五、毛亨注释《诗经》虽有叙事,但却以解释语言为主,所以叫《毛诗诂训传》。
六、训诂学是在发展中经过不同的阶段逐步建立起来的。那时的训诂方式主要是注释书(包括传、注、疏、笺等)。毛亨所作的系统解释《诗经》的《毛诗诂训传》,就是这种训诂最典型的样式。 在这种随文释义的训诂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另一种训诂的方式。 也就是从注释书中,把被解释的语言单位抽取出来按照一定的原则加以编纂,形成了类似后代字(辞)典的训诂专书。 《尔雅》始见于汉武帝时,共有十九篇。
东汉许慎所作的《说文解字》是一部文献语言学的专著。
《尔雅》曾被称为“训诂学的鼻祖”,其实它不过是汉儒采取传注所作的训诂札记。它将古代注释(以《毛诗诂训传》为主)中曾经有过同样训释的词归纳到一起,再依它们意义的类别加以分编,是一部我国最早的训诂资料集。
《说文》根据“部首”将文字的形体分为五百四十部,用六书(象形、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初中教育训诂名词解释 (2)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