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大学》论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0-06-28 本文由阳光下你的笑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第一部分:《大学》理念和精神文化解读

《大学》是儒家最全面、最系统申述治国平天下学说的一篇政治论文。它

原为《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后由北宋程颢、程颐等将其从中抽出,经过整理而独立成篇,使其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他们认为“《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出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子》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1]p7到南宋孝宗淳熙(1174-1189)年间,朱熹于《四书章句集注》中将《大学》列为四书之首。他认为《大学》一书,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地概括了儒家经典之精髓。

朱熹《四书集注》中之《大学》不同于《十三经注疏》本《小戴礼记》中之《大学》和明道先生及伊犁先生改正之《大学》(录自《二程集·河南程氏经说卷第五》)。但从总体上讲,《大学》一书的思想理念和精神文化内涵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关于“读书”、“治学”、“做人”的三大纲领和八项基本方法(简称为“三纲八目”)为核心的,申述主体自身的道德修为与仕途目标。所谓“三纲”,即“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所谓“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三纲八目”总体上概括了我国古代儒家学说以修为自身来实现“家—国—天下”的政治理想为全部精神。

“三纲领”和“八条目”形成一个有机的逻辑体,是一个总体目标和多个具体步骤的关系。大体上讲,“三纲”是最高境界,是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八目”是具体实践步骤,是达到人生终极目标的舟楫阶梯。同时,它们内部也分别具有一步步的阶梯,只有顺着这个阶梯不断努力攀登,才能达到理想中的目标。

[2]p31

如 “八目”又可以分为两部分,即“修”和“治”。“修”是向内的工夫,

它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级阶梯达到“修身”的要求;“治”是外向的工夫,是“修”的生发。它包括“齐家”、“治国”和“平天下”三个方面。“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这八个字,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

[2]p7-8中国的读书人,牢牢植根于他们的灵魂深处,铸就了中国人特有的人格品性。

在大力弘扬思想教育的今天,努力挖掘“三纲八目”的精神内涵,去其糟粕,汲其精华,是具有重大政治现实意义的。

一、《大学》核心——“三纲领”解读

在《大学》一书篇首原文阐释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

1

善。”此段话可通俗译为,“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美好的品德,在于除旧革新,在于达到完美——善的最高境界。”其文中所述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大学之道的“三纲领”,也就是修为自身、美满家庭、治国安邦和平定天下的三条纲领。适如宋黄榦所说:“明明德、新民,止至善,此八字已括尽一篇之意。”由此便知,“三纲”是《大学》一书的核心,它们在《大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依据来可泓对《大学》的直解,“明明德”是大学之道的根本原

[1]p12-14则,“亲民”是大学之道的的根本任务;“止于至善”是大学之道的根本目的。

(一)“明明德”的内涵及其人本特征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阐明“大学”宗旨的根本原则。“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释义为使??显明,明白。第二个“明”是“德”的形容词,译为光明、美好的。“明德”即为光明、美好的品德。因此,“明明德”,就是要把人们所固有的善良本性彰显出来,使之发扬光大。

关于对“明明德”的理解,唐代孔颖达在《十三经注疏·大学》中说:“在明明德者,言大学之道己之光明之德。谓身有明德而更彰显之。”在此,“明明德”被孔颖达释义为“己之光明之德”、“身有明德而彰显之”。“明明德”是对己而言的,它的目的在于彰显自己内在的德性,培养自身高尚仁德。宋朝的袭盖卿也认同并发扬此观点,他说:“明明德乃是为己功夫。哪个事不是分内事?明德在人,非是从外面请入来底。”“明德”不是从光明美好的外界事物中提取来的,它是从人们通过自身刻苦虔修下功夫之后才得到的。

在治学上,宋李方子说:“学者须是为己。圣人教人,只在《大学》第一句明明德上。以上立心,则如今端己敛容,亦为己也;读书穷理,亦为己也;做得一件事是实,亦为己也。” 宋李儒用说:“为学只在‘明明德’一句。君子存之,存此而已;小人去之,去此而已。一念竦然,自觉其非,便是明之之端。” 明陶文僖说:“明明德如磨鉴,不虞昏。”(转引《四书遇·大学·圣经章》) 明明德是把人们固有的德性彰显出来。光明的德性如仁、义、礼、智、信等是人人生来具有的,具备众理,足以应付万事。如见非义而羞恶,见孺子入井而恻隐,见尊贤而恭敬,见善事而叹慕,都是内在的明德的外在表现。而这种德性被物欲所蔽,便昏暗不明,好像太阳被乌云遮住,镜子蒙上灰尘一样。看似昏暗,而本体的光明并未曾消失,所以人们必须重视内心修养,经常做擦拭镜子的工作,使光

2

明的德性永远保持光明和纯洁。这是大学之道的根本原则。[1]p12-13

《大学》关于“明明德”的一文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故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1此段引用《尚书》中《康诰》、《大甲》和《帝典》中的相关文字,对“明明德”进行论证,意在阐明:继承、发扬人性中光明美好的德性。从中可以看出,它强调儒家宣扬的“人性本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是善良的,具有“善”的本性。[2]P8-9而为什么要求进行“明德”教育?是因为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不良影响,使一小部分人误入了“恶”的深渊,危害他人、社会乃至自身,而大部分人则在良好的美德成长教育环境中向着“善”的方向发展,拥有美好善良的品性,倍受人们的喜爱、尊敬和爱戴。因此,在孩子小的时候、在个人的成长环境中都要注重光明德性的教育,对他们的美好品德进行挖掘和培养,这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 “明明德”居于“三纲八目”的首要位置的原因所在。

“明明德”的问题,就是一个教化的问题。《大学》中说:“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在《大学》的这段文字中,孔子以断案为例,来说明抓住住根本性事物的重要性。他说,他断案的方法和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而能够做到真正的公平,让天下有相对公正、合理的评判,符合民众的意愿,就是最好的断案方法了。在这里,孔子的意思就是用伦理道德教化天下,使天下民风淳朴,仁爱友善,多公平和谐,少诉讼与争乱。这是“明德”教化的根本,也是人本性善,教化返璞归真的真实所在。由此可见,具体到《大学》里,人本的特征在于“修身”,即修炼好自身的德行,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次要的。因为如前面关于“明明德”原文的阐述:只有修炼好自身的品德,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只有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才能使之我们的国家得到整治;只有治理好了我们的国

1

据说此章为曾子的见解,因由他的学生记录下来,故被称为“传”。“传”是来释“经”的,阐发“经”的含义。

3

家,才能让美好光明的品德盛行于天下。从而才能使普天之下更广泛地达到儒家仁、义、礼、智、信等诸种光明美好的德性。[2]p12-13

(二)“亲民”的内涵及其社会责任性

“亲民”是“大学”宗旨的根本任务。关于“亲民”有两种解释。其一,认为“亲”作“新”解。这是朱熹根据程颐的说法,因为《大学》原文中有汤之《盘铭》之“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之“作新民”。《诗经》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都作新民的意思。而且,从《尚书·金滕》“惟朕小子其新逆”一句看,成王亲自迎接周公,将“亲迎”写作“新逆”,这是“亲”作“新”用的有力旁证。其二,认为“亲”仍读作“亲”,作“亲”字解。这是明代王守仁的说法,因如下文“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为“亲”字之意。《尚书·尧典》“以亲九族”,“平章百姓,协和万邦。”也都是“亲民”的意思(见《王文正公全集·传习录》),统治者要爱护、亲近人民,这样的解释亦可通。但两者相比较,新民意在使人人自新,兼善天下,含义比较深长,故从之。[1]p13-14

关于“新”的含义,朱熹在《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中说:“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己及人,使之亦有以去旧染之污也。”此新是去旧维新之意。在“新民”中的“新”,它为使动词,译为使??新。“新民”,即使民众除旧革新。因此,“亲民”,就是要使民众革除陈旧的糟粕思想习气,改革创新吸取精华的社会民众化的进步思想。

在《大学》原文中说:“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商的开国君主——汤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镂刻在自己的洗澡盆上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坚持每天不间断地提醒自己每日新,天天新。《尚书·康诰》篇说:“振作精神,鼓励成为一代新人。”《诗经·大雅·文王》篇说:“周朝虽然是一个旧的诸侯国,但它始终能秉承天命,自我更新。”因此,有道德、承天命的君主无时无处不在为己为民达到极致的境界而竭力奋斗。“新民”,要求人们要弃旧图新,但光明美好德性的养成,不是朝夕的事情,它需要坚持不懈,日日图新,要像商汤每天洗澡一样,每天坚持不断地洗去自己身上的污垢,除旧布新,焕发新的旺盛的生命力。

4

由汤之《盘铭》、《康诰》之“作新民”、周之旧邦体察到“新民”的内涵对人的社会责任性,它不但要求人每日三省吾身除垢迎新,用“修身”之法达到精神与肉体上的新陈代谢,同时要求在理家、治国、安定天下上达到以一个家庭成员或社会成员的身份参与家或国与天下苍生的社会群体生活、生产中,它需要有不断更新的思想观念、精神信仰和道德修为来维系这个多元的群体生活,使之安定、有序,富有生命力。这样也可以使人民通过社会的教化作用,人人去其旧染之污,日日新,又日新地振作起来,不断提高道德修养,从而达到天下太平。

(三)“止于至善”的内涵及其理想与人格意义

“止于至善”是“大学”宗旨的根本目的。对“止于至善”的理解,汉代郑

玄在《十三经注疏·大学》中说:“止,犹自处也。”宋朝朱熹在《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中说:“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物当然之极也。”蔡渊在《大学思问》中说:“凡事理皆有当然之则。其当然者,善也。其极,则至善也。不至于当然,不足以为善,不至于当然之极,不足以为至善。” [1]P14因此,“至”是抵达的极处,“善”就是理所当然的事理。“止至善”则是所要达到理所当然的最高极点,它也是“明明德”、“新民”的终极目的。

《大学》原文中关于“止于至善”含义的阐释:“《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miǎn)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辑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诗》云:‘瞻彼淇澳,菉(lù)竹猗(yī)猗。有裴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xiàn)兮,赫兮喧兮。有裴君子,终不可諠(xuān)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xiàn)兮’者,恂(xún)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裴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2]P10-11

从阐释中可以看出,“止于至善”是《大学》所设想的品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我们在做人和处事中,应确立自己最高的奋斗目标、职业标准和道德准则。《诗经》上说:京城周围广阔的几千里,是人们向往居住的地方。而孔子说:连黄鸟都知道它该停下来找个休息的地方,难道人可以为人却不如鸟吗?《诗经》上又

5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初中教育《大学》论文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大学》论文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wenku/110538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8-2022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