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宁市旅游吸引体系建设
刘丽娜
(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青海 西宁 810003)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世界各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旅游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和关注。城市旅游吸引体系是城市旅游产生与发展的基础,是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源泉。为了更好的促进它的发展,需要对城市的旅游吸引作深入的研究。其研究的过程,说到底是城市旅游吸引的营造、建构过程。本文论述了西宁城市旅游吸引体系的内容构成,并提出了利于西宁城市旅游吸引营造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城市旅游 吸引体系 建设 西宁 一、西宁市旅游吸引体系的内容: (一)形象吸引
关于城市旅游形象,目前广受重视,不少学者与旅游工作者对旅游形象进行了有益探讨。
城市形象的来源是多元的,可以从城市历史、自然、文化、景观等丰富多元与综合的角度进行提炼。形象塑造包括系统的内容,其核心包括:确立鲜明的形象定位,进行全方位与综合性的形象建设,开展广泛与深入的形象宣传。
1、西宁市,青海省的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交通和商贸中心。西宁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卫生先进城市。西宁已向国家注册了“中国夏都”品牌,“夏都”是对西宁城市内涵及特征的准确定位,是对外宣传促销的诉求点,是提升西宁市地位及知名度、美誉度的非常有特色的品牌。 2、“中国夏都”旅游形象引人注目
“中国夏都”的核心区西宁市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黄河支流湟水上游,平均海拔2250米,属大陆高原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6.1度,即使在七八月份,平均气温也只有12—19度,凉爽宜人,湿度适宜,相对于内地盛夏季节的高温天气,的确是天然的避暑圣地。这一气候特征在全国少有,所以“中国夏都”是名副其实的气候夏都。
3、西宁也素有“高原古城”之称。
西宁有2100多年的历史,早在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在今西宁设西平营;神爵(前61—前58)初为临羌地,隶金城郡;东汉未建安十九年(214年)改西平郡;东晋隆安三年(399年)南凉一度迁都于此。隋朝改西平郡。唐朝初年(619年)建鄯州。宋明道元年(1032年)吐蕃唃斯啰地方政权从邈川迁都于此,为青唐城,元符二年(1099年),鄯州迁治青唐,改青唐为鄯州;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取“西陲安宁之意”,将鄯州改为西宁州,西宁名称从此开始。明洪武六年(1373年),改西宁州为西宁卫。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西宁卫为西宁府。1929年青海建省,治西宁县。1946年正式成立西宁市,为青海省省会。1949年9月5日西宁解放。现已成为青藏高原最大的现代化工业城市。除了这厚重的历史由来外,西宁古称“西海锁钥”,还是“丝绸南路”和“唐蕃古道”的重镇,是古代东西往来的必经之地,所以在这里留存了丰厚的人文历史旅游资源。西宁市区海拔2261米,是世界最高海拔城市之一,所以“高原古城”之名,真是名副其实。
“高原古城、中国夏都”这一西宁旅游形象是非常贴切的,它将美丽的高原风采、悠久的河湟文化、独特的气候优势高度地概括起来。 (二)活动吸引
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种活动对旅游的积极意义包括: A、吸引游客;
B、克服旅游淡季(在淡季通过活动吸引游客); C、吸引媒体注意、提升地区形象,扩大地区影响; D、强化现有吸引物的吸引力、生命力; E、促进重游。
城市旅游中活动吸引的特色,既要注重丰富多彩,又要体现地方特色。近年来,西宁为打造品牌,促进宣传,提升西宁的旅游内涵,举办了很多优秀的节庆赛事活动,如: (1) 商务类活动:
A、于每年5月初举办的“中国青海投资贸易恰谈会暨郁金香节” B、中国(青海)藏毯国际展览会 C、国际清真食品博览会
(2) 文化类 :
A、青海国际诗歌节
B、中国青海三江源国际摄影节 C、青海湖沙岛国际沙雕艺术节 (3) 体育类:
A、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 B、中国青海世界攀岩锦标赛
C、中国青海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 (4) 宗教类:
A、塔尔寺四大法会 B、青海湖祭海
在西宁成功举办的这些活动,内容丰富,涵盖方面广,为西宁的城市旅游增添了不少的吸引力。
(三)设施吸引
设施与活动相联系,是活动得以进行的物质基础,也是便于游客组织自主性活动的条件。
设施吸引主要包括:
商务设施(如交易中心、会议中心、展示中心); 文化设施(如博物馆、音乐厅、艺术中心); 体育设施(如体育馆、游泳馆、运动员、赛车场); 休闲娱乐设施(如公园、游乐场、海洋馆、主题园); 购物设施(如综合性购物中心、专业性购物街、步行购物区) (四)景观与环境吸引
观光游览是基本的旅游要素,景观与环境是观光游览的必需资源。景观具有丰富性、层次性、整体性。以下景观要素应予以重视:
1、整体风貌:如城市布局、建筑风格、环境建设等,给游客以整体印象与感知。整体风貌要反映地方特色、现代气息、并体现人地和谐的发展理念。西宁独具自然和人文之区位优势,尤其是地处孕育华夏文明的两大高交汇区的独特区位条件,使西宁拥有了黄土文化和高原文化交相辉映,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相得益彰,
中原文化和藏文化互融。西宁的潜在风貌很具吸引力,但在城市建设上并没有突出这一高原古城的独特魅力,所以西宁的整体风貌需要定位并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2、标志性建筑:可以是古迹,也可以是现代建筑,在观光游览上具有特殊价值,一般成为游客摄影留念的主要去处。上海外滩与东方明珠是一典型例子,广州的中信广场以其高耸入云也可以成为标志。但中国绝大部分城市缺乏真正的特色,具吸引力的标志性建筑,值得挖掘与开创,西宁亦是如此。
3、特色性、代表性区域/地段:在西宁,称得上特色性,代表性的区域很少、很浅显,勉强称得上的,有东关清真大寺、水井巷。但他们的影响力很小,代表性不是很强,所以我们也应加强这方面的建设。 (五)氛围吸引
旅游吸引不一定是物化的,可以是非物化的氛围。比如苏州的江南枫桥、上海的小资情调、北京的首都风范、深圳的现代气息与开放特色,虽然,不可名状,难以把握,却实实在在地构成了对游客的强烈吸引。西宁市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在这儿可感受到不同的少数名族异域风情,西宁的氛围吸引就是民族风情和高原古城。
(六)服务吸引
服务吸引对于整个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共性,是旅游质量的保证。西宁在加强旅游吸引建设时,也一定要注意加强服务质量的建设。 二、西宁市旅游吸引体系建设 (一)构建西宁城市旅游标识系统
西宁这座高原古城,有着不同的个性特征,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不仅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是精华部分,是中华民族的财富。西宁这种特有的地域文化,与旅游标识系统的结合,两者可以相互呼应和彰显。但至今,西宁城市旅游的标识系统建设尤为缺乏,对西宁的城市旅游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城市旅游标识系统更多的地涉及到视觉艺术、美学因素,它将城市的总体规划和艺术设计学科进行交叉于融合,有效地为人们提供一种导向性设计服务。 一个完整的城市旅游标识系统应具有以下几个功能: 1、基本信息传输和导向服务。
2、帮助游客了解并欣赏城市的旅游资源及价值。 3、加强对旅游资源和设施的保护。 4、增强城市旅游者的旅游体验。 5、教育功能。
6、促进西宁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可见,西宁城市旅游标识系统的建设与完善,对西宁城市旅游的发挥着很大的作用,那我们就得在这方面多做努力。
(二)西宁城市旅游吸引的营造需完善旅游法规体系。
建立建全景区管理、市场管理、行业规范等规章制度,把旅游行业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加强监管力度,引导企业诚信经营、从业人员诚信服务、游客理性消费。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重点打击“黑车”“黑导”“黑社”“黑店”和欺客宰客、强买强卖等违法违规行为。
(三)促进旅游与文化结合。
挖掘整理城市及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重点挖掘历史、中藏药、明间艺术等文化,并充分运用各种手段,抓好宣传推介,增强文化感染力,为游客展示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尽快推出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项目,加快地方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等的开发,充分挖掘整理酥油唐卡等民间民俗艺术,建设体现民族地域特色的艺术精品。依托藏医药文化博物馆和藏药企业,创建藏医药旅游文化精品。围绕打造世界藏毯之都,抓好藏毯博物馆建设,不断扩大藏文化的影响。
(四)建造较完备的城市旅游基础设施
西宁城市旅游吸引的营造,最基本的就是完善基础设施。注重西宁道路建设,保证西宁道路的通达性和景点的可进入性。西宁城的公共厕所和景区厕所很少,而且卫生条件也不好,在提升西宁城市形象和旅游吸引方面,这是一大限制。所以卫生间的建设也是必需的。道路和卫生间建设是两大比较具体的两方面,另外还要做到抓好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做精做深城区内的北禅寺、南禅寺、虎台遗址公园、东关清真大寺等景点,抓好西宁周边日月山、湟源明清老街、大通国家级森林公园、湟中群加森林公园等景区景点的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功能,突出西宁旅游的原始性、生态性、民族性和文化性。加快“浦宁之珠”观光塔、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初中教育城市旅游吸引体系建设 刘丽娜(新)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