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
[3]吴雪萍.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经济论坛,2010,6(6):111-113.
[4]沈惊宏,孟德友,陆玉麒.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空间差异分析[J].经济地理,2012,3(3):43-49.
[5]程必定.产业转移“区域粘性”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思路[J].华东经济管理,2010,4(4):24-27.
[6]蔡P,王德文,曲h.中国产业升级的大国雁阵模型分析[J].经济研究,2009(9):4-14.
[7]郭元,常晓鸣.产业转移类型与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方式转变[J].社会科学研究,2010(4):33-37.
[8]卢根鑫.国际产业转移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9]宋可.2014.苏北承接苏南产业转移效率研究――基于Malmquist指数方法[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41-46.
[10]姬顺玉,胡静寅,王晶.2015.基于东西部对比视角下的西部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J].兰州学刊,(1):173-180.
[11]谢呈阳,周海波,胡汉辉.2014.产业转移中要素资源的空间错配与经济效率损失:基于江苏传统企业调查数据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12):130-142
[12]朱佩枫、张浩、张慧明.2014.考虑非期望产出的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效率研究[J].中国软科学,(7):105-114.
[13]李丹,李翠兰.2015.基于DEA模型的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效率评价[J].经济研究导刊,(13):27-30.
[14]冯之浚.2002.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5]龚晓菊,刘祥东.2012.产业区域梯度转移及行业选择[J].产业经济研究,(4):89-94.
[16]戴宏伟.产业梯度产业双向转移与中国制造业发展[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12):45―50.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外语学习[理论,产业]关于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综述(5)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