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铁路车流的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
胡东洋,张然
摘要:为揭示基于铁路车流的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借鉴复杂网络理论与技术方法,以城市为“节点”,以铁路车流联系为“连线”,构建城市空间结构复杂网络模型,建立复杂网络分析的整体结构(网络密度、K核指标)、节点结构(节点中心性、结构洞)指标体系,刻画城市群空间结构网络模型特征,研究发现:①成渝城市群“核心-边缘”结构明显;②成都、重庆核心城市的空间遮蔽范围缩小;③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模式逐渐形成。最后从区域交通结构优化和城镇体系构建两方面探索城镇协同发展策略,以期对城市群的规划建设和发展策略提供一定科学依据。相较其他方法,把县级城市纳入到网络模型,更加精细地刻画现实网络;也从更加整体的角度识别城镇在空间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避免忽视部分县级城市的专业化功能地位。
关键词:铁路车流,城市群,空间结构,复杂网络,城镇体系
1引言
城市空间结构是指由城市建设活动的资源要素及在此基础上构建的物质实体等在地域上表现出来的空间组合形态,是城市群和城镇化发展的表现形式和物质载体,包括单个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城市群的空间结构两个基本层次。单个城市的人文、自然资源禀赋往往是相对固化的,但在流动空间的视觉下,城市的发展并不仅仅依赖自身稀缺性资源的多寡,更重要的是其与腹地各城市的网络链接情况[1]。城市群的产生源于中心城市集聚和溢出效应,城市之间不断克服空间摩擦形成簇群结构。
中国已将城市群作为推动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加快城市群建设发展成为城镇化布局和形态优化的重要抓手,“十三五”提出将建设19个城市群①。城市群的建设如火如荼,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和矛盾。首先,次级城市发展相对缓慢,人口经济集聚能力不强,对核心城市职能分担不够,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带动辐射不足。其次,核心城市与其他城市间的快速轨道交通网络尚未形成,交通设施互联互通程度不高。从“流动空间”的角度问题总结为:交通设施联系不强所造成的区域城镇体系协同性差。
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城市网络正取代传统的基于中心地理论的城市等级体系,成为反映城市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一种新型空间结构——城市之间通过信息流、资本流、知识流等各类要素流动,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形成网络型空间结构。近年来城市空间结构的网络化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城市和区域间联系的前沿领域。在城市节点的重要性识别方面,有学者通过企业关联网络的视角识别出45个具有战略意义的世界城市[2]、区分网络中的首位城市、离线城市和连线城市[3],以及上海向外连接全球网络和向内辐射区域腹地的门户城市功①见《中华人名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xinwen/2016-03/17/content_5054992.htm
1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工程科技010.基于铁路车流的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