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崛起的动因_空间及重点研究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1-06-03 本文由方寸月光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产业经济】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崛起的

动因、空间及重点研究

●丰志勇,何 骏

1

2

(1.南京市社会科学院 经济所,南京 210018;2.上海财经大学 财经研究所,上海 200433)

内容提要:环境和资源的外在约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升级的内在需求,使现代服务业成为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由于产业融合与全球直接投资的推动,使得生产性服务业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并在我国迅速崛起。而明确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重点更是我国目前的当务之急。基于此,本文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崛起的动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重点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动因;空间;重点

中图分类号:F1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4-0012-04

  进入21世纪以来,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困扰着全球经济的

发展。在资源和环境的硬约束条件下,发展服务经济是摆脱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我国而言,和环境恶化的严峻挑战。发展服务业,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地位日益凸显,展空间和发展重点更是我国目前的当务之急。基于此,本文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崛起的动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重点进行了研究。

1.中国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崛起的动因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生产性服务业在生产领域的作用不断变迁,由管理功能(润滑剂作用)和后来的促进功能(生产力作用),逐步向今天的战略功能(推进器作用)转变。从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来看,研发、通信、金融、保险、物流、批发、外包、采购、农业支撑服务、中介和专业咨询服务等生产性服务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占据服务业的主流,主要工业国达50%以上。本文认为,产业融合和全球直接投资(FDI)是直接推动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崛起的动因。

1.1 产业融合的推动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的背景下,产业融合是大势所趋。产业融合是在工业经济时代高度产业分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以产业部门日益细化、产业关联复杂化、部门间交易规模庞大且交易量大增为前提条件的,并对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产

 12

,特别是和现代农业、,体现在农业和制造业部门的服务化上,表现为农业和制造业部门生产的产品是为了提供某种服务而生产的,例如通讯和家电产品,随产品一同售出的有知识和技术服务;服务引导农业和制造业部门的技术变革和产品创新等。国际经验表明,农业和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更多靠服务业支撑。从产业关联的角度来说,这一时期产业的中间投入中,现代服务业投入的比重将越来越大,而农业和制造业本身投入的比重则相对降低。这样,一种为农业和制造业生产而服务的产业就应运而生了,即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为生产而进行的服务业,或为其他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用作中间投入的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依托农业与制造业、服务农业与制造业并实现良性互动。农业与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生产性服务业则是农业与制造业提升和高端化的有机补充。随着农业与制造业部门经济规模的逐步扩大,它们对服务业的需求也将迅速增加,并会把这种需求渗透在现代农业与先进制造业前期研发、设计(培育),中期管理、融资和后期物流、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全过程中。如此良性互动,不仅会促使企业内部会出现产业融合,而且会在产业链上促使农业、制造业与服务业间出现融合,还会使区域内的农业、

制造业和服务业在一个特定空间上实现产业融合和集群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IT计算机中国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崛起的动因_空间及重点研究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崛起的动因_空间及重点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wenku/1213048.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8-2022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